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水利大国,也是一个水利古国。古代在水利科学技术方面的发明创造,所建造的众多卓越水利工程,都是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大运河工程就是中国古代水利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创造了运河工程的许多世界之最,而且是中国封建社会兴衰的历史见证,是至今仍在发挥巨大效益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着极大发展潜力的十分珍贵的活态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国际水力发电》1994,46(1):16-23,45
本文介绍埃及建设阿斯旺高坝以前的水利工程和水坝建设的简要历史。尼罗河,约6825km长,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该水系具有最古老和最长的水文记录资料。七千多年来,埃及人为治理这条河流和遏制河水上涨已作了英勇的尝试。古埃及人修建了世界上第一座水库。在现代.从十九世纪开始到现在,他们修建水坝拦蓄尼罗河水,修建堤堰抬高上游水位以保证给浇灌高地的渠道供水。本文简要地介绍这些工程。  相似文献   

3.
外国人看三峡工程法国《解放报》曾刊登一篇署名罗曼·弗朗克题为《北京在扬子江上修建世界上最大的水坝》的文章。文中这样写道:1994年12月14日,中国总理李鹏在湖北省宜昌市附近的三斗坪为扬子江上巨大的三峡水坝工程主持了开工典礼,国歌声在工地上响起,对中...  相似文献   

4.
《国际水力发电》2002,(1):40-41
水坝是能将不可预知的和无规律的降雨和径流水量转换为可控制的水源的一种结构。可控制的水源是人类文明延续所必不可少的。因此,人类文明的历史有多久修建水坝的历史就有多长,这一点毫不奇怪。本书收录了由专家撰写的反映筑坝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各类水坝工程的文章17篇。  相似文献   

5.
张焱  金绍兵 《治淮》2006,(6):48
“文化”作为一个世界性话题,越来越受到积极关注。“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已成为“三个代表”这一全党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今年联合国确定的“世界水日”主题就是“水与文化”。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中国人民在数千年的治水活动中,为我们留下了史籍浩繁的水文化遗产,成为中国数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引泾灌溉,历史悠久,始于秦,兴于汉,盛于唐,继之于宋、元、明、清、民国各代,一直延续至今。引泾灌溉,不仅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工程规模大,管理水平先进,灌溉效益高,而且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水文化,促进了历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成为了陕西乃至中国历史前进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7.
悠悠运河,漫漫历史,流淌着中国文化的血液。京杭大运河线路之长,分布区域之广修建时间之巨,在世界历史上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即使目前,我们仍然受惠于京杭大运河,它是“北煤南运”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物流的重要运输通道,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脉管所在。  相似文献   

8.
《水利科技》2005,(1):3-3
利用水力发电造福人类,一度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到20世纪初,建筑大型水坝成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义词。根据有关组织的统计,至今为止.世界上有24个国家的90%电力来自水电,有三分之一的国家的水电比重超过一半。有75个国家主要依靠水坝控制洪水.全世界约有近40%的农田依靠水坝提供浇灌。不容置疑,水坝建设、水力发电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中国有着悠久的水利史,水利文明享誉世界。然而,在20世纪上半叶,世界坝工建设大发展中却处于滞后状态。旧中国留下的水利工程可谓一点一滴,在东北的松花江上和鸭绿江上,仅有的一座百孔千疮的丰满水坝和与朝鲜共有的水丰坝在凤雨中呻吟着──这就是新中国诞生前我国水坝的惨状。 新中国诞生后,我国水坝建设高潮迭起,奋起直追,迎头赶上,站在了世界坝工建设潮流的潮头。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辛努力,水坝建设硕果累累,数量之多世界称冠。国际大坝委员会前主席弗尔屈洛甫感慨而幽默地说:到中国考察不知应如何去参观这几万座大坝! 据1992年国际大坝委员会第59届年会的统计资料,1991年全球在建大坝1100余座,中国占250座,其中150米以上的高坝21座,中国占5座。据1998年底统计,全世界在建的60米以上的高坝346座,中国占114座之多。中国目前究竟有多少水坝呢?据2000年9月19日,在中国北京召开的第20届国际大坝会议的资料,中国大中小水库已达吕.6万余座,占世界大坝总数85万座的十分之一;其中高于15米的水坝2.l万座,占世界高坝总数4.5万座的近M分之一;高于30米的水坝4 539座;高于100米的水坝有M座。 中国目前正在建设...  相似文献   

10.
都江堰工程很好地实现了人水共生、天人合一,是人水和谐、生态水利的光辉典范。惠施千古的都江堰,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为秦国统一六国的大业和促进成都平原社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都江堰修建至今2 200多年,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其因势利导、合理规划,注重管理、形成制度,取水适度、持续发展,人水共生、天人合一等特点,对当代水利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今后,建议加强对都江堰的保护,在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保证其利水功能不受弱化或破坏,同时需要防止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过度修缮和改造。  相似文献   

11.
三峡工程建设动态长江白鹤梁老古有新发现位于四川省涪陵市城北长江中的“白鹤梁”是三峡库区被淹没的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既是“水下碑林”,又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水文站,有自唐至今题刻163段,记录了长江上游120年间的历史枯水情况,其科学、历...  相似文献   

12.
董文虎 《江苏水利》2002,(11):44-45
水是生命之源,水文化是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的源泉,同样,水也是孕育泰州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源泉,水文化是泰州城市文化之源。中华民族是创建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民族之一,当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发展史时,可以发现水与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十分密切,难怪人们总是爱把伟大的黄河称之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和摇篮。随着考  相似文献   

13.
水文明史是人类古代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黄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发祥地。导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水文明,是世界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其他国家有的疆域小或自然条件单纯,有的虽自然条件具备但历史较短,有的历史虽长但记载较少,所以就水文明史而论,整个欧美加起来才可与中国相比拟。中国的水文明史内容十分丰富,拥有一流的工程、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理论,一流的科学家,可以代表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一流的工程都江堰都江堰是现存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它位于岷江冲积平原的顶点,可自流…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水文化建设,存在远古治水历史和古代汉字水文化以及水文化源头研究的缺失、水文化构架研究以及水文化传播运用等若干方面的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和完善。该项研究,在详细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当前中国水文化建设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水荒,危及九州大地,就沿海城市而言,国家耗费巨资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引大入秦,以深补港(深圳水源补给香港)等等,那么,地处西北最大的首府西安,城市供水状况如何呢?人水丰盈已成历史——水源奇缺污染厂重西安地处八百里秦)11中央,四塞险因,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气候宜人,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个朝代建都,历史一千余忙,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和稀世珍宝,被誉为中华历史文化的“天然博物馆,”与开罗、雅典、罗马并列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成为驰名中外的历史古城,世…  相似文献   

16.
长渠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水利灌溉工程,这一历史遗产现仍具有明显的水利工程效益,其长久工程效益给人以历史启迪。通过与获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称号的芍陂、它山堰、木兰陂等古代水利工程比较,可知长渠具有同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长渠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献基础,在区域经济史上发生过重要影响,在古代水利技术上有许多重要创造。  相似文献   

17.
文明依水而生、依水而盛。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水文化的发展史。回顾以黄河、长江为中心的大河文明,治水的历史深邃而悠长。治国先治水,有土才有邦。黄河、长江滋生了令世界敬仰的中华文化,而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大运河等一系列堪称世界的‘经典水利工程”,可谓居其首功。大禹、李冰、王景等古代治水英雄的背后,闪烁的是中国人治水理念的光辉。  相似文献   

18.
《山西水利》2009,25(6):63-63
先秦哲学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对事物发展本源的哲理探索,从而形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繁荣时期。先秦诸子办学授徒,自成流派,各以自己的睿智表达探索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奥秘,蔚为大观,各有千秋,犹如百川溪流终归大海,而凝聚成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学术领域的宽广宏阔,一枝独秀于世界文化之林,其中蕴含着最早的人文理念和对世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曲阜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她以其光辉灿烂的东方古代文化发祥地而蜚声中外,被誉为世界“东方文化圣城”。自改革开放以来,曲阜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是什么吸引着如此多的游客呢?这  相似文献   

20.
耿勇  刘占敏 《治淮》2013,(11):55-56
万福河,菏水故道,又名深沟,公元前483年吴王夫差于今山东定陶东北开深沟引菏泽水东南流,入于泗水,因其水源来自菏泽,故称菏水。菏水的开凿使原来互不相通的江、淮、河、济四渎得以贯通,成为中原地区东西往来的主要航道,也是中国历史上人工开挖用于漕运的较早运河。清康熙三十七年改称柳林河,清道光十年改称万福河至今。在漫长的岁月中,它发挥着航运、灌溉、行洪、排涝等重要作用,在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