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杨亮 《山西建筑》2006,32(9):42-43
研究了我国当前建筑创作中存在的“全盘西化”、“盲目复古”以及“官僚本位主义”等问题,介绍了中国建筑创作未来发展之路,以创造出更多能反映我国民族特色的建筑精品。  相似文献   

2.
费移山 《建筑师》2015,(1):135-136
<正>2015年1月6日下午,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中国建筑学会主办,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共同承办的"文化自信引领建筑创新"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现状与发展》、《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发展战略》新书发布会在东南大学成功举办。  相似文献   

3.
《建筑与环境》2013,(6):1-10
作为在中国境内建立、发展的民间建筑学术团体,从《现代中国建筑创作研究小组》(以下简称《小组》),后改为现名《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其后在《小组》的组织架构基础上,发展为《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以下简称《世华建协》)。一路走来。历时30余载。这30余载记述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民间建筑学术团体的成长经历、艰难的发展历程,值得总结与回味。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对其发展动力的深入研究十分必要。该文首先对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的发展动力进行了阐释,其中将建筑创作的要素解构为建筑创作的客体、主体、语汇、取向与环境,将发展动力的维度解析为发展的驱动力、推动力、牵动力、引动力与场域力,并建立了两者的一一对应关系;继而将发展动力的特性解读为整体性、结构性、有序性与开放性;最终通过对物理学中相关公式、原理的引介,推导出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的发展模型与动力模型。  相似文献   

5.
2010年以来,城市文化开始成为中国都市化进程面临的重要节点问题,以城市规划的“过度化”、城市品牌的“低俗化”与都市主体的“离心化”为标志,文化问题正在成为影响中国都市化进程可持续发展的深层矛盾,这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和认真对待的现实挑战。  相似文献   

6.
李军环 《城市建筑》2011,(10):14-15
我国历史悠久,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民族众多,生活习惯差异很大,经济发展及人口分布也很不平衡,使全国各地的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其中不仅蕴含着古人营造活动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措施,还包含了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相适宜的营造观念及多种文化交融所形成的地域特征,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  相似文献   

7.
戴春  王秋婷 《时代建筑》2013,(4):158-160
文章通过对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先生的访谈,分析了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现状与发展研究》课题的定位与价值,指出该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当代中国建筑现状的基础上,对未来发展提出策略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2022年1月25日,由《暖通空调》杂志社组织,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同济大学共同策划立项的《化学实验室建设与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以线下和线上会议方式召开了课题启动会。莅临专家有同济大学刘东院长、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丁力行院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研究发展处曾艳处长、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谢景欣书记、清华大学实验室管理处艾德生副处长、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化工暖通设计技术委员会刘毅军主任、青岛海关技术中心梁成珠主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环能科技净化中心曹国庆主任、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实验室专委会汪洪军主任、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陈滨主任、北京科住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郝玲副总经理等,京外专家线上参会。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建筑领域特别是在建筑文化方面引起了激烈的冲突,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地域性特征与设计方法趋同性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哲学思考的角度探讨建筑文化全球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引入了"历史性"、"效果历史"等哲学观念,剖析了"崇洋"和"崇古"两种错误做法,提出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视域融合",创造"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国现代建筑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8)
世界全球化进程加速使跨文化理解在国家地区间的交往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对新时期中国对外形象塑造提出了挑战。文章从央视春晚小品《同喜同乐》引发外媒关注这一角度入手分析,探讨在当前国际交往中文艺创作表达中国形象及中国形象如何维护等问题,并指出积极应对、提升文化阐释水平和加强自身文化的研究,以期跨越中外历史文化背景鸿沟,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实现中国形象的良好塑造。  相似文献   

11.
时值中国铁路大发展的黄金时期,本文以高邑西站为例,针对当前中小型旅客车站建筑创作中存在的文化表达失语、功能造型脱离等问题,从多个方面探讨创作及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李宁  丁向东 《华中建筑》2003,21(5):19-21
与衣食住行的习惯一样,建筑从来就具有趋同性,历史建筑在一定的地域内趋回,现代建筑则在全球范围内趋同,但趋同并不意味着建筑多样性的丧失,文章通过义乌大剧院和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办公楼的设计分析,对如何在世界建筑趋同中进行建筑创新加以思考。  相似文献   

13.
金磊 《建筑创作》2007,100(10):163-174
2007年10月是《建筑包作》杂志创刊18周年且出刊第100期,站在百期杂志面前很兴奋,因为不仅纪念,还有远行都需要近距离地重温走过的历史,寻找鲜活的记忆及办刊规律.18年,100期,媒体人的责任与激情同在;18年,100期不仅记录着刊物自身在与国内外专业期刊发展中的个性化成长,也留下了一个个属于本刊原创文化活动的“大事件“;18年,100期更象征着一个蓬勃向上,自由创作的时代,用刊物展示着共和国建筑设计作品及青年建筑师不平的理性之路.本文的写作还探讨了用传播学原理创立建筑传播学的思路及途径.  相似文献   

14.
林青 《城市建筑》2008,(6):20-21
本文从分析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建筑与建筑教育状况入手,指出其在给社会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巨大弊端,故应辩证看待,扬长避短,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维护建筑文化的多样性,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对建筑遗产进行现代意义上的保护始于清末,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了,经历了开端、初兴、发展三个历史时期。本文对三个历史时期中建筑遗产保护的情况进行了考证,并着重对建国后建筑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李琦  刘大平 《建筑师》2017,(5):101-105
多样性是体现文化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的重要因素,是推演文化演化过程的基础要素。本文以中东铁路为例,通过耦合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理论共性,对建筑文化遗产群落演化过程中多样性特征的形成机制、呈现方式、影响因素与价值属性进行解读,为群落性建筑遗产的保护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7.
常健  吴雯 《华中建筑》2011,29(7):155-158
从古时的丝绸之路到现在人们对交流的向往从没减弱过,而随着科学进步技术的不断发展,学者也对文化交流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文化的发展历史同文化交流的过程与方式是如此地紧密,交流中的主动与被动态度关系到文化生存的能力.该文拟运用社会学对文化交流中"文化休克"现象的研究成果来透视近代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并进行...  相似文献   

18.
国内高校建筑教育发展现状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抚英  金秋野 《华中建筑》2009,27(7):235-237,240
该文分别从梯级划分、专业办学模式、专业发展方向、专业教学改革等不同角度对目前国内高校建筑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