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针对注入水引起储层损害因素的多样性,研究出了区分水质问题和储层水敏性问题的试验方法,并从理论上深入阐述了各因素对储层伤害的机理,并对江汉油田新沟咀组目前的注水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储层的水敏性损害是导致储层伤害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注入水水质问题也不能忽视,它会随着注入水累积量的增加而引起储层更为严重的堵塞损害。  相似文献   

2.
对新沟嘴组储层矿物特征、胶结特征以及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油田的注水效果,有些特征是导致储层伤害的内在因素。结合岩心注水动态试验,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注水速度对储层伤害的运移/堵塞机理,并由此对室内试验结果与现场的注水实际状况进行了针对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江汉新沟嘴组油藏注入水水质指标体系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沟嘴组油藏注入水与地层及其流体不配伍、造成储层伤害严重的问题,文章根据新沟嘴组储层的基本特征,总结出了造成储层伤害的潜在因素。在此基础上,开展注入水配伍性及其对储层伤害的研究,建立了新沟嘴组注水水质指标体系,并配套了水处理药剂,明显改善注入水水质。  相似文献   

4.
对于注水开发油田,特别是对低孔、低渗及非均质性较强的低渗透油田来说,一旦与储层及储层流体不配伍的水注入到储层后,将直接影响注水井的吸水能力,导致严重的储层伤害,因此研究注入水与储层岩石及流体的配伍性是低渗透油田"注好水"的重要前提。分别从注入水自身稳定性、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以及注入水与储层配伍性三方面着手,总结对比了研究低渗透油田注入水与地层水及储层配伍性的室内实验方法,并对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中遇到的注入水配伍性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针对南梁长4+5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地层伤害机理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电镜扫描、铸体薄片、共聚焦成像、XRD等实验方法,分析了水驱前后储层岩心的孔隙结构及岩石组成,明确注水开发对储层孔隙特征的影响,通过注入水与地层水矿化度与物质含量对比,分析注水过程的潜在伤害、岩心渗透率的实时变化规律,总结地层结垢堵塞机理。结果认为:南梁长4+5油藏注水地层伤害机理主要为注入水、地层水、储层的不配伍引发的盐敏、结垢,以及注入水水质较差引起的储层机械杂质堵塞。该研究成果为低渗透油藏注水伤害机理认识提供了方法及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江汉油田老新油田老二区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油井低液低产、注水井吸水能力下降,地层能量严重不足,水驱开发效果变差等问题。从注入水的配伍性、储层敏感性、注水水质等方面分析了老二区储层伤害的潜在因素,认为老二区储层伤害的主因素为储层水敏、结垢及注入水水质不达标,并针对伤害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实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马王庙油田马36井区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油层吸水能力下降、油井低液低产、地层能量严重不足,水驱开发效果变差等问题,从储层敏感性、注水水质、注入水的配伍性等方面分析了马36井区储层伤害的潜在因素,认为马36井区储层伤害的主要因素为储层水敏、酸敏、注入水水质不达标及注入水与储层流体的不配伍,这为马王庙油田马36井区的开发调整、措施作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沙市构造新沟咀组砂岩储层为主要对象,研究了中低渗、细喉砂岩储层注水损害的潜在因素,并结合储层特征,储层结构类型,提出了不同类型储层对注入水水质的要求。通过大量的室内注水评价试验研究,系统全面地分析了中低渗砂岩储层注入水损害地层的机理及储层损害类型的程度。试验结果表明:沙27、陵76井区注水损害以水敏损害和机械杂质为主,速敏、酸敏次之。为了防止注水损害,进行了矿化度梯度注水试验,该方法能有效抑制注水损害程度。同时建立了注入水水质保证体系,为沙市构造新沟咀组储层注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渤中25-1/S油田储层敏感性、注入水质及注入水与地层水混合结垢等伤害因素分析、评价,查找出注入水水质超标、注入水与地层水混合结垢、储层敏感性、悬浮固相及油污、注水管线腐蚀等是引起渤中25-1/S油田注水井堵塞的主要原因,对于更好地解决其注水堵塞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南油田属低渗透、异常高压的复杂断块油气田。对油田高压注水油层粘土膨胀,油层水敏效应,注入水中机械杂质引起的孔道堵塞,注入压力与储层热应力和地应力的变化关系,微裂缝的形成机理及扩展趋势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室内岩心试验、数学模拟计算和矿场实验,得出了量化概念和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11.
用静态和动态方法研究了锦州9-3油田注入水与油层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该油田以馆陶组地层水作为注入水水源时,注入水与油层水的相容性较好,与地层原油的配伍性较好,与岩石的配伍性不好。体积流量过量试验结果显示,当注入150倍孔隙体积注入水时,因粘土膨胀,渗透率下降达28%,若将馆陶组地层水作为入水水源,必须在注入水中加入膨剂以防止由于粘土水化膨胀而造成的地层伤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东部滴水泉油田滴2井区储集层敏感性实验、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评价、注入水对储集层伤害评价,认为该井区储集层具有中等偏强水敏特征,其临界矿化度为9339.32mg/L;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好;当注入量达30倍孔隙体积时,储集层注水伤害模拟评价的渗透率损失率平均为41.6%.  相似文献   

13.
注入水中固相颗粒损害地层机理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当含有固相颗粒的注入水进入地层时,水中的固相颗粒将不同程度地滞留在孔隙网络中,使地层渗透能力下降。分析胜利油田商三区和胜二区注入水中固相颗粒分布特征、地层孔喉特征,以此为基础,采用实验方法研究注入水中固相颗粒与岩石孔喉的匹配关系,分析固相颗粒损害地层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从水站到注水井,注入水水质沿流程变差;在双对数坐标下,商三区和胜二区岩石孔喉半径与渗透率存在线性关系;当水质一定时,微小粒径的固相颗粒进入岩石孔隙内部形成深部损害,粒径较大的固相颗粒只能在岩石表面和浅表部位附着或桥堵而形成表面(层)损害。根据架桥法则,确定了商三区和胜二区注入水中固相颗粒指标。图3表3参4(秦积舜摘)  相似文献   

14.
商河油田商三区沙二下及沙三上储层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地层堵塞的情况。通过对注入水等水样进行水质检测及地层配伍性方面的实验分析,寻找造成堵塞伤害的原因并进行解堵实验。先对注入水所含颗粒粒径、离子质量浓度和结垢趋势等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颗粒堵塞和结垢现象;再使用过滤后的注入水与区块岩心进行驱替实验,发现其存在水敏损害。针对损害类型进行储层岩心酸化及缩膨实验,其中,商三区沙二下岩心在注入12%盐酸+多氢酸+土酸酸体系后,渗透率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5.
新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储层损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低渗透储层由于其特殊的孔喉特性,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对外来流体的悬浮物含量与结垢性等都有很严格的要求,如何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降低储层损害与有效保护储层孔喉成为高效开发超低渗透油藏的关键。以新疆油田某区块为例,通过储层敏感性评价与注入水结垢分析,明确了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的损害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块储层具有中等偏强的水敏、较强的盐敏以及中等偏强的碱敏性损害;混合注入水容易产生以Ca2+为主的不溶性结垢,导致堵塞注水管线及储层孔喉。因此,超低渗透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储层保护措施,更要严格控制注入水水质,从而有效地保护储层,为长期高效的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注入水水质对储层适应程度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选取与注水水质有关的4类(14个)地质因素和3类(15个)水质因素,依据模糊综合评判原理和现行水质标准(SY/T5329-94),提出并建立了储层及注入水水质综合物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提出了以储层综合物性评价结果建立注入水水质标准的基本思想,并通过模糊综合评判结果建立了确定注入水水质对储层适应程度的“模糊综合评判法”。该方法能够较准确地确定注入水水质对储层的适应程度,可用于不同类型油藏的注入水水质对储层适应度评价,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临南油田注水井伤害机理。结果表明.造成该油田注水井堵塞的原因有:固相颗粒堵塞、注入水与地面水不配伍形成无机垢堵塞、细菌堵塞。针对注水井储层伤害.采用油层保护技术,进行水质改造,实施合理的解堵工艺,来延长解堵增注措施有效期,经现场应用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Scaling is a major problem in water flooding caused by the mixing of incompatible injected and formation waters. The phenomenon results in precipit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ilfield scale around the well bore after water breakthrough at reduced reservoir pressure. This results in formation damage, which may influence reservoir well bore performance and success of water flood project.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modified model for predicting permeability damage due to oilfield scale precipitation at different operational and reservoir/brine parameters. The key operational and reservoir parameters that influence the magnitude of flow impairment by scale deposition are identified through the modif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