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优化L-精氨酸发酵培养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AS软件中二水平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较系统地研究了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吣障氨酸发酵培养基,得到了精爨磁产量在一定条件下随硫酸铵、玉米浆、磷酸二氢钾的变化规律,并根据分析结果优化了发酵培养基,产量可提高近64%。  相似文献   

2.
采用响应面OKSM)对L-组氨酸发酵培养基成分葡萄糖、硫酸铵、玉米浆进行优化。采用多元二次回归方程拟合3种因素与组氨酸产量的函数关系,并得到了最适发酵培养基。在优化培养条件下,组氨酸的产量由18.13g./L提高到20.28g/L,产量提高了11.86%。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假单胞菌N-13发酵液中L-丝氨酸产量,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和均匀设计法对其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先用单因素试验法考察各培养基组分对L-丝氨酸产量的影响,再用均匀设计法进一步优化.优化后的培养基为:甘氨酸26g/L,甲醇0.8%,(NH4)2SO418g/L,玉米浆18g/L,CaCO3 26g/L.在此条件下,发酵液中L-丝氨酸的产量达到5.91g/L,较单因素实验最高值提高23.1%.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物量在线检测技术对谷氨酸发酵工艺进行研究,经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发现硫酸镁、维生素B1和玉米浆为三个影响谷氨酸产酸的主要因素。采用最陡爬坡实验逼近最大响应区,借助Box-Behnken试验设计进行响应面优化回归分析,探讨该工艺的最佳条件值,结果显示:谷氨酸产酸最大理论值为86.52g/L,硫酸镁最佳浓度4.26g/L,维生素B1最佳浓度18.03mg/L,玉米浆最佳浓度33.91mL/L,在10L发酵罐S9114谷氨酸棒状杆菌32℃发酵实验上验证,实测值与理论值呈现很好的一致性,在优化条件下谷氨酸产酸提高了19.7%,为谷氨酸发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试验用黄色短杆菌F Y-18作为菌种,用摇瓶进行发酵来生产L-亮氨酸;通过正交试验来对培养基的主要成分进行优化,筛选出最优的组合;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分析试验数据,筛选出最适合黄色短杆菌F Y-18生长的培养基主要成分,即葡萄糖:硫酸铵=24.00:6.00、玉米浆干粉12.00 g/L、磷酸二氢钾0.6...  相似文献   

6.
L-鸟氨酸发酵培养基的中心复合法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考察不同碳氮源对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1006发酵产L-鸟氨酸的影响,并借助于statistica6.0数学分析软件,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及中心复合试验设计分析法,对L-鸟氨酸产生菌1006进行了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研究。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使1006菌株的L-鸟氨酸产率提高了44.03%。  相似文献   

7.
L-异亮氨酸发酵培养基的响应面法优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借助于SAS软件 ,采用Plackett Burman试验设计法及响应面法分析 ,对L 异亮氨酸产生菌BrevibacteriumflavumTC 2 1进行了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研究。在初始发酵培养基的基础上寻优 ,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使TC 2 1菌株的L 异亮氨酸产率提高了 2 2 5 2 %。  相似文献   

8.
生物素“亚适量”谷氨酸发酵工艺的改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L-乳酸细菌最佳发酵培养基;方法:以L-乳酸的产量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SAS软件中的二水平设计和响应面法,系统考察了大米糖化液、蛋白胨、酵母粉等3个主要因素对L-乳酸产量的影响;结果:大米糖化液为125.25 g/L、蛋白胨为8.79 g/L、酵母粉为3.58 g/L,52℃发酵48h,乳酸产量达到94.78 g/L,L-乳酸的产量提高6.49%;结论:实验结果可为L-乳酸发酵工艺改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玉米粉为碳源,添加一定量的豆粕粉和玉米浆干粉进行鼠李糖乳杆菌L-乳酸发酵,利用均匀设计法对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玉米粉、豆粕粉、玉米浆干粉的浓度分别为150 g/L、19.4 g/L、50g/L时,发酵所得L-乳酸的浓度达到最大值142.1 g/L,乳酸转化率为92.5%.  相似文献   

11.
细菌L-乳酸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热葡糖苷酶芽胞杆菌(Geobacillus thermoglucosidasius)TL-4厌氧发酵生产L-乳酸,为降低L-乳酸生产成本,以农产品及副产物为主要原料,通过单因子试验确定TTL-4产L-乳酸的碳源及氮源,并运用正交试验对摇瓶发酵不同氮源的组合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发酵培养基中影响产酸的主要因子及配比。优化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160g/L,小肽发酵液10g/L,玉米浆5g/L,摇瓶发酵L-乳酸产量可达152.5g/L。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均匀设计法对L-色氨酸培养基配方进行优化,考察培养基原料1、2、4、5、6、9、10、11、12对色氨酸发酵产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1 0.002%、原料2 0.02%、原料4 0.02%、原料50.58%、原料6 0.22%、原料9 0.14%、原料10 0.001%、原料11 0.66%、原料12 0.001%配方组合,L-色氨酸摇瓶产酸比原配方提高25%以上,50L发酵罐产酸达45g/L以上.  相似文献   

13.
谈谈谷氨酸发酵--生物素"亚适量”与"超亚适量”的控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发酵”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确切地了解发酵的本质,由"自然发酵”过渡到"人工发酵”的飞跃,距今约有200余年的历史特别令人关注的是1822~1895年间,"纯粹培养法”(即灭菌后培养液中不含不同微生物,只纯粹培养一种菌的方法),先后由法兰西的巴士德、德意志的柯赫和丹麦的汉逊研究试验成功,并沿续至今,也不过百余年的历史."纯粹培养法”的问世,在发酵生产技术上,它不仅标志着发酵由"自然发酵”向"人工发酵”的"过渡”与"飞跃”,而更重要的是为现代化发酵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他们的卓越贡献曾被世界科技界誉为"发酵巨匠”,不愧为是现代发酵工业卓越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4.
细菌发酵生产L-乳酸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响应面分析法(中心组合设计)对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casei)LB1 11生产L 乳酸的培养基C/N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了有机氮源(蛋白胨、玉米浆和酵母膏)和无机氮源(NH4Cl和(NH4)2HPO4)对L 乳酸产量的影响,并进行了葡萄糖、蛋白胨、NH4Cl和(NH4)2HPO4四因素的响应面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培养基C/N(质量比)为12∶1~13∶1,培养基组成:葡萄糖120.13g/L,蛋白胨19.342g/L,NH4Cl4g/L,(NH4)2HPO42.010g/L,L 乳酸产量可达到103g/L.优化后的培养基适合于对干酪乳杆菌进行代谢网络分析.  相似文献   

15.
L-乳酸发酵培养基中氮源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L-乳酸发酵培养基中的酵母粉用量以降低生产成本,对培养基中的氮源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选择出玉米浆干粉作为与酵母粉进行优化的氮源。从响应面法的分析结果中得出,玉米浆在模型方程的一次和二次项上均比酵母粉显著而两者交互作用不显著,这表明玉米浆部分代替酵母粉是可行的;同时,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了两种氮源的最佳配比。当培养基中玉米浆的含量为32.23g/L,酵母粉的含量为3.17g/L时,乳酸的实际最大产量为103.71g/L,乳酸产量有5.3%的少许下降,而酵母粉的用量减少了84%。  相似文献   

16.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γ-聚谷氨酸发酵培养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筛选出的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生产γ-聚谷氨酸,并对其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首先采用逐因子试验法寻找出各因素的参考范围。在此基础上,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显著影响γ-PGA产量的3个主要因素:酵母粉、谷氨酸钠和CaCl2。用最陡爬坡试验逼近最大产γ-PGA的区域。然后利用Box-Behnken试验对显著因素进行优化,得酵母粉、谷氨酸钠和CaCl2的最佳浓度分别为4.18g/L、76.89g/L和0.1422g/L。在优化后发酵培养基条件下,γ-PGA的产量达到了43.26g/L,比初始γ-PGA产量提高了1.035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动态调节葡萄糖对谷氨酸棒杆菌的供应速率,解决菌种在发酵产L-异亮氨酸不同时期对葡萄糖消耗能力差异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以谷氨酸棒杆菌YILM1504为供试菌株,在发酵初始葡萄糖添加量80 g/L、90%最大补糖速率的亚适量补糖工艺下,得到动态补糖速率为0(0~8 h)、5.40~7.47(8~14 h)、7.47~7.00(16~24 h)、7.00~5.20 g/(L·h)(24~40 h),L-异亮氨酸达到44.32 g/L,糖酸转化率为19.63%。经代谢流对比分析发现,葡萄糖经戊糖磷酸途径和糖酵解途径代谢流之比为0.56,进入Ile的代谢流增强了18.92%,进入缬氨酸、亮氨酸、丙氨酸的代谢流减弱了67.12%、72.21%、30.23%,该方法针对谷氨酸棒杆菌在细胞生长阶段与产酸阶段不同的耗糖能力,提供了精细的补糖速率策略,产酸高峰期明显延长,副产物积累比例得到降低,原料利用率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18.
响应面法优化γ-聚谷氨酸发酵培养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响应面法对γ-聚谷氨酸发酵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首先用Plackett-Burman(PB)设计对培养基中相关影响因素的效应进行评价,筛选出3个有显著影响效应的因素,分别为蛋白胨、谷氨酸及硫酸锰.然后进行最陡爬坡实验逼近最佳响应面区域,最后通过Box-Behnken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了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佳浓度.在优化的培养基中,γ-聚谷氨酸的产量达到28.91 g/L,比优化前的12.5 g/L提高了2.31倍.  相似文献   

19.
从农家自酿葡萄酒中筛选出一株富含谷氨酸酿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F-5,其26S rDNA核苷酸序列与S. cerevisiae TY12的26S rDNA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以胞内谷氨酸含量为目标,采用响应面法对其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建立糖蜜、工业蛋白胨和KH2PO4的二次回归模型,确定培养基最佳配方为:糖蜜(含30%蔗糖)100 mL/L、酵母浸粉10 g/L、工业蛋白胨20 g/L、MgSO4·7H2O 1 g/L、KH2PO4 0.5 g/L、FeSO4·7H2O 2 g/L。在此优化培养基中发酵培养24 h,胞内游离谷氨酸达到了3.29%,比优化前提高了87.8%。  相似文献   

20.
基于途径分析的L-谷氨酸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途径分析方法分析了黄色短杆菌GDK-9由葡萄糖发酵生产L-谷氨酸的途径,确定了L-谷氨酸合成的理想途径和最大理论产率。通过比较途径分析所获得的反应模型,确定了α-酮戊二酸和柠檬酸是L-谷氨酸合成途径的关键节点。在此基础上改变外界环境因子,强化L-谷氨酸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节点柠檬酸的代谢流,减少副产物乳酸的生成,以提高L-谷氨酸产率。实验中采用脉冲流加补料方式,控制溶氧在10%左右,生物素亚适量法生产L-谷氨酸产量达到136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