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Planning》2014,(34)
佛教的生命观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相比较,既存在共同点,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马克思主义的生命观强调,生命存在是生命观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佛教中用"缘起"来阐释生命,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联系是普遍性"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认为生命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这种观点在佛教中也能找到蕴含。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关注的关爱生命及动物保护观念可以从佛教的生命观思想中提取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6)
孙正聿教授的《哲学通论》是"一部专著性的教材",其专著性和教材性全都有赖于它在西方哲学史中有其根基;具体来说,《哲学通论》的哲学史底蕴主要来自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体现在:整本《哲学通论》在其最主要的几个问题节点上都借助于黑格尔哲学来建构自身的思路和结构,从而使这本专著性教材与黑格尔哲学形成了深刻的内在理论关联。《哲学通论》最具创意也最有特色的三个思路是:作为哲学思维方式的"反思思想"维度,作为哲学核心问题的"思想客观性"问题,以及作为哲学历史演进的"本体论中介化"进程。这三个思路都是以黑格尔哲学为基础,并在与黑格尔的深度对话中建构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24)
"本体"是哲学所探讨的最高范畴,是宇宙现象的最高存在。佛教作为一个世界性宗教,其"本体论"是其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它贯穿于一切佛教学说,特别是大乘佛教理论之中。本文主要从大乘佛教空宗之天台宗和禅宗的理论来论述佛教的本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4.
赵梅红 《规划师》2022,(8):146-152
城市发展受技术、经济、政治、社会、宗教、文化、自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文章立足于历史哲学的宏观视角,将城市规划思想的历史谱系纳入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工具论和实践论的范畴,通过对城市规划思想演进轨迹的“粗粒度”扫描,揭示其中存在的二元结构,以及发展过程中的有序涨落现象和正—反—合的辩证发展逻辑,进而对国土空间规划的方法与逻辑进行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3):77-81
马克思开创了现代实践哲学。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哲学界没有真正地认识到马克思哲学是何种意义上的实践哲学,只有回溯到实践哲学的源头,即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哲学。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以劳动为核心,研究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道德、宗教、政治等活动。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没有否定和抛弃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和伦理维度,而是既包含了亚里士多德认为"自身即是目的"的实践,又包含了手段性的劳动。只有看到马克思将劳动提升为实践的高度,才能更好地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理解为哲学人类学意义上的实践哲学,才能驳斥阿伦特和哈贝马斯对马克思的质疑。总之,将劳动作为实践的主要形式是马克思建构唯物史观、解释人类社会历史之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8)
社会领域的快速发展,新时代社会发展环境下,为了更好地提高我国教育领域中的哲学发展水平,那么就必须要关注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性内容,并且能够把我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真正意义上弄明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试图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教育哲学相接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未来我国教育领域的不断突破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6)
自从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表达了对传统西方思辨哲学的失望态度,消解了传统哲学问题后,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界弥漫着哲学危机论、终结论之类的悲观情绪,寻找当代哲学的出路成了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拯救哲学危机的努力使当代哲学走向了多元化的场景。但这是一种哲学的转换、转向,作为一种特殊的思想方式,这种转向表明哲学不仅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而且在寻找新出路中开拓发展,研究的领域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了,研究空间也更加开阔更加自由了。实践理性转向和实践哲学的繁荣,便是标志。与此同时出现的生活哲学的复兴,标示了重新回归实践和生活已是当代哲学发展的重要趋势。生活哲学与哲学生活的关系、生活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和生活哲学的涵义与特征是深入开展生活哲学研究的三个具有前提性基础性的问题。生活哲学必须面向生活世界本身,回归到生活实践之中,关注当下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32):172-173
在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哲学素质的重视力度确实不够,哲学素质是人素质培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有紧密联系的。将哲学素质培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主要突破点,将会极大程度的改变思想政治课程时效性不足等问题,并在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同时,也为大学生灌输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发展培养了创新型人才,有效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功能。此次针对哲学素质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希望能够提升人们对哲学素质的关注程度。  相似文献   

9.
中国生态景观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占据统治地位的是道家的“顺天应道”“天人合一”的思想;近代人本主义的世界观,以人本主义,科学主义的兴起导致形成了功能主义建筑观;现代生态主义哲学观,现代生态哲学传入我国后,转向景观生态学研究。20世纪后半叶,生态哲学探讨的重心转向了可持续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7)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以及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主要来源是辨证论以及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社会、自然以及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科,可以看作是结合了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自然观以及历史观的统一体。笔者根据多年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际经验,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价值展开论述,试图理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价值的深层次的意义,帮助人们更好的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厚思想底蕴,并以此为引导,更好的指导我国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中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6)
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既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的问题,也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的问题,而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而予以批判地"反思"。哲学的"反思",并非一般意义的"对思想的思想",而是揭示隐匿于思想之中并强制性地规范人的思想活动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这就是"思想的前提批判"。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思想的前提批判是相互规定的:反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构成"思想的前提批判";"思想的前提批判"就是反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8,(8):60-62
自西学东渐以来,"法理学"与"法哲学"这两个法学概念皆陆续传入中国。""法理学"与"法哲学"二者之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实质上却是有着天壤之别。然而,在我国的许多文献资料乃至于著作文章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却常常是不甚明晰,有时甚至还会出现混用的现象。但是实际上,此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应在在概念上进行明确的区分。法理学与法哲学在应用上出现的混淆现象表明,我国的法学理论体系对于来自不同传统的法学概念未能进行充分地消化与吸收,我国的理论法学的发展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6)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我国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光芒。这篇报告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其中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11):270-271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新时代各项事业发展的价值归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历代共产党人初心不忘、砥砺奋进的深刻阐述。从哲学高度领悟"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精华,探析这一思想所折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蕴。  相似文献   

15.
黑川纪章共生思想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川纪章以共生哲学深化表现他的改造西方中心主义和理性中心主义的意志。共生哲学在黑川纪章以前的思想中,表现为新陈代谢和变生,共生哲学则是他的思想在今天的表述。共生哲学的基本内容是:异质文化的共生、人与技术的共生、内部和外部的共生、部分与整体的共生、历史与未来的共生、理性与感性的共生、宗教与科学的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4)
广松涉将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精神与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流派加以融合,借助西方哲学平台试图为之提供一种不同于原苏联解释框架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想视界。他的以实践第一性和关系存在论所界定的马克思人学思想,以"物象化论"对异化劳动理论的批判分析,以"事的世界观"对"物的世界观"的超越等等,在许多方面都超越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论述,对我国当代哲学深入研究实践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无疑具有多方面的理性启示。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22,(2):17-28
以体验哲学的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中"意义即使用"、"语言游戏"、"家族相似性"、"语言生活形式观"等的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为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认知角度,从中看出他的语言哲学中的认知萌芽。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的形成源于他的身体体验,隐喻和范畴化是其产生的方式,认知的无意识性是其产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6)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历了研究范式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高清海先生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的变革为主线,以批判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为起点,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进行重新阐释,进而提出了实践的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具体的人"的观念和以人和人的活动为核心的社会发展观念。这种围绕着实践概念而展开的多层面、多方面的哲学研究,从逻辑行程上看,是从现实的具体的实践出发,进到对实践的思维抽象,再上升到逻辑的具体层次上再现以弘扬人的主体性的实践的总体,揭示了20世纪80—9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转换的内在机制;从历史的行程上看,充分地展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0世纪80—90年代自我革新的思想历程。在这一思想历程的每一个阶段,高先生都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留下了自己的思想足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高先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革新的探路人。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16)
以现代文明视角论,敦煌哲学的本质便是现代人文精神资源汇总。同样,也是现代文明所着重建设的谓之"内在追求"的意义。敦煌哲学的精神转换成为现代文明构建的哲学框架,不仅给敦煌哲学的精神价值重新赋予了具有现代精神与生命力的理论出路,也给现代文化的构建寻找出了深刻与醇厚的人文精神理念与哲学底蕴,最终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给予了内在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6,(2):214-216
"和"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哲学思维。"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体自身内部是一种和谐默契、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观念贯穿于国人对宇宙万物认识的全过程,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信念和行动上的一种烙印。同时,"和"的思想深植于中医学理论中,成为影响中医理法方药,指导辨证诊治的重要依据。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独特的规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较强的助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