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烟用香精的气相色谱-质谱监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克服传统的烟用香精检测如密度、折光、香气、色泽、澄清度、溶混度和酸值检测等不能从内在成分上反映香精质量的缺点,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某品牌烟用香精的标准样品和以后进厂的该品牌香精的10种有代表性成分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从化学成分上对烟用香精进行有效的监控,同时对卷烟加香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Maillard模式反应牛肉香精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同时蒸馏萃取(SDE)和固相微萃取(SPME)两种预处理方法,GC-MS分析Maillard模式反应牛肉香精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共分离鉴定出87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2-甲基-3-呋喃硫醇、四氢-2-甲基-3(2H)-呋喃酮、双二(2-甲基-3-呋喃基)二硫醚、3-甲基-2-乙酰基噻吩等为特征型牛肉香味化合物。两种提取方法互为补充,较为全面的反映了牛肉香精的风味轮廓组成。  相似文献   

3.
固相微萃取与同时蒸馏萃取法分析香精成分比较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分别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与固相微萃取法对烟草香精中的香味成分进行萃取 ,再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法和气相色谱法进行了定性和定量 ,并对这 2种萃取方法鉴定出的化学成分、重复性和定量值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 :同时蒸馏萃取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较高的萃取量 ,适合于烟用香精香味成分的定量分析 ;固相微萃取法具有快速简便、不使用溶剂和样品检测非破坏性等优点 ,适合于香精的剖析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前已鉴定的茶叶挥发性成分有700种左右,茶叶香气是由挥发性成分以一定的比例和含量组成的混合物,进而呈现出不同的茶叶风味。香气是茶叶的灵魂,关乎茶叶品质的优劣,影响消费者喜好度和选择性。茶叶挥发性成分的有效提取是研究茶叶风味及香气性能的关键,采用合适的茶叶香气提取方法,完整地萃取、富集真实茶香,有助于茶叶香气成分鉴定和分析。本研究综述了主要的茶叶香气提取方法,对其特点、应用性能进行了概述和总结,并提出了真实茶叶香气萃取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5.
粮食香气成分分析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研究了酒用粮食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采用不同极性和不同膜厚的萃取头进行顶空固相微萃取,使用二氯甲烷、乙醚等作为有机溶剂进行同时蒸馏,用GC/MS对萃取成分进行定性检测。结果表明,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宜采用中等极性和中等膜厚的萃取头,同时蒸馏萃取法用二氯甲烷作为有机溶剂较合适,两种方法结合可以更全面地测定粮食的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6.
采用溶剂萃取结合GC/MS分析了不同保存期的二次调配烟用香精的香味成分,并运用主成分分析(PCA)法和t检验法分析了香精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二氯甲烷萃取能最大程度地提取香精的成分,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用PCA和t检验法处理不同保存期烟用香精的GC/MS分析数据,可了解不同存放期香精样品整体变化特征及组分含量的显著性变化情况,为二次调配烟用香精样品的稳定性及存放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天然烟用香料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水蒸气蒸馏、分子蒸馏、同时蒸馏萃取、旋转锥体柱蒸馏、连续液液萃取、连续动态逆流、固(液)相微萃取、单液滴微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萃取、超高压提取、搅拌棒吸附萃取等提取技术在国内外天然烟用香料提取方面的应用与进展,同时比较了这些提取技术的特点.指出安全、节能、低害、高效、广适是提取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同时蒸馏与固相微萃取法对酱油香气成分提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和固相微萃取(SPME)对酱油中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提取,结合气-质联用(GC-MS)仪进行检测,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分析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SDE法检测出73种挥发性物质,SPME法检测出61种挥发性物质,两种方法共检测出114种物质。SDE法有利于萃取出酱油中重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碳氢类及呋喃类(18.16%),SPME法未检出碳氢类且对呋喃类(2.55%)的吸附相对较少,但萃取出的其他类化合物(18.98%)相对较多,而SDE法检测出的其他化合物(5.38%)较少。  相似文献   

9.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和固相微萃取法研究了酿酒用小麦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用GC-MS采用大体积进样方式分析。结果表明,共检出了125种组分,其中烃类25种,醛类16种,酮类15种,醇类14种,酸类8种,酯类8种,苯类14种,酚类5种,杂环类18种,其他类2种。本研究首次发现了大量小麦蒸煮香气成分,并初步确定了小麦的重要香气成分及其对五粮浓香型白酒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结合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和固相微萃取法测定五粮液酿酒用玉米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用GC-MS以大体积进样方式分析,共检出99种组分,其中烃类18种,醛类13种,酮类15种,醇类12种,酸类7种,酯类9种,苯类13种,酚类3种,杂环类9种。含量较高的有2,4-葵二烯醛(1.116%)、苯并噻唑(2.666%)、4-乙烯基愈创木酚(2.231%)、2,3-二氢苯并呋喃(1.982%)等。并对不同品种的玉米香气成分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以白肋烟烟草花蕾为原料,利用美拉德反应法制备烟用香料,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处理所得反应产物,GC/MS法分析其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①从美拉德反应法制备的香料中共检出34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酯类2种,萜烯类5种,醇类10种,醛类2种,酸类1种,酮类8种,酚类1种,氮杂环化合物5种.②与烟草花蕾直接提取物相比,美拉德反应法制备的香料中增加了二羟基丙酮、2-甲基四氢呋喃-3-酮、2-乙酰呋喃和苯基丙酮4种美拉德风味物质;感官评吸结果表明香气质改善,略有花香,甜润感和细腻感增加,余味舒适.  相似文献   

12.
烤烟致香成分与香气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中的Wrapper特征提取法得到显著影响烤烟香气质量的关键指标,并与简单相关系数结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影响香型的主要是香叶基丙酮、戊酸、酸性总量、巨豆三烯酮、茄酮等20种致香成分;影响香气量的主要是香叶基丙酮、2-乙酰吡咯、四甲基吡嗪、苯甲醛、茄酮、异戊酸、β-大马酮等25种致香成分;影响香气质的主要是巨豆三烯酮、异戊酸、茄酮、中性总量、新植二烯、香叶基丙酮、法尼基丙酮、4-甲基戊酸、2-甲基吡嗪、β-大马酮、吡啶等18种致香成分。经过特征提取后所建立的致香成分与香气质量的模型性能有较大地提高,并且RBF神经网络模型比分段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3.
为了监控二次调配烟用香精的稳定性,建立了采用检测相对密度、GC法测定各批次调配香精含水率、乙醇和丙二醇及某些特有成分含量的变化,并根据其X-质量控制图上、下控制限监控香精调配稳定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技术萃取香草兰中挥发性成分的萃取条件进行优化, 并采用SPME和同时蒸馏萃取(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extraction,SDE)两种方法对海南地区香草兰豆荚中挥发 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SPME最优萃取条件为萃取头75 μm CAR/PDMS、萃取温度80 ℃以及萃取时 间20 min。2 种萃取方法共检测出105 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利用SPME技术检测出挥发性成分73 种,SDE检测出78 种。结果表明:将SPME和SDE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可以更加全面地检测出香草兰中的挥发性成分。  相似文献   

15.
16.
为了明确浓香型产区烟叶中性致香成分和生物碱的特点,对浓香型8个产区的烟叶样品的中性致香物质与生物碱的组成和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中性致香成分总量河南豫中南烟区最高,达1107.93μg/g,安徽皖南最低,仅为558.04μg/g。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中的β-大马酮、β-二氢大马酮,棕色化反应产物中的糠醛,芳香族氨基酸裂解产物中的苯甲醇、苯乙醛、苯乙醇,西柏烷类降解产物中的茄酮、新植二烯的含量,较同类降解产物所占的比重较高。8个浓香型产区烤烟总生物碱和烟碱的变化幅度为2.33%~3.71%和2.05%~3.31%,平均值分别为2.71%和2.40%。所有浓香型产区降烟碱含量都比较低,且低于5%。不同浓香型产区中性致香物质的含量差异显著,8大浓香型产区烤烟烟碱含量都在优质烤烟的要求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为阐明不同提取方法对花椒挥发性香味成分分析结果的影响,采用常温溶剂萃取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对花椒中挥发性香味成分进行提取,各类挥发性香味成分经气相色谱-质谱法分离、鉴定,共鉴定出123种香味成分,其中溶剂萃取法检测出53种,同时蒸馏萃取法检测出110种,共有成分40种,对各种挥发性香味成分的含量利用内标法进行定量,其主要成分为柠檬烯(10693.69μg/g)、花椒素(4368.17μg/g)、月桂烯(3023.15μg/g)、胡椒酮(1726.35μg/g)、桉叶油醇(1259.79μg/g)、芳樟醇(418.01μg/g)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