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优质黑粒小麦76的营养价值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以食为天,食以黑为补。”黑色食品具有自然性、营养性、功能性和科学性,完全可以满足人类生长发育、延年益寿所需各种营养成分的需要,开发黑色食品也完全符合国际上90年代食品发展的方向。现在人类已经获得了多种农产品中的黑色资源,如黑大米、黑玉米、黑小米、...  相似文献   

2.
营养保健型黑粒小麦酱油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固态低盐发酵工艺,双菌种混合制发酵及α-淀粉酶液化黑粒小麦76号面粉,成功地研制出黑粒小麦营养保健型酱油,黑粒小麦是山西同时也是世界上珍烯优良作物资源,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并富有天然黑色素的独特优势,黑粒小麦酱油的成功研制创先为开发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开辟了一条,并为以后的黑粒小麦酱油产生化生产奠定的基础,填补了功能性高档酱油的空白。  相似文献   

3.
黑粒小麦系列酱油产品研制与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是酱油生产的发源地,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目前我国的酱油产量已经达到近500万吨.从总体上看,国内酱油市场以普通酱油为绝大多数,实际生产的产品中以简单勾兑而成的酱油占有较大的比重,高档酱油、花色酱油品种不足,已远远落后于人民群众实际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Folin-Ciocalteu法测定黑粒小麦麸皮中多酚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没食子酸为标准品,采用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黑粒小麦麸皮中的多酚含量,研究其最适反应条件。结果表明,测定波长为740nm,显色试剂中FC试剂的摩尔浓度为0.8mol/L,Na2CO3溶液质量分数为10%,显色反应温度为35℃,反应时间为120min,多酚含量在2~10μg/ml范围内与吸光值呈良好线性关系。测定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97.62%,RSD为3.33%,该法测定方便,准确,重复性好,可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采用固态低盐发酵工艺,双菌种混合制曲发酵,成功地研制出黑粒小麦—甜荞营养保健型酱油。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我校自主培育的黑粒小麦麸皮中花色苷进行开发利用,本试验以黑粒小麦麸皮为原料,进行了花色苷的提取条件和理化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用pH 1.0、40%的乙醇作提取剂,在料液比为1∶20(g/mL)、70℃条件下浸提80 min,提取效果最好,花色苷得率为14.5%;该花色苷可见光范围内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25 nm,pH对其影响明显,温度影响不大,60℃以内比较稳定。Mg2+、K+和Al3+对该花色苷有很好的增色、稳定作用,Ca2+和Fe2+对其稳定作用影响不大,Cu2+、Zn2+和Fe3+使其明显褪色。该花色苷耐氧化性、耐还原性差,耐光性好。蔗糖、柠檬酸对其有明显的褪色作用,苯甲酸钠在低质量浓度(<0.1 mg/mL)时对其基本无影响,在高质量浓度(>0.2 mg/mL)时有一定的褪色作用,盐对其有一定的增色、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AB-8型大孔树脂对黑粒小麦麸皮色素的吸附与解吸条件,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纯化后的色素成分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黑粒小麦麸皮色素在AB-8型大孔树脂上的吸附平衡时间为26 h,解吸平衡时间为7h,pH对大孔树脂的吸附率影响不大,pH值为1.0的70%的乙醇溶液可以很好的洗脱色素。在该条件下,测得AB-8型大孔树脂最大吸附率为83.00%,最大解吸率为85.53%。纯化后的色素有4个主要成分,为花色苷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黑粒小麦76号的营养品质及其几个理化特性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分析了黑粒小麦76号和我国春麦推广品种晋春九号及两个美国面包品种Klasic和Yecora的营养品质和几个理化特性。结果表明,黑粒小麦76号的灰分、脂肪、蛋白质及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比例高于晋春九号和Klasic及Yecora,并且富含钙、磷、硒和脂溶性维生素VK。它的面筋含量高,但沉降值和面筋指数比Klasic和Yecora低,面筋强度差。其面粉膨胀体积比Klasic和Yecora小,  相似文献   

9.
泰安红、黑粒小麦品系营养品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普通粒色小麦品种济麦19为对照,对泰安12个红粒和5个黑粒小麦品系全麦粉的淀粉、脂肪、纤维素、蛋白质、17种氨基酸、11种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进行了较系统地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泰安红、黑粒小麦是一种高蛋白、低淀粉、低脂肪、低热能,富含矿物质和氨基酸的天然优质食品新原料,营养品质综合评价最好的泰安红、黑粒小麦品系分别为红6、黑3.  相似文献   

10.
以黒粒小麦麸皮为原料,应用高效液相色谱配以串联质谱和二极管阵列检测技术对黒粒小麦中麸皮中的花色苷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黒粒小麦麸皮中分离鉴定出9种不同的花色苷类化合物———矢车菊素-己糖苷、矢车菊素-芦丁苷、芍药素-己糖苷、矢车菊素-丙二酰葡萄糖苷、飞燕草素-己糖苷、飞燕草色素-芦丁苷、锦葵色素-芦丁苷、芍药素-芦丁苷及牵牛花素-芦丁苷,其中飞燕草类花色苷和矢车菊素类花色苷是主要花色苷,分别占全部花色苷含量的50.27%和30.04%。  相似文献   

11.
黑豆保健酱油高盐稀态工艺酿造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黑豆,以高盐稀态发酵工艺生产酱油,在品质、营养等方面与黄豆酱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利用黑豆制作酱油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低盐固态酱油酿造过程不同阶段小麦过敏原的变化。方法 采用实验室模拟方法酿造低盐固态酱油,采集酿造过程中的原料小麦面粉和制曲阶段14、27、36和44 h时的样品,发酵阶段5、10、17、24和30 d,灭菌前和灭菌后12个样品,用实验室制备的小麦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免疫球蛋白G以及从医院获得的小麦过敏病人血清免疫球蛋白E对样品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免疫印迹和酶联免疫测定不同阶段样品的免疫原性。结果 经制曲、发酵处理和加热灭菌处理后,凝胶电泳图中小麦面粉中的蛋白条带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其中制曲阶段变化程度最大。小麦过敏蛋白中的主要组分麦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在制曲阶段后期免疫印迹条带逐渐消失,在进入发酵阶段第5 d时已完全检测不到免疫印迹条带。酶联免疫实验结果表明,与未处理小麦面粉样品相比,制曲、发酵和灭菌等处理过程均会不同程度降低小麦过敏原的抗原性和过敏原性,在进入发酵阶段的第24 d小麦过敏蛋白含量已低于20 mg/kg,致敏性基本被消除。结论 在实验室模拟低盐固态酱油酿造中,小麦过敏蛋白的抗原性和过敏原性在制曲、发酵和灭菌等过程均不同程度降低,其中制曲阶段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3.
为充分利用蚕蛹,以豆粕、麸皮、小麦和蚕蛹粉为主要原料,采用低盐固态工艺酿造制成一种新型调味佳品蚕蛹保健酱油。它比传统工艺制造的酱油,在氨基酸态氮、全氮含量和无盐固形物含量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提高。蚕蛹酱油口感更加鲜香,成本降低10%,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啤酒生产下脚料代替部分豆粕进行了酿造酱油的生产试验。试验确定了啤酒下脚料代替豆粕的总量不宜超过45%,否则将影响酱油产率和质量,采用单一菌种制曲,确定了最佳原料配比、发酵时间,产品的质量符合国家二级酱油标准。  相似文献   

15.
蔡俊 《中国酿造》2005,(6):13-15
对不同分子量的壳低聚糖在酿造酱油中的抗菌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壳低聚糖能有效抑制酿造酱油中的腐败菌,其抑菌率为CLP-2最高,CLP-4最低,在36h内CLP-2对酿造酱油的抑菌率都超过90%,最低用量的CLP-4比山梨酸钾的抑菌效果好:采用比浊法和平板菌落记数法测定酿造酱油中细菌的变化,壳低聚糖的加入在短时间内能使酿造酱油中的细菌总数迅速下降,在实际应用中可加入0.1%用量的CLP-2。  相似文献   

16.
研究建立了四种不同品牌酱油的配制酱油电子指纹库,建立的指纹库能够正确识别原酿酱油、配制酱油和劣质酱油.在市场上任意选取两种不知名酱油去验证建立的指纹库,这四种指纹库均判别一种为原酿酱油,一种为配制酱油,其中老才臣和龙菲黄豆酱油配制酱油指纹库还能准确判定此两种酱油中酿造酱油添加的比例.  相似文献   

17.
黑小麦乳酸菌饮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黑小麦、牛乳为原料,用驯化的乳酸菌进行发酵制成营养丰富,酸甜适度黑小麦乳酸菌饮料,文中介绍了菌种驯化方法,加工工艺及操作要点,并研究了黑小麦乳酸菌饮料的发酵条件为:蔗糖添加量为2%,接种量为3%,发酵温度43℃,发酵时间7-8h。  相似文献   

18.
日本酱油最初的酿造工艺是从古代中国传入,在日本发展出很多独特的工艺,酿造出最常见的浓味酱油、淡味酱油、溜酱油、二次酿造酱油和白酱油5种日本式酱油.在酿造过程中的制曲、装料、发酵管理、压榨、沉淀等工艺过程跟国内的多数酱油酿造工艺相似.因原料和工艺的差别,酿造出如二次酿造酱油及白酱油等独特的产品.  相似文献   

19.
在酱油酿造过程适当的添加部分提取多糖后的巴楚蘑菇残渣,可提高酱油风味品质。试验得出较佳原料配比为豆粕:麸皮=6:4,加水量按豆粕计100%,蘑菇渣用量8%,不宜超过总投料量的10%,否则将影响制曲及淋油。通过对成品酱油各项指标分析,均达到国家一级酱油标准。  相似文献   

20.
从酱油生产用菌粉中选诱优良米曲霉菌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酱油酿造用菌粉为出发菌S,经分离、纯化后再经紫外线诱变(30W、25cm、30min)及控温培养处理后,获得1株变异菌株,进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该变异菌株能在42℃环境中旺盛生长;酶活力可达7263.5U/g(干曲),较出发菌株S酶活力提高了108.3%;遗传稳定性较好;发酵的酱油经测定,其指标可达“GB18186-2000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特级品,明显优于出发菌株酿造的酱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