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究不同容器贮藏对普洱熟茶品质的影响。方法 以绵纸对照, 选择纸箱、木箱、陶罐、铁罐4种容器对普洱熟茶进行12个月的贮藏。通过感官审评、香气成分测定和理化分析比较贮藏过程中普洱熟茶的品质变化。结果 贮藏过程中, 不同容器贮藏对普洱熟茶感官品质影响较大, 其中, 陶罐和木箱贮藏后普洱熟茶陈香馥郁; 陶罐贮藏后滋味甜醇; 不同容器贮藏的普洱熟茶香气组分的组成差异较大; 贮藏过程中, 不同容器贮藏对普洱熟茶呈味物质变化差异较大, 贮藏12个月后, 其中, 陶罐中普洱熟茶的可溶性糖、氨基酸含量最高, 咖啡碱含量最低, 与感官滋味有纯甜味相一致, 铁罐中普洱熟茶的茶多酚、儿茶素、黄酮、茶黄素含量升高, 可溶性糖的含量降低, 导致滋味出现粗、涩。结论 在贮藏过程中茶样之间的品质变化差异显著, 12个月之内存放普洱熟茶品质最优的贮藏容器为陶罐, 但长期贮藏普洱熟茶的容器选择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探究普洱茶品质与年份、贮藏地点之间的关系,选用分别贮藏于昆明和广州两地的,贮藏时间在2年~14年的7个普洱生茶和8个普洱熟茶样品,分析其在不同贮藏环境和时间下安全性、理化品质以及感官评价方面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整体上普洱茶的贮藏环境安全。广州仓更利于生茶的转化,转化效率高,能够较快达到降低苦涩、提高醇和的效果且整体老茶陈香更为明显,而昆明仓更利于突出普洱生茶甘甜香或单一药香。仓储对普洱生茶香气的影响可能大于原料本身。对普洱熟茶而言,广州仓的转化更快,但若希望长期贮藏且追求老茶的木香、药香等陈香品质则建议贮藏在昆明仓。对于熟茶香气而言,原料比仓储条件的影响更大。贮藏14年内,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的品质都有所提升。该文首次提出普洱茶的品质评价应分为3个维度,包括转化的安全因子、品质因子和转化强度因子,并针对普洱茶的不同的特性将理化指标与其进行初步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普洱茶对a-淀粉酶抑制作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年代普洱茶、不同产地的普洱茶原料、不同产地的普洱茶出堆样的活性成分进行提取,测定其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年代的普洱茶中,以贮藏时间15-18年的普洱茶样品(S-6、S-7)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其值分别高达50.00%和54.63%;不同产地的普洱茶原料中,以勐海、临沧的普洱茶样品(S-5、S-6)的抑制作用最强,其值分别高达50.92%和50.73%;不同产地的普洱茶出堆样中,以临沧的普洱茶样品(S-6)的抑制率稍高,其抑制率为23.17%.可见,不同原料的普洱茶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是不同的.其中以不同年代的普洱茶中样品S-6、S-7和在不同产地的普洱茶中样品S-5、S-6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4.
普洱茶陈化过程可促进普洱茶陈香物质、醇化品质、生物活性成分的形成,当贮藏技术控制不当时,会导致有害微生物的滋生并可产生一些危害衍生物,可引起普洱茶安全性及饮用风险的发生。贮藏技术的变革既为普洱茶带来了发展机遇,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新的挑战。随着国家智能信息技术不断落实推进,所有行业都面临着数字化升级,实现陈化普洱茶安全区块链云服务,建立广泛的信任交互关系是未来普洱茶安全监管基于区块链技术建设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探讨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陈化普洱茶安全监管建设,为提升普洱茶科学贮藏技术及提高普洱茶陈化安全监管,实现陈化普洱茶品质优化及可追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渥堆"过程和贮藏工艺是普洱茶具有独特品质的主要原因,而"渥堆"过程中微生物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实验对云南省普洱茶主产区的普洱熟茶中的主要霉菌进行分离鉴定,旨在探讨普洱熟茶中主要的霉菌种类.  相似文献   

6.
以不同等级、储藏年份及产地的普洱茶为原料,研究电子鼻技术在普洱茶区分中的应用。优化检测参数,以茶粉法为普洱茶电子鼻分析的前处理方法。电子鼻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可以清晰区分不同等级的普洱茶样品以及不同贮藏年份的普洱熟茶,而不能完全区分不同产地的普洱茶。结论:使用电子鼻技术可鉴别不同品质的普洱茶。  相似文献   

7.
普洱茶卫生与安全控制及相关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普洱茶是近30年来发展最快的特种茶, 曾多次受卫生安全风波冲击。卫生品质是决定普洱茶产品能否被安全食用、能否作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也是普洱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在普洱茶的生产、加工、贮存、分配和制造过程中, 必须采取各种必要的条件和措施来确保普洱茶制品安全可靠、适合人类饮用且有益于健康。本文从普洱茶的茶园栽培管理、工厂加工与工艺技术特别是不同后发酵工艺、贮藏陈化、长期贮藏、安全评价等环节对普洱茶产品生产的卫生安全控制和研究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普洱茶香气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气是衡量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普洱茶中香气物质种类繁多含量少,但是特征香气成分却不一。归纳和分析了普洱生茶、普洱熟茶、渥堆后发酵、贮藏等茶叶香气变化的研究现状,对普洱茶香气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由于仓储环境的差异,普洱茶在贮藏过程中偶尔会产生"金花"。以金花普洱茶(熟茶)为实验材料,并以同批次普通普洱茶(熟茶)为参照,对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茶色素(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咖啡碱、水溶性糖、儿茶素类等化学成分含量进行测定;采用平板划线法对"金花"菌进行分离和菌落数量测定,并结合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金花"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金花普洱茶(熟茶)和普通普洱茶(熟茶)在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总量、EC、EGC、茶黄素、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含量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金花普洱茶(熟茶)中茶红素、水溶性总糖、没食子酸含量显著(P<0.05)高于普通普洱茶(熟茶),EGCG、茶褐素含量略低于普通普洱茶(熟茶);在普洱茶贮藏过程中分离出3株"金花"菌,分别鉴定为Aspergillus pallidofulvus(相似度99.9%)、Aspergillus sesamicola(相似度99.8%)、Penicillium manginii(相似度99.6%)。其中Aspergillus sesamicola为优势"金花"菌种,占"金花"菌群数量总量的66%。首次对普洱茶贮藏中的"金花"菌进行了鉴定,初步分析了"金花"菌对普洱茶(熟茶)品质的影响,为"金花"菌在普洱茶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了考察普洱生茶贮藏前后的品质变化,在不同贮藏温度度进行贮藏,对其进行感官评价,并进行气相色谱- 质谱分析。结果表明:普洱生茶在(25 ± 1)℃贮藏3 个月与8 个月的香气成分变化显著,而在(35 ± 1)℃条件下贮藏3 个月与8 个月所产生的香气成分种类和含量变化不显著,但与贮藏前相比,变化显著。贮藏8 个月后,(25 ± 1)℃和(35 ± 1)℃条件下贮藏的茶样中同时检测出15 种新出现的香气成分,主要为β - 紫罗兰酮环氧化物、茉莉酮、邻苯二甲酸二辛酯、苯酚衍生物。结果表明,贮藏时间和温度对普洱生茶香气成分变化有重要作用,8 个月的贮藏对改善普洱生茶的香气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以小鼠原代肝细胞为模型,研究不同浓度普洱茶对小鼠原代肝细胞增殖率的影响、细胞凋亡及其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综合评价普洱茶时肝细胞的毒性作用,建立普洱茶细胞水平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受试物普洱熟茶与普洱生茶IC50分别为6830、6459μg/mL,表明其对肝细胞毒性极小或无;细胞凋亡和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后显示,当荼样浓度在1/16 IC50~IC50浓度范围时,未见诱导小鼠肝细胞发生凋亡;茶样浓度达到IC50时,也未见对小鼠肝细胞内部结构发生有意义的病理损伤.因此,普洱生茶和熟茶对小鼠肝细胞的毒性极小或无,细胞毒理学研究表明饮用普洱茶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采用伏安电子舌对不同贮藏年限的普洱茶进行快速检测。将深度学习技术引入到电子舌的模式识别中,提出一种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 CNN)与极限学习机(ELM)组合的模式识别模型(1-D CNN-ELM)。采用该模型结合伏安电子舌对5种不同贮藏年限的普洱茶进行分类鉴别,结果表明,与传统基于离散小波变换(DWT)结合支持向量机(SVM)或极限学习机(ELM)的模型相比,1-D CNN-ELM对普洱茶贮藏年限的分类效果更优,其测试集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1-Score分别达到98.32%,98.0%,98.0%,0.98。试验表明深度学习方法适用于对电子舌信号进行模式识别处理,且具有较高的分类准确性和泛化能力。  相似文献   

13.
以同公司、同批号、不同贮藏时间的普洱生茶(7542)为研究对象,真空冷冻干燥制备普洱生茶水提取物,利用分光光度计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检测其内含成分,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得出不同贮藏时间普洱生茶水提物的特征性成分和聚类树状图。结果表明,不同贮藏时间的普洱生茶水提物,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茶多酚、儿茶素和游离氨基酸呈逐渐下降趋势,黄酮呈逐渐上升趋势,可溶性总糖和咖啡碱呈不规则变化;不同贮藏时间的普洱生茶提取物经UPLC-MS/MS共检测到107种化合物,经PCA,得到不同贮藏时间普洱生茶水提物的特征性成分包括柠檬酸、没食子酸、表儿茶素、茶氨酸、咖啡碱、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26种物质;CA表明,贮藏年份越接近的普洱生茶水提物样越易聚为一类,贮藏时间达到3 a和8 a时,茶叶聚类分类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4.
普洱熟茶贮藏过程中香气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吉林  张偎  陈孝权  赵亚华  朱希 《食品科学》2015,36(10):154-157
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别对贮藏1~9 a陈的普洱熟茶7572进行香气分析,得出不同陈化年份的普洱熟茶各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数据,并找出其变化规律。之后对不同陈化年份的熟茶进行香气的感官审评,得出关键香味感官的变化趋势,结合香气成分相对含量的变化规律,最终推测出茶叶中的香气内含物质变化对关键香味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贮藏条件对普洱茶品质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保  刘通讯 《现代食品科技》2009,25(11):1254-1257
以云南晒青普洱荼为原料,研究了贮藏温度、水分、时间对普洱茶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贮藏时间下,随着温度的提高和水分含量的增加,茶多酚、儿茶素的含量呈下降趋势,茶褐素含量呈上升趋势,荼黄素随时间变化表现为驼峰状,而荼红素则呈波浪型变化.高温和低水分含量有利于普洱荼保持良好的表观特征和叶底.低温(30℃)及高水含量(30%)下,普洱茶迅速发霉,在12d后,霉菌及酵母菌分别达到9.5×105个/g和3.4×108个/g.  相似文献   

16.
探讨普洱茶控制体重的作用,为普洱茶保健作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7组昆明种小鼠,每组20只,分别连续灌胃生理盐水(对照组)和不同剂量的普洱茶水浸提物30 d.按照小鼠体质量给予不同体积的受试物,自由摄食与饮水.每周称量小鼠体重1次.结果表明:3周后,与对照组相比,普洱茶(熟茶)高剂量组和普洱茶(生茶)中、高剂量组小鼠体重均有降低(P<0.05).普洱茶(熟茶)和普洱茶(生茶)均具有显著地控制小鼠体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普洱茶属于黑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也是云南传统的特色历史名茶,主要来源地为六大茶山(六大茶山为:曼撤,易武、曼砖、倚邦,革登、攸乐)。按照制作方法,普洱茶分为普洱散茶、普洱紧茶两大类;按品质分,有普洱绿茶、普洱发酵茶两大类;按植物分类,有5类12目。普洱茶历史悠久,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普洱茶特殊的品质和独特的养生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18.
普洱茶不同贮藏时期微生物种群的鉴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研究在8个不同贮藏时期的普洱茶中鉴定出黑曲霉、产黄青霉、根霉、木霉、灰绿曲霉、酵母、芽孢杆菌、无芽孢杆菌、球菌、乳酸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类群.  相似文献   

19.
普洱茶及其成分的减肥、降脂效果早已众所周知,然而对普洱茶不同品系的减肥、降脂效果研究较少。本实验采用两种差异比较明显的普洱茶,即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制备茶汤来饲喂高脂饮食的C57BL6/J小鼠,观察两种茶汤干预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茶叶不仅能够在血液中的脂肪指标、脏器组织变化、以及肠道菌群方面表现出有效的抗肥胖作用,而且两种茶叶之间的干预功效也有较大差异。用普洱生茶饲喂小鼠2周后可以降低其血液中TC和TG水平,而用普洱熟茶饲喂小鼠8周后才出现该效果。普洱生茶能够降低血液中LDL-C的水平,而普洱熟茶能够提高HDL-C的水平。在肝脏脂质代谢中,普洱生茶与普洱熟茶都能有效减少小鼠肝脏中脂肪液滴的生成。饲喂小鼠8周后,普洱生茶显著上调了其肠道菌群中的阿克曼氏菌属、norank_f__Muribaculaceae、拟杆菌属的丰度,显著下调了罗伯布茨菌属的丰度;普洱熟茶能够显著上调了肠道菌群中的乳酸杆菌属、norank_f__Muribaculaceae的丰度,显著下调了罗伯布茨菌属、Erysipelatoclostridium的丰度。  相似文献   

20.
易娟  刘淼 《食品与机械》2020,(5):227-230,236
综述了普洱茶抗肥胖作用及其相关机制、临床研究,比较普洱茶与其他茶类、普洱生茶和熟茶的抗肥胖效果,并对其发展前景和研究动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