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葡北油田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结构分析及剩余油分布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葡北油田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以水下分流河道砂沉积为主的砂体内部,约占总剩余油储量的46.5%,因此河道砂本内部非均质的描述将是油田储层描述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的测井模式、砂体的纵向组合关系及砂体的平面分布特征,分析了剩余油与砂体构造的对应关系,认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垂向侵蚀切叠型砂体、空间对接、河道砂内夹层及河道分岔部位,为指导油田的剩余油挖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针对QHD32-6油田大面积分布的河道砂体中存在单一河道砂体边界这种情况,在全区展开了单一河道砂体的追踪。主要利用研究区有限的测井、测试、取心及示踪剂等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根据砂体切割及平面匹配关系对复合砂体进行分类,从而有利于单一河道识别后对复合砂体内部连通关系的认识,为准确地判断油水井的注入或来水方向、剩余油分布等,为油田开发、增产工艺及措施的实施提供更准确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
分流河道储层内微观剩余油分布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在河流相储层中,由于微观孔隙结构不同,致使注水开发油田中水驱波及区域内尚残留着大量的剩余油,研究这部分油的存在位置、形态及其成因对油田的稳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薄片、电镜、压汞等资料详细研究了杏南油田葡一组分流河道砂体的微观孔隙特征,并划分了微观孔隙结构类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分流河道储层内不同孔隙结构类型中剩余油的形态及分布规律,探讨了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水驱开发早期剩余油多以网络状、簇状为主,开发晚期则以斑块状、孤滴状、附着状及油水混相为主;影响剩余油的主要因素为岩石表面润湿性、微观孔隙结构、填隙物成分、含量及油水粘度比等.  相似文献   

4.
萨北油田曲流型河道砂体建筑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高含水后期影响储层剩余油分布的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等深层次的储层非均质性问题,特别对于曲流型河道砂体而言,其纵向上的非均质性及内部单砂体建筑结构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以现代沉积和野外露头理论模式为指导,应用Miall的层次界面和结构要素分析法,采用"层次分析、模式预测"研究思路,结合油田密井网资料,对萨北油田北二...  相似文献   

5.
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发现,在大面积分布的河道砂体中,处在河道某些部位的注采井之间原属一类连通,但注入井注入状况不好,油井采出状况也不好。经进一步研究表明,在这些大面积分布的河道砂体中还存在单一河道砂体边界。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展开单一河道砂体的追踪、分类,从而有利于复合砂体内部连通关系的认识,较准确地判断油水井的注入或来水方向。其方法是利用研究区有限的测井、测试、取心及示踪剂等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根据砂体切割及平面匹配关系对复合砂体进行分类。阐述了单一河道砂体的划分原则,并应用于X油田,总结出了曲流河道砂体特有的油水运动规律,为油田调整方案实施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留楚油田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复杂的情况,以沉积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单砂体对比追踪模式,使地质研究单元精细到单砂体;对复合砂体进行内部结构解剖,识别出单一河道砂体,揭示砂体间连接关系,为深入分析油水分布特征、确定剩余油富集区及挖潜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利用研究成果制定针对性治理对策,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南海东部Y油田已进入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零散。充分利用动静态资料,展开复合砂体构型解剖及动油水界面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河道复合砂体分为三种河道构型单元及一种席状砂构型单元,一二类河道复合砂体在平面上展布较广,砂体下部为优势上水通道,受构造趋势影响,油藏高部位剩余油富集;发育三类河道复合砂体及四类席状砂复合砂体油藏平面来水方向受构型单元平面展布控制,在弱来水方向有剩余油存在。  相似文献   

8.
采用直井信息进行砂体定量研究时,往往由于井间对比的不确定性,导致对砂体规模的认识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水平井对储层砂体横向预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这是常规直井难以达到的。因为水平井可以揭示砂体横向变化,从而为我们在砂体定量表征、岩相单元划分等定量化地质研究方面提供帮助。针对研究区辫状河储层特点,结合直井岩心、直井与水平井的测井信息,首先确定出4类岩相单元,进行直井与水平井岩相单元划分;然后结合直井与水平井信息,进行砂体定量研究,确定了心滩和辫状河道砂体的形态及发育规模,进而建立了心滩长宽比、心滩与河道宽度比、夹层与心滩宽度比等定量关系;随后以水平井钻遇砂体信息为约束,进行储层地震波阻抗反演;最后结合砂体定量表征与波阻抗反演结果,进行岩相单元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水平井信息可以精细刻画储层内部岩相分布特征,提高储层砂体定量研究与内部非均质性描述的精度;水平井段信息增加了参与地震储层反演的样点数量,从而减小了井间储层预测的不确定性,可以明显提高储层内部地震反演精度和可靠性,并可以提供更为可靠的储层岩相模型。  相似文献   

9.
针对砂质辫状河内部不同级次的砂体构型模式及其内部夹层、韵律特征影响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的问题,基于野外露头岩性、沉积构造等特征研究,对山西大同铁路桥剖面中侏罗统云岗组砂质辫状河砂体进行精细解剖和岩相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可识别出9个岩相类型,确定出河道砂体、心滩砂体和边滩砂体等3种成因砂体,通过精细解剖剖面砂体和详细研究现代河流沉积特征,将边滩砂归入辫状河河道主要成因砂体中;同时结合砂体4、5级构型界面特征及注采井网部署情况,建立了9种剩余油富集模式。研究结果可对云岗组砂质辫状河储层进一步挖潜剩余油及提高采收率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单砂体的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葡北油田葡I油组窄、薄砂体特高含水期注水开发油藏为例,提出了基于单砂体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挖潜单元以及相对应的挖潜技术对策。所指单砂体是地质上具有成因联系、开发上相对独立的砂体单元,既是地质上的成因单元,也是与剩余油分布有关的渗流单元,既反映了砂体的沉积成因,也决定了剩余油分布特征和注水开发特征。单砂体成因类型可以划分为多期河道叠加型、分支河道型、单一河道型和席状砂型4个大类;结合注水开发特点,每种类型具有高注高采、高注低采、低注低采和低注高采4种注采方式。剩余油潜力评价的结果表明:多期河道叠加型单砂体潜力最大,剩余油主要为注水下窜型、顶部型、段塞式和欠注型4种类型,可以分别采用厚注薄采、油水井调剖堵水、井网调整和加密井网等措施进行剩余油挖潜;其次是席状砂型单砂体,剩余油表现为“蜂窝状”,建议利用注水井调剖和油层压裂来优化注水效果,进行剩余油挖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