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近年来,影视剧以更多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眼前,而它的作用不再局限于传统外观审美和娱乐受众这一基本美学价值,更多的是让受众正确理解服饰文化的民族性与现代化的关系,从而透过影视中服饰文化的视觉表现来认识民族艺术的演变过程,以便更好地解释传统和现代的传承关系。通过选取几部近年来影响比较广泛的唐朝影视剧作品,从中选取常服、发式和外衣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唐朝影视剧服饰与历史记载服饰的差异性,探讨影视剧中服饰文化的表现与历史传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影视效果的表达离不开服装的密切搭配,服装在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影视剧当中服饰五花八门,其中部分已走向一种扭曲的病态审美,从维护服饰表现的历史客观性来看,那是不严肃的。历史影视剧中服饰的错误会误导当代人对历史理解的偏差,为此,通过选取明朝影视剧的部分服饰与历史服饰进行对比,分析其偏差,为影视剧的服装设计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经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著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 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是采用什么来作为记事材料的呢?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最早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遇事打个结,事毕解去。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所谓“甲骨文”。在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即“金文”或“钟鼎文”。再后,将字写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同  相似文献   

4.
贾一亮 《丝绸》2014,51(10)
中国古代的乐舞和服饰艺术都在唐代到达了高峰,而专门针对乐舞服饰的研究寥寥。文章以唐代史料中"乐"的相关记载为依托,结合考古实物和图像资料,对其服饰形制进行分类研究,并从袍、袴、冠发和靴四方面进行图像复原。"乐"服饰以袍袴搭配为主体,服色材质基本符合唐五品以上的官员服制,其中《庆善乐》舞伎可推定为女性,《破阵乐》舞伎可推定为男性。基于文图互证的形制推定,一方面可确定服饰形象大体面貌,亦可避免以往对于图像的过度解读而带来的混淆。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汉朝时期哲学观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其对汉朝服饰审美特质的影响作了分析和论述,服饰作为特定的审美对象,是与时代的思想意识联系的,当社会观念产生变化后,服饰的样式及纹饰内容都会与之变化。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西汉到东汉的哲学观逐步从道家转变为儒学,其对服饰的影响也从消极转变为积极,最终在儒家学说的影响下形成一套严格的服饰体系。汉时期哲学观对服饰审美的影响是直接的,同一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对服饰各有论述,他们的观点部分对汉代服饰的审美特质产生影响,部分成为当时或后世的服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汉时期哲学观对服饰发展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6.
楼婷 《丝绸》2004,(1):42-45
以国宝级文物“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五色换色经锦为研究依据,从组织结构分析到成品复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可以采用最原始的手段,即在不用束综提花机、多综多蹑提花机的情况下,只要两个固定支架就可以制织汉锦的论点,突破了该研究领域中仅用提花机才能制织汉锦认识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光阴荏苒,中国眼镜协会成立已整整20个年头了。回顾这充满激情、挑战与奋斗的20年,有感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人类戴眼镜的历史已有800多年了,所涉及的人数之多,地域分布之广相较其他行业丝毫不逊色。中国最早的眼镜实际上只是一个简单的水晶凸透镜片,此后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不断成熟完善。由于天然水晶石本身价格昂贵,所以中国古代眼镜只能是富人的奢侈品,直到晚清时期中国开始生产光学玻璃,眼镜才逐渐在我国普及发展起来。中国眼镜协会成立以后,我国眼镜行业走上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创新之路。可以说,中国眼镜协会是行业良性发展的监护者,也…  相似文献   

8.
田君熙 《西部皮革》2022,(18):147-149
传统服饰是具有跨时代特点的中国文化符号,体现了中国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服饰的造型特点、民俗文化及丰富的图案内容。目前,传统服饰已经在影视作品中被充分利用,主要应用在人物角色与场景服化道具之中,成为影视拍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该文从视觉色彩、人物塑造、氛围烘托等方面分析了传统服饰在影视作品中的艺术美学展现;从文化传承、历史价值、民族精神等方面归纳了传统服饰在影视作品中的文化体现;总结了传统服饰对影视作品效果的影响与意义;提出了传统服饰在影视作品中的创新呈现策略,以期进一步提高传统服饰在影视作品中的文化传播与艺术呈现效果。  相似文献   

9.
秦腔生角服饰分为"蟒、帔、靠、褶、衣"五大系列,以"上五色、下五色"构成了秦腔传统戏曲服装的主要色彩。对比色是赋予色彩强烈表现力的重要方法,秦腔生角服饰色彩采用对比色配色形式对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性格,烘托剧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秦腔生角服饰色彩对比为切入点,论述秦腔剧目中男性服饰色彩与人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物质文化中,服饰是关键的构成内容,有着较强的地域特色,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极易被当时的历史地理环境所影响。就满族服饰而言,其款式、色彩及材质等都会被东北地区的气候及地形地貌等历史地理环境以及风俗等历史人文环境所影响,使得满族服饰别具一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1.
服饰是电影叙事中人物形象刻画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电影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影视作品中人物服饰的设定,不仅能表现出人物性格的特征,也能有效的渲染氛围、引人入胜促进剧情发展。影视服饰的发展也能带动服装界的潮流,由此能带动一系列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以服饰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为出发点,进而阐述影视服饰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本身是一个多民族集聚的大家庭,在大家庭中由于气候、地理、环境等的不同,各民族服饰各具特色,彝族也是中华民族的远古民族之一。为了保护传统服饰,以凉山彝族服饰中的各方言区服饰出发,采用田野调查、文献研究和图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彝族服饰的基本外形并讨论其特点,并对各方言区的彝族服饰进行对比和分析。在对彝族服饰大多从民俗学,图案进行入手的今天,站在服装的角度从结构对彝族服饰进行分析就有了这么一点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凉山彝族服饰因地理环境影响,相较于其他地区彝族服饰保留了完整的传统服饰特色。本文基于凉山昭觉布拖两个县城的田野考察,阐述了昭觉布拖彝族服饰特点,整理出因服饰区域划分、地方性特点等原因引起的不同地区服饰发展的共通性与差异性,给彝族服饰后续研究作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级灰是近年来时尚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设计配色,针对服饰设计色彩实践中对高级灰的界定较为模糊,文章从中西色彩观与服饰艺术表现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色彩的灰色基调与以莫兰迪色为代表的高级灰配色在服饰设计中的美学特征,并结合高级灰对当下中国风与极简主义服饰设计的影响进行比较与分析。研究表明,二者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色彩体系,有着不同的艺术审美与文化内涵,但对于设计师立足本民族的色彩文化,通过将流行色与传统色结合的方式表达服饰设计作品有着深远意义与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服饰文化在人类文明中占据了重要的部分,研究中西方服饰文化的特色与联系对现代的服装设计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以中西方同一时期的中国明朝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服饰特征作比较论述,从服装的审美、造型、装饰三方面,阐述了中、西方服饰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孙卓洋 《西部皮革》2022,(7):121-123
唐代是我国服饰艺术历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唐朝服装的繁荣表现出国内外服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显示出唐朝服装的开放性和文化兼容性,放眼当代,唐服也是一直活跃在人们的日常装扮之中.文章旨在结合唐代服饰的时代背景和工艺文化,对各时期的服饰艺术特征、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对国外服装风格和现代服饰的影响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7.
战增香 《西部皮革》2023,(5):123-125
我国服饰丰富多彩,涵盖华夏民族的技艺与智慧,有机融合了国人情感以及道德风尚,彰显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对于近代广州服饰而言,其蕴含着岭南文化元素,在区别于海外的同时,也和中原有所差异,体现着地域文化特点。近代广州服饰的演化,已属于组成岭南文化沟通不可或缺的一环,基于此,文章对近代广州服饰演变史进行了探究,可供商讨。  相似文献   

18.
服饰是人们情感的宣泄和世界观、价值观的外在表现,本文分析了原始社会的历史文化,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和南北朝、隋唐、满清等典型封建社会的历史文化,以及近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对我国服饰的影响,从服饰的演变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水平、文化思想、社会阶层观念和政治阶级制度。  相似文献   

19.
宋佳佳 《西部皮革》2023,(2):130-132
通过对满族服饰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可以使更多人认识到满族文化的价值与魅力,加深人们的印象,使人们对满族文化进一步的了解,对人们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冯晓桐 《江苏纺织》2021,(4):105-106
服装风格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服装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所显示出来的价值取向、内在品格和艺术特色.文章以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为基础,对拜占庭时期与唐代服装风格的形成进行分析,包括服装形制、面料、纹样和风格特色,并针对服饰的传承性阐释对现代服装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