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性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以青海省西宁市中心城区为例,根据1999年、2003年、2009年3期的Landsat影像数据提取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信息,通过GIS技术分析10年间建设用地变化的动态信息,得到建设用地扩展侵占耕地、草地、其他用地的面积及空间分布,然后从人口变动、经济增长、政策制定3方面分析对西宁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扩展产生的驱动作用。研究表明,人口和经济因素是城市建设用地向外扩张的主要因素,政策因素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省域建设占用耕地时空特征及空间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省域建设占用耕地时序变化特征分析了解到,1999年以来,中国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呈现波动变化态势,变化规律不明显。通过对建设占用耕地的空间特征分析表明,1999-2007年中国建设占用耕地均值的空间分布集聚明显,中高值区集聚分布于中国的东南部,低值区集聚分布于中国的西北部。融合弹性分析原理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增加基于邻近概念的空间加权矩阵,通过构建双变量空间弹性模型,探讨单位建设用地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GDP双变量对中国省域建设占用耕地的空间弹性分析表明,1999-2007年建设占用耕地对单位建设用地的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的反应敏感程度提高,而对人均GDP变化的反应敏感程度降低。近年来单位建设用地的固定资产投资变化对建设占用耕地变化的贡献率大。  相似文献   

3.
利用1988年、1997年TM影像和2002年SPOT影像,分析了郑州市郊区14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段时间内郑州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巨大,主要表现在耕地的减少以及城市及交通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增加,阐明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揭示了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时空过程及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4.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郑州市郊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1988年、1997年TM影像和2002年SPOT影像,分析了郑州市郊区14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段时间内郑州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巨大,主要表现在耕地的减少以及城市及交通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增加,阐明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揭示了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时空过程及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解释性数学框架,强度分析能系统解释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过程。强度分析包括三个层次:间隔层次、地类层次和转变层次,通过类比各层次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与平均变化强度,量化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同时揭示潜在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三个层次的稳定性分别用快速的与缓慢的、活跃的与休眠的、来源与转变来描述。本文以武安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5、2009和2014年三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运用强度分析的方法,系统阐释武安市三个层次的强度变化,并深入分析不同层次的稳定性,判断变化强度的特征以及潜在的地类转变。研究结果表明:(1)间隔层次:2005年-2009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为快速,明显高于平均变化强度;(2)地类层次:变化比较活跃的是工矿建设用地和林地,耕地在整个时间间隔变化相对休眠,其他地类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变化强度状态不一;(3)转变层次:工矿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水体和园地,减少则主要是转变为非工矿建设用地。强度分析可以深入揭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信息,动态监测土地利用/覆被状态,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科学规划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6.
矿产资源的开采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迫使土地利用类型、数量、质量、分布乃至生态功能受到严重干扰。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研究可以深入揭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信息,动态监测土地利用/覆被状态,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科学规划提供借鉴依据。本文以武安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5年、2009年和2014年三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运用强度分析的方法,系统阐释武安市三个层次的强度变化,并深入分析不同层次的稳定性,判断变化强度的特征以及潜在的地类转变。研究结果表明:间隔层次,2005~2009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为快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明显高于平均变化强度,2009~2014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与之相反;地类层次,变化比较活跃的是工矿仓储用地、林地和园地,耕地在整个时间间隔变化相对休眠,其他地类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变化强度状态不一;转变层次,工矿仓储用地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园地,减少则主要是转变为非工矿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影响我国建设用地配置效率的因素,本文运用Jeffry模型测算了我国31个省份的建设用地配置效率,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了建设用地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发现我国31省份建设用地配置效率差异显著且有5个显著影响因素。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土地市场交易程度与建设用地配置效率呈显著正相关,非国有经济发展水平、人均耕地与建设用地配置效率呈显著负相关,土地宏观调控政策也显著影响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8.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分析1995—2015年广州市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空间因素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以期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建设用地景观面积大幅增长,其余景观类型的面积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面积减少量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耕地、林地、水域、草地、未利用地;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等景观类型之间的转换较为频繁,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花都、白云、黄埔、番禺和增城西南部;景观类型变化与高程、坡度、离地铁和主要道路距离呈反比,与离城市几何中心距离呈倒“U”型关系;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主要受离地铁距离的影响,草地变化主要受高程、坡度的影响,离主要道路距离对未利用地变化的影响较大;景观类型在两个因子的交互作用下比单因子决定力下更易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选取徐州市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年、1997年、2003年和2010年四个时相的ETM +/TM遥感影像在GIS技术支持下对徐州市城区景观格局进行动态分析,通过景观类型转移分析和景观格局变化分析,研究了区域的景观结构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景观总体构成比例变化较大:耕地面积2010年比1990年下降了29 5%;建设用地2010年比1990年增加了19.1%,林地2010年比1990年增加了5.4%;裸地2 010年比1990年增加了7.1%,其他植被2010年比1990年减少了3.0%,水体2010年比1990年增加0.9%.②耕地和建设用地是研究区变化最为强烈的两种景观类型;建设用地向周围各个方向都有扩张,向东南部的扩张最为明显,而耕地形状趋于规则;③研究区内的景观类型保持不变总体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④总的生态多样性水平有所提高,有利于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逐步改善.  相似文献   

10.
根据若羌绿洲从1996年到2008年的土地利用统计数据以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力。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利用SPSS软件,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揭示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与人文因子的定量关系,从中筛选出影响土地类型和结构变动的主导人文驱动因子,建立主要土地变化驱动模型。同时,运用非线型回归模型对2015年、2020年和2025年若羌绿洲8种用地类型面积进行预测,试图揭示该县土地利用未来走向,并为实现土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袁根 《西部探矿工程》2001,13(6):109-112
以芜湖长江大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为背景,就桥梁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防裂和施工工艺从机理到实践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为保证矿井主井的安全,探揭煤应按照严密的技术措施施工.本文就某技改矿井主井探揭煤施工方法进行研究,制定了井筒揭煤施工方法和安全措施.实践表明,采用该方法顺利完成了探揭煤施工,简化了施工工序,加快了施工速度,确保了井筒探揭煤安全.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脆弱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但由于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使人类面临日益加强的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压力。本研究以鹤岗脆弱煤炭资源型城市为例,通过指标分析探讨了鹤岗市城市生态资源建设的评价分析,从而指出目前鹤岗市城市生态资源建设的不足,然后提出了建设基于森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策与保障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地下岩巷掘进工作面经常会发生局部动力现象或动力灾害(如岩爆)。 为研究其发生机 理,根据封闭应力假说建立含应力包裹体的掘进工作面简化力学模型;基于弹性力学基本理论, 推导了含应力包裹体的掘进工作面应力分布公式及最大主应力公式;基于最大主应力准则,当岩 巷掘进工作面距离包裹体一定距离时,沿最大主应力方向破裂面之间的岩石会在上覆岩层及应 力包裹体联合作用下向采掘空间运移,形成V形爆坑。 本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掘进工作面 岩爆现象,并为预防岩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长螺旋钻机在粘性坚硬地层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许昌市三国大剧院桩基工程为例,从普通长螺旋钻机、液压动力头钻机、利用变频技术的高自重大扭矩动力头钻机在坚硬地层钻进中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等几方面,论述了各款型长螺旋钻机对地层的适应性,为以后类似工程施工选择施工机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础设施承载力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所产生的需求压力相协调,是实现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首先构建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以永城市为例,基于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二者的综合发展指数及协调发展度。计算结果显示2006~2015年永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于城乡一体化发展,二者经历了由初步协调到中度协调的发展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协调发展评价可以定量化描述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的互动关系,反映二者协调发展规律,为指导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师健  张卫东 《煤炭科技》2020,41(1):104-106
通过对锚杆支护施工中各种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研究,从理论、支护材料、施工工艺等方面总结了六个方面的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据此,提出掘进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应多学习掘进相关知识、行业标准等要求,掘进管理上应重视支护材料的质量,加强施工质量的监控,认真做好矿压观测工作,持续优化支护参数,让支护材料发挥最大作用,同时确保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8.
龚峰毅 《矿冶》2001,10(2):97-99
“经营户型”有着悠久的历史 ,闽南地区的人们对这种住宅形式仍然情有独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经营户型”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广泛的应用。本文结合福建省石狮市蚶江镇蚶江村滨海新村规划设计 ,初步探讨了“经营户型”的商住形式 ,结合当地传统 ,提出两种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浙江省1996年详查数据和2006年土地更新调查数据为基础,对浙江省近11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行分析,选取农业人口比例、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等38个自然及社会经济指标,借助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浙江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因子概括为人口压力、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3个主要驱动因子,为政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政策以及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武汉市地下工程的若干环境地质负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武汉市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日渐突出,本文针对城市地下工程建设所引发的工程环境地质负效应,分析其成灾原因,并结合其具有突发性、潜在性、隐蔽性、社会性等特点,提出了防治对策与建议,力图能使该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对武汉市城市建设与地质环境保护、地质资源合理利用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