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京女子图鉴》和《上海女子图鉴》均以都市女性为题材,讲述了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青年女性在都市生活中的蜕变。因中日文化背景、生存环境和个人性格等方面的不同,罗海燕在情感、职场、命运走向等方面与绫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绫追求物质,以事业体现自我价值,命运带着悲剧色彩,罗海燕追求自由,用事业实现自我价值,事业爱情双丰收。罗海燕的都市励志女性形象是成功的,但是相对于原作而言,带有理想化色彩。  相似文献   

2.
张恨水的长篇小说《金粉世家》塑造了一系列生活在特定的男权社会背景下的女性悲剧形象。她们或被迫逃离或归于佛门。作为女性,她们在新旧时代交替下表现出了矛盾的本质——沉沦与反叛。她们妥协于男权社会,表现为依赖,柔弱,但她们又是一群具有现代进步意识的女性,表现为反叛,要求人格独立,强烈自尊并无声反抗。尽管她们失败了,但其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自我救赎的精神为广大女性追求独立与自尊,建构两性和谐社会起到了推动和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3.
托尼.莫里森的新作《天堂》描写了一个黑人城镇的兴衰,解读了生活在爱与恨、孤立与融入、分裂与聚合、吸纳与排斥、嫉妒与谅解、同情与冷漠等多元矛盾中的普通人。尤其是生活在男权社会中的女性为了摆脱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为了逃脱不幸的生活来到了修道院,并在那里构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理想国",展现了黑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无名的裘德》中的女性淑与阿拉贝拉都具有"双性同体"的特点,体现了作者哈代对两性平等关系的理解和他的女性主义意识。小说男主人公的郁郁而终,女主人公的精神毁灭,则反映了哈代女性观中矛盾的一面。他赞同女性的自我追求,却又担心和恐惧逐渐成长起来的女性所带来的强大毁灭力量。  相似文献   

5.
托尼·莫里森的新作《天堂》描写了一个黑人城镇的兴衰,解读了生活在爱与恨、孤立与融入、分裂与聚合、吸纳与排斥、嫉妒与谅解、同情与冷漠等多元矛盾中的普通人。尤其是生活在男权社会中的女性为了摆脱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为了逃脱不幸的生活来到了修道院,并在那里构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理想国”,展现了黑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一位女士的画像》是亨利·詹姆斯早期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男作家独特的女性认识和细腻的笔锋,塑造了一群生命力旺盛、热爱生活、追求自由、见解独到、内心纯洁、固执保守的女性,这些人物与前人形象迥异。在这些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的形象中,女性角色既拥有保守的一面,又能体现出超越时代的开放性。她们思想独特,追求个性解放,但由于社会制度的种种制约,受男权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所约束,最终无法摆脱来自男性的压迫,而局限在自己狭小的天地里踽踽踱步。通过分析这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能够感受到詹姆斯对女性的诚挚关怀,这种喜爱促使他把女性作为作品的中心,这一个令人尊敬的做法,为后世诸多作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原野》中的仇虎与《呼啸山庄》里的希刺客厉夫都是复仇者的形象,他们由"善"到"恶",最终又回归"善"的怀抱,反映了作者对善的追求和对人性回归的渴望。  相似文献   

8.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多以女性为关注对象,作品中的女性都或多或少地经历着自我感缺失的痛苦。《女祭司》中的女主人公琼因受到社会和教育的影响,将男性社会所定义的理想女性形象内化成"理想"的自我,她的生活就如照镜子一般,在以各种形式出现的镜子中既看到可爱的"理想我"的影子,也看到现实中难以被社会和他人所接受的"现实我"影像。"理想我"的虚幻性和它与"现实我"的距离导致了琼自我的异化,让她因分不清哪个是真实的自我而挣扎于多重的自我之中。  相似文献   

9.
严歌苓与《无出路的咖啡馆》之间有一种复杂、微妙的关系。她同故事中的“中国留学生”一样,被时代、命运及自我性格滞留在中西文化交错的“夹缝”中,因而去寻求一个更为真实、完整、血肉丰满的“自我”形象,既是时代使然,也是自我需要。严歌苓将自我的审视与救赎无意中投射到留学生身上,使自我的追寻充满了错杂、虚无与迷惘,情到深处绚烂,梦到实处空无。  相似文献   

10.
《胎记》表面上描写的是凡人追求完美而遭受挫败的寓言,但实际上是记录了一个血淋淋的“杀妻”事件,一个男性社会机制对女性的物化及女性自我物化的悲剧。换一句话说,《胎记》不仅触及并揭露的是男性社会欺凌、扼杀女性的罪恶,而且还对女性自我否定和自我物化,自愿放弃主体地位的奴性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随着女性经济的独立和单身女性数量的增加,英国社会传统的"家庭天使"观念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两篇短篇小说《莉比.玛什一生中的三段时光》和《潘莫法的井》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单身女性的生存境遇和她们在婚姻以外所实现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以及在19世纪英国社会传统的婚姻观念与现实相矛盾的情况下,人们对单身女性现象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辣妈正传》中的夏冰经历婚姻与事业的双重打磨后,由一个我行我素的个性潮妹变身为无所不能的辣妈,并最终获得了家庭事业双丰收。从女性视角对该剧女性形象群进行分析,解读《辣妈正传》中具有“丽人精神”“辣妈精神”与“女王精神”的新女性主义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赫斯顿的经典力作《他们眼望上苍》描述了黑人女性珍妮反抗传统习俗的束缚,追求并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生。由于身处种族主义和男权主义主导的社会,女主人公被剥夺了发言权,其自我认同感也长期处于压抑状态。本文拟以珍妮的三次婚姻为线索,通过研究珍妮对语言的运用和她与自己声音的关系分析她如何逐渐摆脱了种种阻碍其实现自我的力量,并最终发现和了解自我,从而找寻到自己的声音。珍妮对声音的探求过程与赫斯顿对语言的运用是并列存在的。  相似文献   

14.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和中国清朝作家吴敬梓《儒林外史》都塑造了典型吝啬鬼形象——葛朗台和严监生。吝啬鬼异于常人的专制蛮横,男性主义尤为明显。作为这一特殊父权文化小圈子中的女性,她们的地位以及命运值得关注。通过剖析这两个家庭中的女性,研究其境遇和心理,并联系创作主体的女性观和创作目的,阐述中西文化中父权家庭的差异,从而了解作为个体女性的觉醒和追求,把握中西女性解放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东西方两部作品,即《爬满青藤的木屋》和《玩偶之家》的比较,分析了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为了争取自我的独立,寻求新的生活所做的反抗,从最初的循规蹈矩的理想的家庭妇女角色中逐渐觉醒,成为敢于追求自我独立的新女性的过程,表现出女性为争取自身平等权利和地位的渴望和努力。  相似文献   

16.
艾丽斯·沃克在《紫颜色》中,从其独特的女性视角,通过塑造颠覆父权传统的全新女性形象,刻画小说中人物不断觉醒的女性自我意识,成功解构了父权制背景下女性的"他者"形象,重新定位女性自我价值,重新构建女性话语权以弘扬女性主义的精髓。  相似文献   

17.
丁玲是一位擅长描写和塑造女性形象的作家,在她早期的短篇小说中,她积极探索女性的人生道路,对于女性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关注。这里试通过她早期的短篇小说《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四个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来分析丁玲小说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8.
基于女性视角,视新嫁娘为核心的土家族哭嫁歌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充分展示了女性的生命体验;《诗经》中的恋爱、婚姻家庭诗篇的情感真挚、淳朴而富有感染力,完全是女子个人、家庭关系、社会伦理之间的情感记录。土家族哭嫁歌和《诗经》无不形象鲜明地呈现了女性生命意识的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女性话语——主体的爱欲诉说;身份认同——生命的自觉体悟;生存超越——和谐的幸福追求。  相似文献   

19.
虹影在《饥饿的女儿》中塑造了一个前期反叛后期隐忍的母亲形象,既是新时期女性作家对"五四"以来传统的"贤妻良母"母亲形象的消解,也是对男权社会所构建的女性形象的颠覆。透过对母亲精神的传承,对母亲困境的展示,以及对母亲桎梏的叛逃,展现了以六六为代表的当代女性重塑自我、张扬独立意识和反叛精神的野性之美。  相似文献   

20.
虹影在《饥饿的女儿》中塑造了一个前期反叛后期隐忍的母亲形象,既是新时期女性作家对"五四"以来传统的"贤妻良母"母亲形象的消解,也是对男权社会所构建的女性形象的颠覆。透过对母亲精神的传承,对母亲困境的展示,以及对母亲桎梏的叛逃,展现了以六六为代表的当代女性重塑自我、张扬独立意识和反叛精神的野性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