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峰 《陶瓷》2024,(3):129-130
紫砂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滋养,更离不开紫砂艺人们世世代代的坚守和匠心守正的传承。从整体上来看紫砂艺术作品“长乐壶”,创作者通过方器的设计、陶刻装饰以及纹饰点缀等不同的手法,营造出了人们非常喜欢的视觉效果,同时也展示出了精湛的技艺水准以及装饰手法的多元化,非常符合现代紫砂艺术的审美。特别是在四方抟制的过程中,许多转角的处理具有一定的弧度,起到了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而“三生兔”的概念诠释和画面的运用,更加具有中国哲学文化中的思辨思想,再加上铭文的诠释后,令人心生神往,非常期待能拥有这样一把既有超高的颜值。同时使用也非常称手的作品,在茶座之上定然能够演绎出和谐的乐章,提高广大壶友的艺术审美,也让更多形式的文化艺术和紫砂完美地结合起来,推动了紫砂文化的普及和推广,也启迪更多的紫砂匠人能够在传承紫砂艺术的过程中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领悟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2.
《陶瓷》2020,(8)
紫砂千筒作为花盆的一种形态,用来种植兰花等名贵品种,再加上盆的表面用陶刻艺术进行装饰,呈现出古典之美和雅趣横生的艺术审美。但是在其演变发展的过程中,实用功能在逐渐下降,筒身装饰却越来越精美、题材越来越丰富,逐渐演变成为了书房里面用来陈列书画卷轴的器物,或者直接陈列起来,供人把玩和欣赏,让观赏者在紫砂千筒的大千世界里面,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笔者的这件紫砂作品《六方千筒》就是把紫砂陶刻的传统技艺,在紫砂坯体这一良好的载体之上充分地表现出来,通过创作者手中的刻刀,把对于紫砂艺术的理解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传递给你我。细细端详这件作品,在啧啧称赞和赏心悦目之中,完成自身精神境界的感悟和升华。  相似文献   

3.
<正>说起紫砂壶,就不能不想到陶都宜兴,这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孕育了传承数百年生生不息的紫砂文化艺术。在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之中,宜兴的紫砂壶艺创作者们不断的融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种种感悟,将众多的传统艺术如绘画、篆刻、雕塑等等融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紫砂制作工艺技法不断改良,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综合性艺术焦点,在对于紫砂壶装饰技法的运用上,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尝试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技  相似文献   

4.
文化艺术的发展离不开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好的运营方式,而市场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在运营发展模式上.一个成功的发展模式能够积极推动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前景,否则将影响文化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前景.紫砂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模式千差万别,而不同的发展模式在紫砂艺术品市场上也会有不同的前景与纰漏.方井紫砂城的发展模式带给紫砂壶艺创作者一个很好的艺术平台,现从目前方井紫砂城的发展模式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5.
裸胎艺术美是紫砂光货的最高审美准则,紫砂光货采用质朴无华的材质,用特定的艺术语言表达美感。欣赏者能从紫砂光货简洁的形式中窥见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与心愿,而作者的个性和对艺术的感悟,也能从紫砂光货的形体中折射出来。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中,"师法自然"是一直被历代创作者所推崇的创作方式,紫砂艺术从诞生之初就广泛地吸取了其他传统文化元素的精髓,无论是从创作的高度还是广度,都与自然脱不开关系,而在紫砂壶诞生的源头,又有着十分明显的江南人文印记,所以紫砂与自然、紫砂与江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宜兴紫砂壶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一把成功的紫砂作品,富含人们的生活感悟和思想情感。本文以紫砂套组"拙政提梁"为例,浅谈其造型审美和文化意境。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紫砂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自然生活中每一件看似微小的事物都有着属于它的宏观世界,而紫砂艺人通过他的心灵感悟,利用制壶工艺将之化作一把具象的紫砂壶.本文以紫砂作品"松风套组"为例,浅谈其艺术审美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正从古到今,世人对紫砂艺术作品的钟爱只增不减,随着现代艺术审美的变化,紫砂艺术品的创作,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吸收了现代审美、雕塑艺术表现手法等内容后,紫砂艺术创作逐渐呈现出一种崭新的艺术魅力。紫砂艺术作品创作贵在制作技法的巧夺天工,艺术造型的创意独到。在紫砂艺术作品的创作中,紫砂创作者始终秉持紫砂作品的实用性和艺术审美表达的文化底蕴美。图1这款"魁方壶"就是一件创意独特,吸收传统经典作品特色,古为今用,并加  相似文献   

10.
中国茶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内涵,紫砂壶因此而诞生,在发展的历程之中不断地与传统文化艺术之中各式各样的内涵融合在一起,赋予其丰富多彩的人文情怀,从而才有了现如今这繁荣昌盛的紫砂艺术体系,而这些都离不开背后历代紫砂艺人的不辞辛劳与付出的汗水,他们不断地摸索、尝试,逐渐形成了一套紫砂艺术的审美原则与制作体系,为后世紫砂艺术的...  相似文献   

11.
正在紫砂的艺术世界里,无数能工巧匠历经时代变迁和生活的感悟、思考、想象,创造出了无数精神结晶,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审美对象。紫砂艺术作品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与其它精神作品的形式一样,创作主体介入作用特别重要,在创制过程中创作者思维要有一种核心的精神作统领,即有一种"灵魂"作指引。艺术创作必须有灵魂,  相似文献   

12.
宜兴紫砂壶经过将近六百年的悠久的发展历史,经历了无数紫砂大师、巨匠及民间紫砂匠人们的心血与努力,不仅让紫砂艺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独树一帜的存在,而且也成为广大人们的审美标准和心理的艺术品.紫砂花器作为紫砂造型最丰富多变的壶型又有着强大的紫砂装饰效果,让生活中常见的各类自然形象和形态都可以用过紫砂艺术的形态设计成为一...  相似文献   

13.
从茶文化发展而来的紫砂艺术,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传统文化一直是紫砂艺术不可或缺的根。紫砂创作中,要将自己热爱的文化元素结合艺术的创作,继承古老的技艺,传扬悠久的文明。有时,素雅简约的紫砂作品更能体现中华民族内敛悠长的历史文化。"三足环龙壶"(见图1)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的紫砂作品,它突破了传统意识中女性创作者  相似文献   

14.
《陶瓷》2020,(8)
紫砂花瓶充分地利用了紫砂良好的可塑性和陶刻艺术的精美绝伦,在紫砂坯体之上以刀代笔,把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书法艺术、诗歌艺术、绘画艺术等融为一炉,使紫砂花瓶从一件实用器中逐渐脱离匠气,注入文化审美的境界和艺术的灵魂,成为了经常陈列在书房、客厅等场合的观赏精品,从中可以折射出创作者的精湛技艺和拥有的审美水准,可谓是最具有人文雅韵的典型艺术品。笔者的这对紫砂"兽耳"花瓶就是临摹古代器皿的形态,在文字和绘画的陶刻装饰之上也是师古而不泥古,寻找自我的表达方式,在浓浓的古风古韵之中凸显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希望观赏者能够体会到陶刻艺术之中浓浓的人文雅韵。  相似文献   

15.
紫砂陶艺的发展催生了艺术领域的跨界融合,不同的传统手工艺相互配合在展现传统艺术文化瑰丽的同时,也在演绎着当代创作者全新的创作意识。作品“流光溢彩”让紫砂陶艺与漆艺相互结合,为当代紫砂陶艺创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陶瓷艺术界,宜兴紫砂可以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尤其是紫砂壶不仅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还有着艺术观赏性及收藏价值.对于紫砂创作者来说,扎实的技艺功底是必不可少的,还要对生活有一定的感悟和体会,以良好的艺术语言,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表现.作为一件优秀的紫砂器,必定兼具了工艺美及实用美,更要蕴含丰富且深厚的文化内涵,将紫砂壶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完美地契合在一起,才能够向人们传达出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本文主要以紫砂"古井提梁壶"为例,谈谈它的造型装饰特征及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的进步,紫砂创新成为紫砂艺术必不可少的一种趋势。但创新不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它是长年累月的练习,它是作者对壶的理解,它是创作者对艺术认知的叠加。更重要的是,紫砂创作者对壶的理解和对审美的接受能力。本文从个人设计创新的两把壶阐述了对传统和创新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18.
<正>紫砂茶具作为实用艺术品,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已成为中国艺术的一张名片。宜兴紫砂作为"朴素天下而莫能与之争美"的大俗大雅艺术,正沿着文化大道,从历史深处款款走来。壶是心和手的艺术,壶中的情,或浓烈,或淡雅,皆为创作者品性的凝练。紫砂作品是材质美与形态美的高度统一。只有充分了解与运用紫砂原料的色泽与材质的巧妙变化,不断地研究与领悟紫砂原料的搭配与使用规律,才能在继承传统紫砂技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紫砂文化  相似文献   

19.
紫砂创作是一次全方位的劳动付出,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个方面。创作者不仅需要对作品本身融入思考,也要善于从自然生活、传统文化、其他艺术中汲取素材,还要为之注入人文情怀。本人在对紫砂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有了充分认识之后,认为紫砂作品在原创属性上应该引起艺人重视,一方面是对原创作品的保护意识要加强,另一方面要对原创设计的态度更加认真,使作品经得起推敲与考验。  相似文献   

20.
紫砂作为一门传承数百年的民间艺术,与时代文化融合不断发展,这是它的艺术生命力之所在。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当代各种艺术思潮不断"冲击"着现代紫砂陶艺的发展,而传统紫砂艺术也逐渐形成了与其对应的紫砂艺术新门类。现代紫砂艺术在内容、形式、精神气质上区别于传统,它与现代社会文化的融合发展,明显具有了审美情趣上的复杂性、独特性和超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