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气泡—絮粒的粘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气泡与絮粒的粘附是气浮净水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本文从“分离压”的基本原理出发,通过气泡-絮拉间残留水化层性能的测定计算,探讨了气泡与絮粒粘附时液膜薄化的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借助高速摄影,结合统计分析,研究了气泡-絮粒粘附过程的机理,得出了几点有关信息。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气泡尺寸与气浮净水效果的研究成果,并通过不同直径气泡对污粒捕获气泡几率及不同直径气泡对挟气污粒上浮速度影响等的分析,认为并非气泡直径越小,气浮净水效果就越好。  相似文献   

3.
气浮法净水是靠溶于水中的空气突然减压释放,形成微气泡,使之粘附悬浮物,从而上浮去除以达到净水目的。气泡的细密程度决定着气浮净水的效果。悬浮颗粒被粘附后在水中的浮升速度,符合斯笃克斯定律:  相似文献   

4.
气浮接触区气泡-颗粒碰撞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气浮接触区气泡-颗粒碰撞过程及其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重点讨论了颗粒尺寸、气泡尺寸、水温、颗粒密度等参数对碰撞效率的影响.通过此项研究,可进一步加深对气浮净水机理的认识,对实际气浮净水工艺的设计、运行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根据气泡与絮体的粘附和紊流气浮理论,设计了共凝聚气浮反应器的试验装置,该装置采用了气液混合泵溶气,取代了传统气浮装置中的空压机、溶气罐和释放器,实现了混凝和气浮一体化。对COD的质量浓度为5 820~5 860 mg/L的皮革废水处理的试验表明:在工作压力为0.6 MPa,停留时间为30 min左右,处理效果稳定的回流体积比为225%左右,硫酸亚铁投加量为2.66 g/L,COD去除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去除藻类溶气气浮法中气泡体积浓度、水温、絮粒形成时间等的影响并根据美国波士顿市等对于绿藻类和硅藻类的实验研究,阐述了采用气浮法时铝盐和PAC等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的正确确定,并对气浮中其它因素条件和基本参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去除藻类溶气气浮法中气泡体积浓度、水温、絮粒形成时间等的影响并根据美国波士顿市等对于绿藻类(Chlorella)和硅藻类(Cyclotella)的实验研究,阐述了采用气浮法时铝盐和PAC等混凝剂最佳投加量的正确确定,并对气浮中其它因素条件和基本参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气浮净水设备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丽  费庆志 《辽宁化工》2004,33(10):617-620
总结了气浮净水技术的影响因素 ,包括溶气系统、释气系统、分离系统和排渣方式 ,并介绍了浅层气浮、共聚气浮、涡凹气浮、THK引气气浮 4种目前研究应用较为广泛的气浮净水设备的原理和应用现状 ,最后分析了气浮净水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对于大型油田企业来说,提高废水除油率,降低处理成本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加压溶气气浮法中气泡与絮粒的黏附形式,并依据气核-嵌合絮凝共气浮理论,设计了新型气核-嵌合絮凝设备。详细阐述了新型气核-嵌合絮凝设备的构造、工作流程及特点,通过油田中试验证了该设备的高效性和经济性,并对今后气核-嵌合絮凝技术及其设备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将臭氧与微气泡有机结合,对比分析了臭氧化微气泡强化气浮工艺与传统微孔曝气臭氧气浮工艺在气泡特性、臭氧利用率、常规指标去除、藻细胞再生长抑制等方面的差异,考察了臭氧化微气泡对各类藻源有机物污染指标的去除规律,并对臭氧化微气泡与絮体的黏附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表明,臭氧化微气泡的直径在43~55μm间分布,微孔曝气臭氧气泡的直径在550~700μm之间,微气泡提高了比表面积并降低了上升速度,相比传统工艺,臭氧的吸收率和利用率分别提高了41.9%和46.2%。此外,两种工艺对藻细胞、浊度、UV254的去除率随臭氧投加量的增加而提高,相比传统工艺,臭氧微气泡强化气浮最高去除率分别提高了54.2%、67%、26.8%,经过处理后的出水中藻细胞已无明显的再生长趋势。臭氧投加量的增加降低了气泡直径并增大了气泡密度,微气泡提高了絮凝效率,臭氧破坏了藻细胞的结构。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当前使用的气浮净水技术各种溶气方式的特点,介绍了旋喷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旋喷高压溶气新方式,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具有综合气泡生成量大、能耗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于米满  姬爱民 《辽宁化工》2022,(8):1066-1069
目前针对气浮过程的CFD-PBM数值计算方法中往往仅考虑气泡聚并行为,而忽略其破碎行为。为了验证气浮过程中仅考虑气泡聚并行为的数值计算方法准确性,在ANSYS Fluent平台使用CFD-PBM耦合方法针对科莫微尺度和气泡直径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出气浮接触区大部分流域当中科莫微尺度均大于气泡直径,因此验证了针对气浮池接触区中气泡聚并行为数值计算时忽略气泡破碎行为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同时去除某油田三元采出液中的浊度和油分,采用混凝-微气泡气浮工艺进行预处理。拟从常用的混凝剂中确定经济高效的混凝剂和适宜的混凝条件。结果表明,聚氯化铝(PAC)混凝剂在碱性条件下,对油田采出废液的处理效果较好。通过探讨混凝剂添加量、气浮处理时间和微气泡发生器工作压力对混凝-微气泡气浮效果影响,获得了较适宜的工艺条件,即PAC添加量50 mg/L,混凝气浮处理15 min,工作压力0.4 MPa,此时浊度去除率和油分去除率分别为46.1%和82.2%。混凝-微气泡气浮的油分去除率比单独混凝沉降和单独微气泡气浮处理的油分去除率之和高出27.7个百分点,说明混凝和微气泡气浮2者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可减少混凝剂的用量。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不同文献中气泡尺寸的定义,根据其特性进行分类。概述了气浮工艺中微纳米气泡的应用特性,介绍了微气泡粒径分布和表面电荷对气浮工艺的影响。围绕微纳米气泡的尺寸分布、上升速度、气含率、Zeta电位等特性参数,总结了微纳米气泡的各种表征检测技术,同时概述了微纳米气泡在气浮技术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并对其发展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基于相群平衡模型的浮选气泡聚并模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阿强  王振波  孙治谦 《化工学报》2015,66(12):4780-4787
气泡尺寸分布直接影响气浮分离效率,而聚并是导致气浮池内气泡尺寸变化的主要因素。首先用实验方法测量气浮接触区气泡尺寸分布,然后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气泡/水两相流动及气泡聚并进行模拟,最后通过对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建立基于相群平衡模型的浮选气泡聚并行为的模拟方法,分别运用Luo、Free molecular和Turbulent聚并模型对气浮接触区气泡聚并行为进行模拟。结果表明:Turbulent聚并模型计算所得气泡尺寸分布与实验值最接近,适合模拟接触区气泡聚并;气泡平均直径随高度升高先变大后保持不变,气泡聚并主要发生在接触区中下部;气泡的加入增强了接触区流动混乱程度,上部产生对称涡流,中下部呈由边壁向中心的水平流动。  相似文献   

16.
前言   近几年,华新水泥加快了其发展的步伐,相继建成投产了10多条水泥生产线,水泥年产能力达到1 700多万t.虽然各生产线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供水水源也各不相同,但给水处理工艺主要采用一体化净水工艺或气浮移动罩滤池净水工艺.一体化净水工艺主要采用钢制一体化净水器:气浮移动罩滤池净水工艺是在传统的净水工艺基础上,在沉淀后、过滤前增加溶气气浮工艺,其主要设备是钢制气浮移动罩滤池.两种工艺各有自己的特点,现就其性能及运行情况简述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康万利  张黎明  杜会颖  于淼 《应用化工》2012,41(12):2147-2149,2153
综述了气浮技术在油田污水处理中的国内外发展进程。气浮过程中是否能生成有效的气泡对气浮效果起关键作用,根据产生气泡的方式对气浮技术进行分类并对其的优缺点进行对比。阐述了气浮技术在油田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机理,并对应各机理介绍了几种常用且有效的气浮设备,最后根据各气浮方法讨论了气浮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对平流型气浮池进行结构简化,用gambit软件进行建模并划分网格,设置初始边界条件和两相流的混合湍流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不同的气浮结构进行分析,主要对气浮池进水口位置、含气率、不同的气泡直径下对气浮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气浮池上部进水、含气率越高、气泡直径越小时,气浮效果最佳,为气浮池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李新 《山东化工》2012,41(8):93-95
溶气系统是气浮净水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溶气水的形成及能耗问题等,论述了射流器供气和旋喷泵加压两种溶气方式,集两种方式的优点提出了射流旋喷加压溶气新装置,并对装置在气浮净水中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研究气浮工艺的气泡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分析溶气气浮工艺中的气泡的性质。研究了气泡直径随操作压力、取样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气泡大小对气浮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压力由250kPa增加至350kPa,气泡直径由120~180μm逐渐变小至60~90μm,气浮处理效果越来越好;随着停留时间由10min延长至30min,气泡直径逐渐由60~90μm变大至120~180μm,气浮处理效果反而越来越差。溶气压力为350kPa,分离时间为10min时,气浮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