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使用者需求角度出发,分析研究了影响城市居民住宅区位微观选择的五个主要因素,考虑不同收入群体的购房需求,提出适合保障性住房配建住区实施的三种模式及其在城市中适宜规划布局区域,为保障性住房配建住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空间基础,实现住房困难群体在城市中均匀分布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保障性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州市为例,从城市和居住区两个空间层面,实证性地解析了保障性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特征:城市层面,市级社会性公共设施之于保障性住区空间不可达;居住区层面,公共设施在配建和移交、供应环节均存在显著的供应易质、供应时滞、供应不足的问题。建议城市政府在保障性住区建设中要特别关注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应该以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成本为原则,体现公益性。  相似文献   

3.
《规划师》2016,(8)
保障性住区的居住人群有着特殊特征,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有别于其他住区的居住人群。文章基于北京市朝阳区朝阳新城保障性住区的调查,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得到人群特征的8个变量,以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频率与到达公共服务设施花费时间的耐受度衡量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特征,并通过打分的方法衡量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满意度;在此基础上,对人群特征与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特征及满意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以期根据保障性住区预入住人群特征指导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提升保障性住区的宜居性。  相似文献   

4.
伴随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外保障性住房建设经历了大规模建设、缓慢建设和再建设阶段,最终形成多元主体供给、阶层混合、均衡分布、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整体协调发展的社区。相较而言,我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大,根据政策要求和制度变化可分为保障房建设起步、保障房建设缺位、保障房建设回归和加大保障房建设4个阶段。研究结合国内外城市保障性住房及其住区建设演替特征的比较,包括住房供给目标、供给主体、住房类型、保障对象和住区居住环境建设等,总结国外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值得借鉴的经验,对比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和发展趋势,指导我国保障性住房及其住区规划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现阶段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主要特征与问题的认识,提出保障性住房建设应转变传统的供给方式。转变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借鉴美国包容性区划实践经验,在城市中心区普通商品房开发项目中配建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通过对美国包容性区划经验的学习以及中美相关背景的比较,认为我国目前采用与包容性区划性质相似的保障性住房"配建政策"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具有较强的政策执行优势。最后,论文提出当前采用保障性住房"配建政策"尚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社会老龄化形势对社会化养老服务以及住区涉老服务设施提出了新的需求。论文在分析现有涉老设施规划建设的相关规范标准和总结城市涉老设施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以完善我国城市住区养老设施规划建设标准体系为目标,对城市住区涉老服务设施的分类、分级及配建布局等具体指标展开研究,提出了适合我国深度老龄化阶段的养老发展需求的城市住区涉老设施规划建设标准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作为国内较早开始保障性住房社区规划建设的城市之一,在住房改革大幕拉开以后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转型期,建设实践过程中积累成功经验的同时,也暴露了不少亟待反思与解决的存在问题。该文通过回顾与剖析广州市保障性住区在转型期的简要建设历程,反思保障性住区在规划建设层面主要存在的几点误区,以期为保障性住区的后续建设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目前,保障性住房成为社会热点之一,与其相关的规划建设,特别是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也受到高度重视。文章以成都市保障性住房现状调研为基础,分析保障性住房居民和保障性住房小区的特殊性对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影响,提出成都市保障性住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相关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刘卫斌  施婷  张振华 《住区》2021,(2):56-63
在城市更新中进行一定比例的配建已成为深圳等“存量发展型城市”供应保障性住房的主要途径,随之带来的商品房与保障房的空间隔离矛盾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学界和业界尚未及时对这一新型住区形态及其带来的空间隔离形式和空间公平正义问题进行探讨.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配建型保障房住区,在实地踏勘与观察研究了商品房和保障房之间的空间隔...  相似文献   

10.
当前,城市郊区的高层高密度住区是目前我国城市居住空间建设的主体。以南京西善桥岱山西侧保障性住房项目住区规划为例,从外部自然环境、城市交通、服务设施、邻里空间等几个层面,讨论了借鉴当代"新城市主义"规划的理念,以设计结合自然、公交导向发展(TOD)、设施导向发展(SOD)、传统邻里发展(TND)等方式,进行住区规划的方法,以期对今后规划建设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廉租房是保障性住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城市低收入市民住房条件的利民措施。本文研究了北京市廉租房住区景观的建设现状,指出了北京市廉住房住区普遍存在空间选址偏僻、配套设施不完善、绿地后期养护缺失等现实问题。为了应对上述廉租房住区建设的难题,应该将模块化设计策略引入廉租房住区景观设计中。模块化景观设计有高效、经济、通用等优点,能使得廉租房住区景观的设计和建设科学化、高效化、经济化。  相似文献   

12.
公共服务设施是提升保障性住房居民宜居水平的重要设施,本文通过调研分析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现状、居民满意度以及使用需求等,研究提出了保障性住房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调整的建议,为制订完善深圳市保障性住房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李凡 《南方建筑》2006,(12):116-1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广州早在1992年就已经迈进了老龄化社会的行列,由于原有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与建设方面的落后,住区内与老年人相关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4.
公共租赁住房是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公开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主体,随着保障人群的入住,居住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的不便引发了对其建设问题的关注。本文通过典型案例调研,初步归纳了目前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经验借鉴,提出了有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北京市通州区古月佳园置换房项目设计为例,分析保障房项目设计由以往以"住宅单体"为重心的设计机制转向住区环境整体改造提升及精细化设计的策略,并针对公共设施配建优化、住区环境与秩序重置、外部空间与城市界面融合设计进行思考,提出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相关标准应从保量到增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健  陆伟  陈飞 《规划师》2011,27(Z1):104-108
保障性住房的服务对象是城市中的中低收入群体,因此其规划建设布局需考虑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大连市石门山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研究结果表明,保障性住房项目需选择适宜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协调城市居住用地规划与城市公交系统规划,拟定住房建设的适宜规划,合理配置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及合理控制居民收入差距,既要充分考虑相关影响因素及整体布...  相似文献   

17.
2007年8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1日发[2007]24号)。如果说1998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货币化分配是新体制建立的开始,是个突破,那么国发[2007]24号文件的颁发就是住房新体制建设和发展攻坚战的开始。本文在城市开发和住区建没方面,仅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方式、管理体制、运行体制等方面,提出研究、探索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是目前我国一个热点,保障性住房的选址问题是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着集中建设,选址偏远等突出问题,这会导致城市空间分异,激发社会矛盾等,因此有必要慎重对待保障性住房选址问题。本文从保障性住房选址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我国保障性住房选址的现状,阐述了我国保障性住房选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城市老城区、新城区以及城市外延区的保障性住房选址时的五个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国当前以市场为主导的 住区建设中原有基于“组团—小区—居住 区”城市住区层次架构的公共服务设施 配置方法失效问题,运用美国新城市主 义TND模型和英国可持续邻里相关理 论,结合成都市新都城区实际,提出基于 可持续社区建构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 置思路,进而建构出由“划分社区类型— 建立社区层次—探寻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形态—分级配置”所组成的城市公共服 务设施配置方法。  相似文献   

20.
建设大型保障性住区是我国解决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欧美历史上曾因大规模建设公共住房引发了严重的贫困集聚。为验证我国保障性住房内的贫困情况,选择典型案例,基于抽样调查的数据,运用FGT指数、区位商等方法对南京南湾营住区居民的贫困集聚进行不同角度的测度。结果显示:南湾营大型保障性住区存在较为广泛的贫困集聚,但是这种贫困集聚并非均质,而是在特定群体中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