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煤焦油的排放和直接利用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开发高附加值材料的绿色合成方法及应用是煤焦油利用的关键。本文采用St?ber法以间苯二酚和中低温煤焦油为碳源与甲醛聚合制备了多孔碳纳米球CO2吸附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N2吸附-脱附测试、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样品进行测试和分析。考察了预聚温度、水热温度和煤焦油添加量对碳纳米球的孔结构和CO2吸附性能的影响。预聚温度为60℃、水热温度为200℃时,产物具有最优异的比表面积和CO2吸附性能。C1-R1-RT-200吸附剂的比表面积达到787m2/g,CO2最大吸附量为4.64mmol/g。当煤焦油占总投料质量的50%~76%时,产物的CO2吸附性能较好,优于纯的间苯二酚模型化合物。所制备的多孔碳纳米球的CO2吸附等温线可以很好地吻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说明多孔碳纳米球对CO2的...  相似文献   

2.
以煤液化残渣(CLR)为原料制备CO2吸附剂,在实现碳减排的同时,可有效提高煤直接液化工艺的经济性和环保价值。本文采用神华煤直接液化残渣为碳源,通过预氧化、炭化活化等工艺,制备出了吸附性能较优的CO2吸附剂。利用热重分析仪(TGA)、低温氮吸附仪(BET)、扫描电镜(SEM)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分析手段对吸附材料的微观形貌、孔径结构以及吸附性能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显示,低灰分液化残渣所制备的吸附材料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和更多的微孔结构,更有利于CO2的吸附。以低灰分液化残渣为原料,在较优活化条件下(活化剂/原料质量比为1∶1、升温速率5℃/min、活化时间1h)制备的CO2吸附剂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在40℃、15%(体积分数) CO2模拟烟气条件下的CO2吸附容量为4.47%(质量分数),在0℃、1bar (1bar=105Pa)条件下的CO2吸附容量可高达27.70%(质量分数),低温吸附性能优异,吸附速率快且具有良好的循...  相似文献   

3.
金属氧化物捕获二氧化碳(CO2)技术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手段,然而其在捕获CO2方面存在吸附容量低和易板结等问题。目前,熔盐改性金属氧化物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以水滑石类衍生镁铝氧化物、氧化镁和氧化钙为研究对象,综述了掺杂熔盐(如硝酸盐、亚硝酸盐、碳酸盐等)对金属氧化物捕获CO2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熔盐的改性机制,归纳了金属氧化物捕获CO2的应用进展。未来应更多关注熔盐掺杂体系设计、低成本高选择性吸附材料研发以及CO2捕获机制研究。同时,在实验中应尽可能模拟实际工况,为后续大规模工业应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以淀粉为原料,使用水热法将其碳化后用活化剂KOH对其活化,制备了淀粉基多孔碳材料,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和CO2/CH4的吸附性能测试,计算吸附热以及材料对CO2/CH4的吸附选择性,讨论了碳材料结构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制备过程中,随着活化剂KOH用量比例的增大,所制得的材料其比表面积和孔容增大,其孔径分布也就越宽。所制得的碳材料其比表面积可达2972 m2·g-1。这些淀粉基多孔碳材料对水蒸气的吸附等温线呈现出Ⅳ类等温线。所制备材料对CO2吸附容量主要取决于其孔径小于0.8 nm的累积孔容(Vd < 0.8 nm)。材料的超微孔的孔容越大,其对CO2吸附容量也越大。所制备的C-KOH-1材料在101325 Pa和298 K条件下,对CO2的吸附量达到4.2 mmol·g-1,其对CO2的吸附热明显高于其对CH4吸附热,其对CO2/CH4吸附选择性为3.7~4.26,同时本文通过对材料的水蒸气吸附等温线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所得材料主要表现为中等憎水性,这对材料在实际工况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大量化石燃料的消耗,大量的CO2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并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而采用燃烧后CO2捕集技术可以有效地应对这一问题。寻找一种高效吸附、稳定、价格低廉的固态吸附材料对于开展燃烧后CO2捕集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近年来,胺基固态吸附材料因其高CO2吸附能力和高吸附选择性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不同胺基固态吸附材料在合成方法、载体材料选择以及性能测试等方面进行的研究,重点讨论了以沸石分子筛、介孔硅分子筛、多孔碳和金属有机骨架为载体的胺基固态吸附材料对CO2的吸附行为,并指出多孔载体材料的结构改进及有机胺和促进剂的合理选择将会成为未来胺基固态吸附材料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迟长云  李英杰 《化工进展》2018,37(12):4908-4916
采用挤出滚圆法对钙基碳载体Ca(OH)2进行造粒。在双固定床反应器上研究了黏结剂、支撑体和造孔剂对造粒后钙基碳载体循环捕集CO2性能的影响,并提出采用多孔Al2O3球粉作为新型支撑体。结果表明,选择聚乙烯吡咯烷酮为颗粒黏结剂时最佳添加量为2%。高铝水泥和多孔Al2O3球粉均可作为支撑体造粒。多孔Al2O3球粉作为支撑体造粒后碳载体的循环捕集CO2性能更高,其10次循环后CO2吸收量为0.23g/g,是添加高铝水泥造粒碳载体的1.35倍。微晶纤维素作为造孔剂显著提高了造粒碳载体的循环捕集CO2性能。多孔Al2O3球粉作为支撑体造粒后碳载体的抗压强度略高于高铝水泥作为支撑体。多孔Al2O3球粉造粒钙基碳载体拥有大量30~100nm孔隙,其比孔容高于高铝水泥造粒碳载体,这有利于CO2捕集。  相似文献   

7.
用富含胺基的物质对多孔材料进行修饰可以得到高CO2吸附量的吸附剂。采用浸渍法将聚乙烯亚胺(PEI)和2-氨基-2-甲基-1-丙醇(AMP)负载在拟薄水铝石上,考察了CO2压力、胺类物质负载量等对吸附性能的影响。采用低温N2吸附/脱附法(BET)、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线光谱分析仪(FTIR)等手段表征了吸附剂的结构特征及其物理性质,并使用重量法微天平实验装置对吸附剂的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度恒定为50℃,压力小于1 MPa时,负载PEI的吸附剂最高的CO2吸附量为77.53 mg CO2·(g吸附剂)-1,最佳负载量为85%;压力大于1 MPa时,负载PEI的吸附剂最高的CO2吸附量为123.79 mg CO2·(g吸附剂)-1,最佳负载量为10%。负载AMP的吸附剂最高的CO2吸附量为128.01 mg CO2·(g吸附剂)-1,最佳负载量为85%。CO2吸附稳定性实验表明,吸附剂对CO2的吸附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8.
CO2捕集-转化一体化是实现烟气CO2减排和洁净能源高效存储的重要策略,也是加速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负碳排放技术,而兼具高CO2吸附容量和催化活性的双功能材料构筑是关键。基于碱金属熔盐修饰Ni/MgO双功能材料CO2吸附-甲烷化的技术路径备受关注。碱金属熔盐的稳定性和Ni活性组分的还原是提升熔盐修饰Ni/MgO双功能材料CO2吸附-甲烷化性能的关键。构筑了NaNO3修饰Ni/MgO一体化双功能材料,考察了还原温度对其CO2吸附-甲烷化一体化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双功能材料中的碱金属熔盐在低温条件下(~300℃)可促进CO2和MgO溶解扩散,提升CO2吸附性能,而较高的温度(>340℃)导致CO2和MgO溶解扩散受阻,熔盐组分迁移覆盖活性位点,致使材料攒聚烧结和熔盐分解,造成其吸附性能衰减。还原温度提高有利于NiO还原,可提高CH4产量、CO<...  相似文献   

9.
周毅  王永洪  张新儒  李晋平 《化工学报》2021,72(10):5237-5246
为了获得高性能的混合基质膜,有效捕集烟道气中的CO2,设计了对CO2有优异的扩散选择性和吸附选择性的氮硫共掺杂多孔碳球添加剂,实现了烟道气中CO2/N2的高效分离。选用表面含氧基团丰富的葡萄糖作为碳源,硫脲作为氮源和硫源,通过水热法制备了氮硫共掺杂碳球(NSC),并用KOH活化,获得了具有多孔结构的氮硫共掺杂碳球(NSPC),再加入聚醚嵌段酰胺(PEBA)中制备出PEBA/NSPC混合基质膜。采用FTIR、XRD和BET表征了材料的化学结构和孔结构,借助力学性能表征了膜的两相界面相容性。系统研究了PEBA/NSPC混合基质膜中葡萄糖与硫脲的质量比、NSC和KOH的质量比、NSPC的添加量、操作压力、操作温度,以及模拟烟道气条件对膜CO2渗透性、CO2/N2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SPC材料成功实现了氮、硫元素的共掺杂,而且具有较好的孔结构。在操作温度25℃、操作压力0.2 MPa的条件下,混合基质膜中NSPC添加量为3%(质量)时气体分离性能最优,CO2渗透系数和CO2/N2选择性分别为589 Barrer和64,相比纯PEBA膜分别提高了244%和139%。这是因为多孔碳球的微孔结构显著提高了CO2的扩散选择性,同时氮、硫元素的掺杂因为酸碱相互作用和良好亲和性有效提高了CO2的吸附选择性。稳定性实验表明,PEBA/NSPC混合基质膜在360 h连续运行过程中气体分离性能稳定,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MgO吸附剂因其成本低廉、来源广泛、再生能耗低等优势在CO2吸附领域应用广泛,但比表面积低限制了其吸附性能。以高表面积、多级孔结构的含膦多孔有机聚合物POL-PPH3为载体,采用浸渍煅烧法和超声煅烧法制备得到POL-PPH3负载的MgO吸附剂(MgO/POL-PPH3),用于CO2捕集。探究制备方法、煅烧温度、煅烧时间等制备条件对MgO/POL-PPH3吸附剂上CO2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浸渍煅烧法优于超声煅烧法,且随着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增加,MgO/POL-PPH3样品上CO2吸附容量逐渐降低。采用浸渍煅烧法,煅烧温度300℃,煅烧时间1 h时,MgO/POL-PPH3-300-1吸附剂上获得最优CO2吸附量,达0.55 mmol/g。在组成为12%CO2,其余为氮气的模拟烟道气中,MgO/POL-PPH3  相似文献   

11.
CO2捕集-转化一体化工艺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负排放技术,而兼具吸附和催化活性的双功能材料(DFMs)构筑是关键。采用挤压法、挤压滚圆法和压片法构筑了柱状、球形和片状的Ni-CaO DFMs,探究了成型方法对Ni-CaO DFMs的结构和CO2吸附-催化一体化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成型方法会破坏Ni-CaO DFMs的孔隙结构,对其CO2体相扩散和吸附产生不利影响。在首次循环中,Ni-CaO粉体在650℃和体积分数为10%CO2气氛下的吸附容量高达11.77 mmol CO2/g,在体积分数为5%H2气氛下原位逆水煤气变换的CO产量达4.81 mmol CO/g;而成型Ni-CaO DFMs的CO2吸附容量降至9.67~10.33 mmol CO2/g,CO2催化转化率得到明显提升。成型方法有利于提升Ni-CaO DFMs的CO2吸附循环稳定性。在12次循环后,未成型Ni...  相似文献   

12.
CO2作为温室气体,受到了全球的普遍关注,其捕获、应用和贮存技术成为了当下研究的热点问题。无论是对于CO2的转化利用还是封存技术,其捕获是必要前提。近年来用于此领域的再生干燥吸附剂由于较低的能量需求和其他独特的属性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其中,碱金属(钠和钾等)碳酸盐因吸附温度低被视为有前途的吸附材料并常用作再生干燥吸附剂。但是基于Na2CO3和K2CO3的吸附剂具有反应速率慢或吸附剂再生温度高等问题。而活性炭吸附剂则有克服这些问题的特性。活性炭材料的比表面积、孔结构、表面性质、表面官能团都对CO2的吸附有重要的影响,性能调控空间大。本文在介绍几种CO2捕获技术基础上,对采用这些方法中常用的固体吸附剂进行了概述,对各种吸附剂优缺点进行了归纳,展望了碱金属碳酸盐及其包括活性炭在内的碳基复合材料在减少CO2排放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胡鹏  赵丹  纪红兵 《化工进展》2023,(12):6133-6135
开发物理吸附驱动的功能化多孔晶态材料用于粗合成气中CO2杂质深度去除是生产高质量合成气的重要途径。尽管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 organic framework,MOFs)在CO2捕获方面取得了诸多突破,但在面临痕量CO2捕集和非室温CO2/CO提纯方面常有吸附量下降和产品纯度低等关键问题。基于此,本文以经典的Mg-MOF-74(1a)为研究对象,通过温和的蒸汽配位策略可将氨基吡嗪基元(apz)成功地限域在1a孔道中(1a-apz)。结果表明,1a-apz对1/99的CO2/CO混合组分有突出的分离性能,且在348K工况温度下,CO产品纯度和产率分别为99.99%和70.5L/kg。粗合成气H2/N2/CH4/CO/CO2(体积比46/18.3/2.4/32.3/1)穿透实验证实1a-apz仍保持突出的痕量CO2捕集性能。原位气体负载晶态衍射、变温光谱测试、原位高...  相似文献   

14.
以4种不同品牌多孔蜂窝活性炭为研究对象,采用N2物理吸附、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XRF等方法对活性炭物化结构进行了表征,探讨了不同品牌蜂窝活性炭材料的成分和孔隙结构对CO2吸附的影响。并通过对比0,20,40℃下CO2的吸附等温线,分析CO2在不同蜂窝活性炭材料表面的吸附热力学特性,拟合出CO2气体吸附量与等量吸附热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N2和CO2吸附等温线属于Ⅰ型吸附等温线,样品主要以微孔结构为主,存在少量介孔结构;不同温度下活性炭吸附CO2曲线均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温度升高,CO2在活性炭材料上的吸附量均减小,说明升温不利于CO2在活性炭上的吸附;相同条件下,泰州800活性炭(TZ800)的吸附量高于淄博800活性炭(ZB800)的吸附量,表明CO2更易吸附于TZ800活性炭上,这可能得益于其丰富和发达的微孔结构。同时TZ...  相似文献   

15.
谢竺 《硅酸盐通报》2020,39(12):3952-3957
为研究建筑废弃物——锯末木屑在环保中的应用,以NaNH2为活化剂和氮源,利用一步热解法制备了氮掺杂的多孔碳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光电子衍射、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等方法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发现样品主要由微孔构成,大的比表面积和高的氮含量相互协同,为CO2的电化学还原反应提供了丰富的催化活性位点和CO2反应物。电化学测试研究结果发现,样品还原CO2的主产物为CO,在-0.7 V(可逆氢电极,RHE)的过电势下,CO的法拉第效率高达82%,且样品可持续稳定电解18 h。说明以建筑废弃木屑材料制备的多孔碳可有效还原CO2,实现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朱祥  吕文杰  胡军  汪华林  刘洪来 《化工学报》2014,65(5):1553-1562
有机多孔聚合物(porous organic polymers,POPs)是一类由有机构建单元连接而形成的新型多孔材料。由于其优异的物理化学稳定性以及CO2吸附能力,近年来有关POPs在CO2捕集和分离的研究成为一大研究热点。大量具有优异孔性质(比表面积和孔容)的POPs通过不同有机合成反应被成功地开发出来应用于CO2吸附分离过程。本文介绍了POPs材料的CO2捕集与分离性能的研究现状,总结了提高POPs材料CO2分离性能的合成策略,重点分析了可以通过功能化增强吸附剂与二氧化碳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提高材料的CO2分离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王恩民  李文翠  雷成  陆安慧 《化工学报》2015,66(7):2565-2572
利用碱式碳酸镁的催化功能及易分解特性,实现间苯二酚、甲醛的快速凝胶,炭化得到孔隙发达的整体式多孔炭(MCM-Mg),其轴向抗压强度达9.4 MPa。与普通碳酸盐催化的样品相比,MCM-Mg孔隙更为发达。273 K下该系列样品的静态CO2吸附量可达3.49~4.50 mmol·g-1 (0.1 MPa),0.015 MPa最高可达1.87 mmol·g-1。研究发现,微孔对材料吸附性能起主导作用;MCM-Mg的单位微孔比表面积可吸附7.15 μmol CO2,超过了大部分活化法制备的炭材料。多组分动态穿透实验表明,该系列材料可实现CO2/N2的完全分离;材料具有良好的耐水汽性能和循环吸附-脱附性能,室温下经惰性气体吹扫即可实现再生。  相似文献   

18.
任可欣  鲁军辉  王随林  唐进京 《化工进展》2022,41(12):6698-6710
CO2捕集、封存及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为将碳捕集后的低湿CO2/H2O进行CO2提纯和资源化利用,采用动态吸附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303K、313K)、H2O含量(0.7%~3.0%)的CO2/H2O在活性炭、活性氧化铝、分子筛3A和13X四种吸附剂上的动态吸附穿透曲线、吸附床温度分布、吸附量,分析了CO2/H2O分离系数和吸附热。结果表明,在CO2/H2O动态吸附过程中,吸附床温度与各组分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相同。H2O饱和时间随进气温度升高而缩短;H2O含量增加,抑制CO2吸附;活性炭和氧化铝中H2O的饱和时间随H2O含量增加而增长,但分子筛3A和13X饱和时间缩短。H2O吸附量随H2O含量增加而增加,吸附热随吸附量增加而减小,CO2则相反。分子筛3A对CO2吸附量最小且CO2/H2O分离系数最大。H2O含量小于1%时,CO2吸附量最大的分子筛13X分离系数大于活性氧化铝,分子筛3A和13X适合分离低湿CO2/H2O。  相似文献   

19.
固态胺材料具有优异的二氧化碳(CO2)选择吸附性能,是一类潜在的CO2捕集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固态胺材料,SBA-15负载聚乙烯亚胺(PEI-SBA-15)由于原材料较为廉价且性能优异受到了大量的关注。PEI-SBA-15的制备过程需要采用甲醇溶剂,而溶剂使用量对于其CO2吸附性能的影响尚无系统研究。系统研究了溶剂使用量对SBA-15负载聚乙烯亚胺的CO2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同时实现提升CO2吸附性能和CO2/N2选择性和大幅降低甲醇的使用量。对于降低PEI-SBA-15的制备成本以及提升制备过程环保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燃煤电厂烟气中存在的微量SO2对胺基CO2固体吸附剂的碳酸化反应及循环特性有不利影响。利用固定床反应器,针对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胺基CO2固体吸附剂的碳酸化特性及其在含SO2气氛下的失效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并结合红外光谱、有机元素分析、BET等测试手段,研究其失效机理。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胺基CO2固体吸附剂在反应温度50℃时具有较好的碳酸化反应特性和循环特性。当反应气氛中存在SO2时,由于生成了不可再生的亚硫酸/硫酸盐类物质而导致胺基活性位损失,孔隙结构发生变化,影响了吸附剂的脱碳性能,但适当提高反应温度可提高吸附剂的碳酸化反应竞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