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换热器传热强化的管束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铜-镍合金整体低肋管和整体内外翅片管为元件,以油-水和水-水为介质为管束换热器模拟体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低肋管对于油-水换热,内外翅片管对于水-水换热有着比较明显的传热强化效果。在额定工况下,低肋管油-水换热模拟体的总传热系数是光滑管模拟体的1.59倍,可相应节省换热面积37%,管外油流的压力降较光管降低33%;内外翅片管水-水换热模拟体的总传热系数是光滑管的1.31倍,可节省换热面积  相似文献   

2.
换热器传热强化单管筛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油-水强化换热用整体外肋管和水-水强化换热用整体内,外翅片管的单管筛选试验情况,给出了传热和阻力测试结果,并给出了回归的传热系数关联式。试验结果表明,外肋管的总传热系数比光管提高约15%,内、外翅片管比光管提高约50%。  相似文献   

3.
详细介绍了R-113流体管外上升流动的沸腾换热试验,包括试验台架、流量计和温度测量的修正,以及试验数据。拟合的换热关系式为q=528(Tw─Ts)1.33。  相似文献   

4.
套管式蒸汽发生器沸腾传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高刚  吴洪涛 《核动力工程》1996,17(4):332-336
用氟里昂F-113作为沸腾换热介质来模拟套管式蒸汽发生器沸腾传热过程,对环形、狭空间的沸腾换热情况进行了实验研究。将环形空间又分为单面加热、双面加热两种情况,并和一般尺寸圆管进行了比较,对狭空间沸腾换热的流型变化也进行了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5.
稳态高温高压回路的换热能力与辐照参数的匹配性对燃料组件辐照考验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研究了在各工况下试验回路换热能力与燃料组件辐照考验热工参数的匹配性问题,并分析了不同换热能力补偿措施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当试验回路的运行偏离设计工况,回路中一次水的流量及辐照装置出口温度与主换热器能够实现的最大一次水温降以及最大换热功率之间是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装置出口温度升高以及调节二次水流量对提升主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不明显,而采用更低温度的二次水可以部分提升换热器的功率。主换热器后端散热方式在总的换热功率能力上要较前端换热强。换热器并联的换热效果并非总是强于单台独立运行,在低流量运行时,设置两台换热器并将其串联是最有效解决换热能力不足的手段,针对换热器一次水入口温度330℃及250℃,两台换热器串联的总换热功率将比单台运行时分别平均提高68.7%和80.4%。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相应的研究结果可以用于指导燃料组件的稳态回路辐照论证以及考验过程中的试验回路运行参数选择。  相似文献   

6.
自然循环回路失水闪蒸时的流动和传热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是在5MW核供热反应堆的模拟试验台架HTRL-5完成的,经研究,给出了小破口失水闪蒸过程中回路内压力,温度、空泡份额、循环流量等重要参数的变化规律,揭示了闪蒸过程的两个阶段,给出了换热系数的实验结果,结果表明小破口失水过程由于闪蒸改善了自然循环和传热情况,使无件棒温度保持在较低水平,不会烧毁。  相似文献   

7.
以浸没在高位水箱中的竖直管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热负荷条件下竖直管束内冷凝换热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对比中心管与周围旁管的凝液增长率以及冷凝换热热阻,分析了中心管与旁管换热特性的差异,解释了低压条件下冷凝换热系数剧烈下降现象。将管束冷凝试验数据与已有单管试验数据对比发现,在相同蒸汽工况下,单管的冷凝换热系数与旁管的冷凝换热系数吻合较好,但远低于中心管的冷凝换热系数,说明中心管的换热性能相对于旁管确实得到了强化。通过对比换热系数的试验值与经典努塞尔理论和努塞尔修正理论的计算值发现,中心管的试验值与努塞尔修正理论计算值吻合较好,但旁管的偏差较大。  相似文献   

8.
以去离子水为工质的高温流体 ,由下向上流过电加热内、外管壁间的环形狭缝 ,对同心竖直环形狭缝进行了干涸后换热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环形缝隙中的干涸后换热 ,与普通环形通道中的换热有着明显不同。试验中发现在相同热流密度下内管换热能力大于外管。应用Groeneveld公式 ,拟给出适合试验数据的换热公式。在试验的基础上 ,对内外管中较大的热流密度 ,与内外管热流密度的平均值的比值建立变量 ,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 ,建立了适合工程实际应用的环形狭缝通道干涸后传热计算经验关联式。  相似文献   

9.
以润滑油为换热介质,对整体针翅管传热与阻力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研究结果可为针翅管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在换热介质纵向冲刷换热管的条件下,对不同针翅长度的3种整体针翅管与光管进行了传热与阻力试验。结果表明:整体针翅管对润滑油换热具有很好的强化能力,在本试验范围内,整体针翅管对油流体扰动强烈,换热强度是同条件下光管的2~6倍;针翅长度是影响针翅管压降的主要因素,在雷诺数达300时,压降曲线出现转折。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大型熔融池换热特性试验台架COPRA,分别采用水和非共晶摩尔比例20%NaNO3-80%KNO3混合物作为熔融物模拟物,进行熔融池换热特性试验研究。熔融池瑞利数Ra′可达到1016量级,与反应堆真实情况下的量级一致。试验对比了水试验和熔盐试验得到的熔融池温度场分布和壁面热流密度分布。结果表明,熔融物硬壳的形成对熔融池换热特性产生了明显影响。试验拟合得到了熔融池换热特性关系式,其中热流密度关系式与国际上其他试验得到的结果符合得较好。在同等Ra′量级下,COPRA试验得到的熔融池向下封头壁面的传热量较国际上其他试验的结果低。  相似文献   

11.
以液态钠作为试验工质,对六边形排列的7棒束通道内液态钠流动换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流速为0~4 m·s-1,热流密度为0~120 kW·m-2,系统压力为1.5~200 kPa,对应的雷诺数和佩克莱数分别为4 000~60 000和0~340。深入分析了部分热工参数对7棒束通道内液态钠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通过对7棒束通道内液态钠流动换热的试验数据的非线性拟合,得到适用于7棒束通道内液态钠流动换热的经验关系式。结果表明:拟合得到的摩擦系数关系式和努塞尔数关系式能准确地预测7棒束通道内的试验数据,其预测误差分别小于5%和6%。将获得的努塞尔数关系式与其他研究者的试验数据进行比较,与其他研究者985%的试验数据误差在30%以内,表明获得的关系式适用于7棒束通道内液态钠流动换热。  相似文献   

12.
AC—600PWR蒸汽发生器模拟体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AC-600PWR二次侧非能动应急堆芯余热排出系统整体效应实验装置中蒸汽发生器(SG)模拟体的模拟准则和主要设计特点。其主要模拟准则为功率-容积比准则,但在尽量保证再现原型主要热工水力过程的前提下,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和简化。该模拟体总体比例为1/390,换热管束及内件可更换,以满足不同实验研究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AC-600PWR二次侧非能动应急堆芯余热排出系统整体效应实验装置中蒸汽发生器(SG)模拟体的模拟准则和主要设计特点。其主要模拟准则为功率-容积比准则,但在尽量保证再现原型主要热工水力过程的前提下,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和简化.该模拟体总体比例为1/390,换热管束及内件可更换,以满足不同实验研究要求。  相似文献   

14.
摇摆对自然循环传热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摇摆情况下单相自然循环流动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摇摆运动下,自然循环的换热能力得到了加强,摇摆的频率和振幅增加,换热系数也相应增加.针对摇摆运动下换热系数经验公式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验数据的拟合得出了适用于摇摆运动下的自然循环换热经验关系式.  相似文献   

15.
非能动余热交换器瞬态换热特性数值模拟及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美国非能动型先进压水堆AP600的非能动余热交换器简化试验模型为FLUENT的数值计算模型,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和自然对流Boussinesq模型,对非能动余热交换器和内置换料水箱的自然对流换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较好地再现了各瞬态工况下非能动余热交换器换热过程中温度、速度分布与加热时间的变化特性。敏感性分析表明,导流板结构及进口形式对自然对流影响很小,升高水箱初始温度或增加换热管数量均能加强换热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窄缝流道内发生沸腾换热现象时,由于沸腾产生的汽泡受窄缝流道的限制,受压变形而消除了汽泡表面张力对传热的影响。因此对此现象进行基础性理论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常压下用蒸馏水对窄缝间隙为 0.75mm的垂直环形流道,进行了流动沸腾传热实验研究。实验段的有效加热长度为 900mm,其加热方式为内外侧双面加热,实验的流量变化范围在 1.67× 10- 5~ 5.83× 10- 5m3/s。通过实验得到了在不同质量流速和热流密度下双面加热的窄缝流道中内外侧沸腾换热系数随干度变化的分布和特点。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在窄缝流道中存在着大量的运动聚合受压变形汽泡,因此使内外侧沸腾换热系数都很高 (可达 105W· m- 2· K- 1以上 )。  相似文献   

17.
卧式螺旋管压力降脉动瞬态及时均传热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低压条件下,以水为工质,实验研究了卧式螺旋管中发生压力降型脉动时的瞬态和时均换热特性,给出了脉动过程中管截面平均换热系数及周向不同位置处的换热系数分布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了脉动过程中的瞬态换热特性和机理,获得了压力降脉动时均换热系数计算式。  相似文献   

18.
针对溶液堆整体模拟试验模型的结构尺寸和运行工况,建立了内热源液池内自然对流和鼓泡驱动同时作用下竖直和水平圆管换热器的两相流动和换热模型,进行了相应的数值模拟计算.数值计算得到不同加热强度和鼓泡流量下的对流换热性能,与相应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利用相似理论和量纲分析,推导了内热源液池内两相流动换热的无因次准则关系式,根据数值计算结果总结出换热Nu数的经验关系式.最后,分析比较了竖直和水平圆管换热器的两相对流换热特性,为溶液堆内换热器设计和布置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带定位格架的超临界水冷堆堆芯垂直上升类三角形子通道,开展超临界水的流动传热试验研究。反应堆堆芯类三角形子通道棒束直径为8 mm、栅距比为1.4,试验参数范围为:热流密度q=200~600 kW/m2、压力P=23~28 MPa、质量流速G=700~1300 kg/(m2·s)。分析了热流密度、压力和质量流速等热工参数对超临界水传热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定位格架处质量流速升高,流体扰动性增强,换热系数提升显著;在超临界压力下,提高压力会导致内壁温度上升,换热系数峰值降低;过高的热流密度会导致换热系数峰值降低,适当减小热流密度可提高换热性能;提高质量流速会导致内壁温度降低,换热系数峰值上升,能够显著提高换热性能。压力变化对定位格架区域传热特性影响较小,适当提升压力可提高系统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钠-空气热交换器是钠冷快堆事故余热排出系统的重要设备之一,与外界环境一起构成事故下反应堆余热的最终热阱。由于钠-空气热交换器的换热管采用垂直布置的翅片管结构,空气在不同位置处冲刷换热管的流速以及角度不同,导致其传热特性及阻力特性与传统翅片管换热器有很大不同。本文以钠-空气热交换器工程设计需求为研究背景,设计了两种试验件分别进行空气冲刷角度为90°和30°时翅片管束传热与流动阻力特性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相同管排,空气冲刷角度为90°时的翅片管的换热系数及阻力系数明显大于空气冲刷角度为30°时的翅片管;对于相同空气冲刷角度下的不同换热管排,第2排翅片管的换热系数最大。本文研究为钠-空气热交换器的设计及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