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首先对客家的居住文化作了介绍,然后阐述了客家土楼的建筑形制、空间布局、地域材料与传统技艺、生活方式的特点,最后叙述了客家土楼的影响与启示,从而促进中国居住建筑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作为福建土楼的主要聚集地,闽西山区严苛的地域环境与独特的客家文化孕育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居住与防御性能并重、乡土文化相融共生的聚落景观特征。文章以永定洪坑土楼民俗文化村为例,对聚落景观要素进行分类,有效梳理聚落景观的形成影响因子,借鉴矩阵思维,依地域唯一性和总体优势性原则,对自然景观要素和建成景观要素特征进行识别并展开合理分析,为闽西客家聚落保护更新、乡村振兴发展及相关研究提供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福建土楼"已经成为《世界遗产》的正式成员。今天,土楼这一传统建筑形式仍然以其丰富的现代内涵给我们许多启示与灵感。在客家土楼遗产保护方面,既要重视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只有这样,走向未来的客家土楼才能继续保持它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4.
平和县下石村的中心有两个圆形土楼,中间横跨一条溪水,传说旧时两个土楼的家族互为仇敌,遂划渠为界,互不往来。土楼这种独特的集合性住宅,可以读到客家聚落的历史,它具有强烈的防御性,是客家人生  相似文献   

5.
基于传统聚落是人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进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居的状态,是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为当前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选取了田螺坑村、石桥村、河坑村、塔下村、大地土楼群、初溪村、洪坑村、高北土楼群等8个典型土楼聚落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总结出福建土楼聚落空间格局、建筑风貌、理水系统、庭院等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6.
林梁 《建筑与环境》2010,(6):128-129
客家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有;土楼,围龙屋,府第式堂屋三大类。从土楼,围龙屋到三合院可以看到客家民居根据时间地点迁移建筑而不断的做出改变。从建筑角度看,容家民居带着浓厚的中原建筑色彩结合客家聚居的特点而形成。其建筑材料(土)和构筑方式与早期北方民间土筑建筑相似,但更具他自身建筑特色:以三堂为核心的中轴对称布局,建筑封闭,坚固,聚族而居的容家居住形态。从人文角度看土楼,围龙屋,三合院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垒。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而所、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结构复杂,布局讲究,是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生活的典型缩影。  相似文献   

7.
薛圣言    陈晶  薛圣言 《安徽建筑》2012,19(4):9-11
福建土楼建筑的形成根源于客家文化的孕育,也正因如此,人们更愿意从客家人文背景出发去研究福建土楼建筑是怎样受其影响而发展的。文章从福建土楼的类型及建筑特色入手,分析客家人文背景的成因及内容,进而分别从客家文化所呈现出的融合自然的传统观念、御敌自保的防御心态、向心有序的聚居方式、服从封建的礼教仪规、崇尚简朴的生活态度五个方面来重点阐述客家人文背景对福建土楼建筑的影响,最后总结客家人文背景对福建土楼建筑影响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8.
结合客家的人文特点与社会形态,从人口迁徙和生产生活的角度出发,探究当地的客家聚落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结构中所形成的不同于其他客家聚落的内在原因,探讨客家村落在如何保持内在人文传统与外在建筑形态结合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多样性问题,以期为传统客家建筑与村落研究提供不同的在地性生态样本。  相似文献   

9.
《世界建筑》2014,(9):54-63
<正>1背景基地位于福建省平和县的下石村,是传统的客家村落。村里的中心有两个圆形土楼,中间横跨一条溪水,传说旧时两个土楼的家族互为仇敌,遂划渠为界,互不往来。桥上书屋就在土楼之间,溪水之上,细密的桉树木条包裹住方筒式的建筑,横亘于溪水上,下方用钢索悬吊着一座轻盈的折线型钢桥。土黄的颜色与土楼相融在一起,强烈的方圆对比由此显得柔和而贴切。从土楼这种独特的集合住宅形式,可以读取到客家聚落历史上的宗族中心文化、强烈的内向防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土楼聚落的空间形态要素为研究对象,从肌理与尺度、节点与路径、边界与区域、生长与秩序四个方面对土楼聚落的空间形态要素进行解析,阐释了这些空间形态要素的特征与土楼聚落空间形态、聚落的生长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1.
对土楼聚居环境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丽 《城市建筑》2005,(2):72-76
基于对福建土楼的实地考察,分析土楼居住环境的优势和劣势,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土楼居住环境逐渐衰败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让土楼居住环境延续发展的建议——建造新的符合现代功能要求的土楼,改善土楼居民的生活条件,并且兼职保护土楼建筑,土楼文化和土楼的建造者三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黄禹康 《建筑》2007,(1):75-77
“永定的土楼,连城的‘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既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这是福建省原省委书记项南在《客家文化丛书》序言中对客家建筑的评价。永定土楼因淳朴、厚重、奇巧早已闻名遐迩,与土楼一道形成客家两种截然不同建筑风格的闽西连城培田古民居建筑群,正以其精湛的建筑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引起海内外建筑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随着“中国培田古民居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的隆重召开,培田古民居建筑撩开了神秘面纱。培田乡座落在福建西部连城县西北约30余公里的一个山凹里,全村皆姓吴,现居住…  相似文献   

13.
土楼过渡空间是聚落居民日常居住与社会活动的物质载体,承载了人的生存栖居和参与体验,然而过渡空间在聚落更新中常常被忽视而得不到重视和延续。本文以知觉现象学的视角来剖析土楼过渡空间的客观物质组成要素,解读过渡空间在土楼整体建筑空间中的叙事链接与空间组织关系的主导作用,叠加人的感知与体验,感受土楼过渡空间的独特魅力,进而呈现土楼过渡空间在当代语境下的空间组织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胡斌  陈蔚 《新建筑》2011,(5):105-108
通过对四川洛带古镇客家聚落形态、会馆建筑和传统民居进行田野调查、建筑测绘和历史资料采集,获得对于明清时期四川客家人移民文化与历史的系统认识.通过对包括客家人同乡会所——广东会馆、江西会馆等的重要历史建筑典例进行建筑形态学与文化传播学角度的剖析,进而对福建、江西客家聚落、传统建筑形态与四川本土建筑文化形态的结合、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5.
客家土楼建筑形制具有强烈的围合性和向心性,这背后体现客家人团结尚祖、天人合一的文化特点。书店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将客家的文化特色运用到设计中,打造具备客家特色的书店,激活城市传统文化空间的活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现代人的审美特点。从形态、色彩、文化内涵等方面着手分析客家土楼代表性的建筑元素,对其进行解构,并结合具体书店空间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在书店中感受到客家土楼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6.
《建筑师》2016,(1)
原有的土楼研究者偏重于土楼单体形式和空间,而以往针对土楼的整体聚落形态的研究较少。本文运用卫星图描绘和现场实测等手段,对各区域现存土楼聚落的总体形态进行剖析和归类,根据其形态特征分为散落生长型、簇状生长型、带状生长型、墨渍扩散生长型和向心扩展型五大类。在此基础上对整个土楼分布区域的土楼聚落形态进行解析,目的是更清晰地把握土楼聚落的形态与区域和民系的更多的关联性线索,为更好地保护和更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项目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大坝小组。塔下村是著名的"太极水乡"所在地,距离书洋镇田螺坑村著名景点"四菜一汤"仅半小时车程。村落内建筑以明清及民国客家土楼为主,沿河而建,均匀分布,形态丰富,村庄每隔百十米就有石桥横卧,将溪岸两边的土楼联结起来。整个项目包含3座清末家族聚居性方形土楼,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生活居住模式的更迭,疍民的传统水上生活文化在逐渐消失,该文通过文献研究分析传统疍民水上居住模式形成的典型空间结构,归纳出集中型水上聚落、分散型水上聚落、临岸水街型聚落三种水上聚落类型,住家船、干栏住家、公共建筑三种水上建筑类型。并结合现代水上聚落与建筑的相关案例,以广州新洲渔民新村为例,对传统疍民水上社区进行了现代转型设计,探讨以复兴疍民传统文化为目的的现代水上居住社区的可能形态。尝试通过新型模块化、活动化水上社区,为岭南传统疍民居住模式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建筑师》2010,(6):80-81
客家民居土楼是用集合住宅的方式,将居住、贮藏、商店、集市、祭祀、公共娱乐等功能集中于一个建筑体量,具有巨大凝聚力。  相似文献   

20.
高德宏 《山西建筑》2005,31(21):13-15
从建筑所构成结构的角度,介绍了中国传统居住形态的虚空的中心、线性结构、树型结构、丛林结构四大典型特征,分析了典型特征的形成,表明了传统居住形态的空间结构体系对住宅建筑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