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荧光显微图像技术判别油水层特征要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荧光显微图像技术是通过在显微镜下目测荧光颜色、亮度两项特征,依靠人工经验定性判别流体性质的一项储集层评价技术.在近几年的实际生产中发现,这两项特征不能完全反映油水层的差异,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油水层识别过程中出现的色差、剩余油产状、孔隙3项图像要素进行研究,建立了大庆油田长垣地区东、西部荧光图像解释标准,并通过在该地区的应用实例介绍了荧光显微图像技术的应用效果,对荧光显微图像技术的实用性进行了肯定.  相似文献   

2.
荧光显微图像量化表征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丽萍  耿长喜 《录井工程》2010,21(4):10-13,33
荧光显微图像技术是目前唯一直接观察岩石孔隙中油水分布状态的微观图像量化分析方法,在油水层识别及水淹层评价应用方面,已充分体现出解决储集层含水问题的技术优势。但目前该项技术应用仅限于人工定性观察、经验判断,因而制约了该项技术的发展。为了解决此难题开展了相关研究,以颜色识别描述技术、荧光显微图像技术为基础,以数学及计算机编程技术为手段,通过对以往定性描述的荧光颜色、荧光亮度等特征进行量化表征,选择原油各组分面积百分含量、波长、亮度及组分间色差等共18项参数用于评价解释,建立了油水层的定量化应用方法,并建立了油质、胶质色差与油质亮度、波长判断图板,经过85口井的试用证实,解释符合率达到87.9%。  相似文献   

3.
荧光显微图像技术识别油水层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荧光偏光显微图像技术是直接观察储集层中岩石结构、构造、储集空间与油水分布产状的微观识别技术。该文对该项技术的仪器、原理逐一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大庆油田卫星-太东地区储集层特征,总结了油气水的荧光偏光显微图片特征。通过应用实例详细论述了荧光偏光显微图像技术在储集层性质、油水界面确定方面的优势,开阔了现场录井技术人员的眼界。  相似文献   

4.
2004年以前,对肇源地区扶余油层的共同认识基本上不产水,录井解释均为纯油层和干层,没有解释水层的,所应用的录井资料也比较单一。在水性识别方面对资料的认识及解释标准均为空白。2004年试油井大量产水,按原来的方法解释,结果符合率急剧下降到77.0%。为此,对该区扶余油层油水关系重新认识,建立新的油水关系解释标准和图版,填补水性识别的空白,通过生产实际应用,新方法录井解释符合率提高到91.2%。  相似文献   

5.
利用岩屑孔隙物质的荧光性判别油水层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为了寻求快速、准确判别油水层的方法,探讨了岩屑孔隙中物质的荧光性在判别油水层及油层水淹状况中的应用。经泥浆模拟浸泡实验及水驱模拟实验验证:水基泥浆对岩屑孔隙中物质的荧光性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短时间的水洗不会影响荧光分析结果。只要分析及时,岩屑孔隙中物质的荧光图像可以判别油水层及油层的水淹程度。将岩屑制成荧光薄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岩屑孔隙中的荧光图像,并利用图像分析仪计算样品中的油水比例,给出含油率、含水率、面孔率等量化参数。通过对已知试油结果的探井和有水淹程度解释资料的密闭取心井取样进行荧光图像分析,把获得的荧光图像特征、含油率、含水率资料进行综合对比,在此基础上建立油水层和水淹层的判别标准。经试油验证,符合率达100%。  相似文献   

6.
(1)选取大庆探区中浅层及海拉尔地区74口井1791块样品进行了荧光制片、镜下分析,结合试油资料,总结了油水层镜下荧光图像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7.
王建伟 《录井工程》2013,24(2):44-48
荧光显微图像技术以紫外光或蓝光作为光源,通过激发岩石中石油沥青物质后产生出可见的荧光图像,可直观观察石油沥青物质在岩石中的分布状况,为油层评价提供微观可视化信息。为进一步推广该项技术的应用,对荧光显微图像特征量化处理的18项参数进行了研究,以试油、投产资料为优选依据,建立了不同油质的油层和油水层定性判别方法,归纳总结了喇萨杏油田水淹层评价方法,并根据定量参数分别建立了油水层、水淹层评价图板,在新井中验证应用,见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荧光显微图像技术在石油地质分析测试中的应用效果,基于大量的文献调研,阐述了荧光显微图像技术的原理、应用基础和发展历程,归纳了荧光显微图像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荧光显微图像技术在识别油水层、评价水淹层、剩余油观察及判断泥岩、油页岩进水情况具有重要的作用,表现为:(1)区分油水层,实现了储层的精细评价,有利于确定油层的开发方案;(2)准确判断油层水淹状况及确定剩余油分布,对于提高油气藏的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3)通过对裂缝的发育情况进行研究来判断泥岩、油页岩是否进水,为油田开发过程评价套损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9.
葡西油田油水层识别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葡西油田葡萄花油层以油水同层为主,油水分布复杂,储层类型多样,给测井解释油、水层带来较大难度。测井响应机理研究表明:储层高含泥、高束缚水饱和度和薄层、薄互层是形成低电阻率油层的主要原因;而储层致密、舍钙、舍残余油是形成高电阻率水层的主要因素;此外,油藏被破坏造成油水呈非均质分布,致使储层产油、产水交替出现。通过储层“四性”(指岩性、物性、含油性、电性)关系研究,应用细分层交会图版法、曲线形态对应性分析方法采综合识别油、水层。经试油、生产动态资料检验,综合解释符合率在85.0%以上。  相似文献   

10.
海拉尔盆地储集层荧光显微图像特征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秋霞 《录井工程》2011,22(2):32-35
针对海拉尔盆地地质构造复杂,油、水层解释难度大的特点,在分析石油组分和水荧光显微图像一般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该盆地11口井、154块岩心样品荧光显微图像研究分析,建立了油层、油水同层和水层的定性判别方法,结合含油率、含水率和面孔率可实现储集层的有效评价。现场应用证实,荧光显微图像技术作为录井综合解释评价的一项新技术,随着对其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系统化显微图像特征模板的逐步建立,将成为准确识别储集层油、水分布状态并判断油、水层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大庆外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大庆外围油田地质特点,确定了精细油藏描述的思路,选取开采中、低渗透葡萄花油层的宋芳屯油田芳6区块和开采低、特低渗透的榆树林油田东16区块等作为典型研究区块,在区域沉积背景和构造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沉积微相、精细构造、裂缝与地应力、地质建模以及剩余油分布的系统研究,深化了对油藏特征的认识,形成了大庆外围油田不同类型油藏独具特色的分级控制、多学科联合的精细油藏描述配套技术。其研究成果已部分应用和推广到大庆外围油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大庆喇萨杏油田主体区块主力产层发育较厚,经多年的注水开发,造成韵律层段内驱替效果不均,如何扩大储集层的驱油效率,是厚油层挖潜增效的主攻方向。围绕此问题,在应用井壁取心分析资料解释评价厚油层水淹状况的基础上,从提高高含水厚油层开发效果的角度出发,将厚油层强水淹级别细化为强水淹和极强水淹,经过对实际生产井录井和试油资料的统计分析,建立了厚油层极强水淹解释评价方法——岩石热解分析法、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法和荧光显微图像分析法,在喇萨杏油田厚油层中应用效果较好。该方法实现了对厚油层水淹状况的精细评价,对射孔方案的编制及高含水厚油层的进一步挖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低孔低渗储层油水层模糊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孔低渗储层的流体性质识别问题一直是测井解释的难点,模糊模式识别无疑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在分析国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模型建立和判别标准。选用7个赋予不同权值的储层参数,依据模糊识别的隶属函数和最大隶属原则,建立起低孔低渗地区的油层和水层标准模型。并应用此模型,对该区域的部分井段进行了重新解释,符合率较原解释结论相比有所提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特高含水期厚油层细分挖潜方法研究   总被引:33,自引:28,他引:5  
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厚油层细分注水,是根据吸水剖面、分层测试成果等资料计算出不同沉积微相储层的累积注水倍数,确定出厚油层内无效注水部位。通过砂体剖面图追踪厚油层内夹层的发育状况,利用物性夹层作为隔层,通过长胶筒封堵底部高吸水部位,改善厚油层顶部的吸水状况;对注水层段多,但层段内存在吸水差异较大的厚油层的注水井,进行层段优化重组,改善差油层吸水状况:对油层多、油层间隔层小、吸水差异大的厚油层注水层段,利用长胶筒封堵技术将与高含水主要吸水层邻近的薄层进行封堵,实现厚油层细分注水的目的。试验表明,该做法对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控水挖潜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康凯  冯敏 《海洋石油》2011,31(1):48-52
运用族组分、色谱、色谱一质谱等地化测试手段,总结了文昌13-1/2油田原油物性、母质类型及成熟度等地化特征,并分析了原油的来源.认为文昌13-1/2油田原油为典型的低硫、中高蜡陆相油源特征的正常成熟原油,推断原油主要来自文昌B凹陷文昌组滨浅湖相烃源岩.  相似文献   

16.
大庆长垣以西地区复杂油水层成因及测井解释方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对薄片、扫描电镜、压汞资料分析基础上,采用核磁共振、岩电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分析研究了复杂油水层的主要成因。研究得出,研究区复杂油水层主要成因一是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岩性细,泥质含量高,导致储层束缚水饱和度变化大;二是泥浆侵入影响,导致油层电阻率降低;三是薄层受测井分辨能力的限制,其测量值受层厚影响。在储层参数模型研究基础上,建立并形成了侵入特征法、可动水分析法、电阻率交会法等解释方法,有效提高了油水层解释符合率,为勘探生产和储量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核磁共振技术在油水两相渗流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伟  贾红兵  杜朋举 《特种油气藏》2011,18(6):103-105,129
油水两相驱替实验主要从宏观角度描述渗流特征,但无法从微观层面对储层动用状况进行描述.为解决该问题,使用核磁共振技术从微观角度研究油水两相渗流特征,运用弛豫时间谱转换成喉道半径分布法和各喉道区间饱和度计算方法,研究饱和水状态下油驱水特征以及饱和油状态下水驱油特征,得出了不同驱替阶段油水在孔隙空间中的分布以及各喉道区间油相采出程度.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两相渗流机理较为全面的认识,对新区勘探和老油田开发技术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辽河油区稠油油藏边底水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针对辽河油区边底水稠油油藏储量丰富,分布广泛的特点,通过对边底水稠油油藏水侵规律的分析研究,总结出针对不同油藏控制边底水的有效技术。开发过程中,在利用边底水能量的同时,延长了油井的见水时间,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