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通过对不同方法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河川径流资料还原和区域地表水资源量计算的新方法。区域现状水平年的选定要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而定,对水资源管理计量体系薄弱地区提供的基础数据,在采用前要进行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2.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是“三条红线”的重要指标,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础数据。通过对全市各县(市)的用水总量、各行业用水量、用水效率和用水水平的现状分析,结合各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预测了2015年需水量,提出保定市2015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应在27.80亿m3以内,其中地下水开采量指标应控制在21.24亿m3以内。  相似文献   

3.
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是新水法确定的一项水资源管理制度 ,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内容 ,有利于明晰水权 ,落实节水责任 ,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实行用水总量控制首先要制定用水总量指标 ,介绍了甘肃省梨园河灌区用水总量指标制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制定与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探讨了在我国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的必要性;从制度设计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需要,讨论了用水总量控制制度构建的主要内容;结合目前全国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情况,探讨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制定的原则、依据、方法和技术流程;针对目前我国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建设与控制指标分配工作,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是“三条红线”的重要指标,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础工作。通过分析8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及各水资源二级区用水总量、各行业用水量、用水效率和水平的变化趋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和用水定额预测了2020年和2030年长江流域用水需求,分析了各产业用水量变化趋势,提出了长江流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有关分析研究成果可为水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依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水利部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部署,以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为基础,根据长江流域水文情势,充分调研长江流域干支流及各省级行政区的用水现状和用水规划,将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各省级行政区和主要支流水系,最终细化到具体水资源控制断面上.该研究可作为流域机构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逐步建立以“...  相似文献   

7.
以山西省长治市为研究对象,将山西省下达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包含全市总量、流域分区总量和水源分类总量)作为分解目标,以其下辖的13个县级行政单元为分区,兼顾境内流域分区和水源控制总量,以2011年为现状水平年,以2015年、2020年、2030年为规划水平年,参考水中长期供需规划成果,在规划水平年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分解确定了各县(市、区)及两个流域分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并进行了合理性分析。本研究可为政府及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工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齐克  詹同涛  梅梅  王桂生 《治淮》2014,(12):23-24
在当前我国水资源问题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国家层面实施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于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三条红线考核目标之一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将其分解细化对强化水资源管理抓手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从现状数据的获取及其可靠性分析等五个方面分析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细化工作应注意的技术要点,对于实际从事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细化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2013~2014年广西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考核结果,结合这两年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认为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并未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分析了今后广西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水源地为保护水源作出了巨大牺牲,经济发展严重受限,区域发展权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导下,为保证水源地区域发展权的实现,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通道,以千岛湖水源地所在的淳安县为例,构建了区域发展权视角下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补偿的还原模型和比较模型,并进行了实例测算。结果显示:补偿给淳安县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应当不低于2.16亿m3,意味着淳安县不但可以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开展水权交易,打通践行“两山理论”的制度通道,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还可以缓解水源地保护投入压力,从而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1.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用水总量控制"红线"就是要强化水资源管理的约束力,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用水效率,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基于"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确定时应考虑当地水资源特性和当地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对水的需求两方面因素"的原则,系统讨论了狭义、广义及严格意义地表(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概念,提出了确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方法体系。最后以胶南市及乳山市为例,计算了两市各规划年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两市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建设和控制指标分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以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基础,把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以县域为单元分解落实至各行政分区。探索了对于缺少历史用水统计资料地区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方法,文章以郑州市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考虑社会经济、区域面积、人口等多因素影响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量化分解方法,采用了主客观综合赋权法分别计算多因素权重,以此实现缺少历史用水统计资料地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量化分解,使得水资源管理工作持续推进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不断落实。  相似文献   

13.
本文按照国办发[2013]2号对新疆提出的用水总量红线控制指标要求,以新疆水资源综合规划为基础,结合新疆近年来供用水变化情况和已经审批通过的相关规划,将新疆的总体指标进行进一步分解,分解到地、州、市行政单位,从而使新疆的用水总量指标落到河流水系、与水管工作紧密结合,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考核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开展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管理评价可为全国实施的用水总量控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在分析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内涵的基础上,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制度建设和措施落实5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了各指标的考核标准,采用熵权法和灰色关联法开展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管理综合评价。以焦作市为例,对2015年的用水总量控制管理水平进行评价,结果为"优秀"等级,评价结果符合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15.
以驮英水库灌区宁明干渠高开挖典型坡面与半挖半填典型坡面为研究对象,通过极限平衡法对开挖前和设计后的两种类型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与校核,发现对两种边坡影响较大的土层为含碎石粉质黏土层,按设计方案修整边坡后的稳定性有所下降,初步分析结果认为,半挖半填边坡是因为人工填土的参数降低,高边坡降低的原因是修整后坡型改变。  相似文献   

16.
考虑到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用水效率控制对社会水循环过程调控的重要性,以江苏沿海开发区域内的盐城市为研究区,根据其社会经济现状与发展计划、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与目标、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方案等实际情况,采用水资源利用驱动因素分析法和数学规划解析法相结合的手段,建立了纳入驱动因素分解效应量化值的非线性规划模型,计算了2010-2015年研究区基于用水总量控制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比例及其用水效率的合理方案。最后,根据计算成果,分析了研究区产业结构、用水定额、经济水平与人口规模四个因素对区域用水总量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驮英水库及灌区工程干渠测量成果复核的主要内容。按规范要求,外业以5%和类似于100%抽检,对驮英水库灌区3条干渠的1:1000地形图测绘成果进行质量检验,并对所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总结水利工程测量质量控制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驮英水库及灌区现有的资源状况,结合当地资源及区位优势,论述了驮英水库及灌区在文化旅游、生态种养、水力发电、农田灌溉、土地整理等方面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相似文献   

19.
汉江流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实施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江流域为我国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体制的试点流域,对其水资源供需状况进行研究,探讨用水总量控制的实施方法,有着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以汉江流域水资源公报为依据,首先建立了汉江流域用水总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对流域各地区水资源供需形势、用水效率、与发达国家节水水平的比较,明确了汉江流域目前的用水水平、各地区节约用水的差距、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的节水潜力、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地区与行业。分析结果认为,为保证汉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用水安全,应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制定水资源管理措施,节水重点应放在水资源利用效率较差的行业和地区。  相似文献   

20.
用水总量控制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龙头,流域和区域用水总量指标是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的基础。当前我国"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和阶段管理目标已经逐级分解覆盖到各级行政区,全面实施了水资源管理考核。实施流域用水总量控制,加快推进江河水量分配、统一调度、生态调度,将是今后一段时期水资源管理的工作重点。针对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和控制管理进行了有益探索,可为流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