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胡亮 《中华建设》2013,(8):102-103
以某信息中心的设计解析,从前期分析、设计整合和技术集成等方面阐述了面向普通建筑的绿色设计策略。笔者认为应加强对绿色建筑内涵的整体理解,并总结了绿色建筑系统观、建筑设计主导观、地方化与产业化的互补观三项实践启示。一、前期分析绿色建筑并不存在一种包打天下的技术方案,更不能无视具体条件而生硬移植或嫁接所谓"先进技术"。针对特定的气候、地形条件及功能要求,每个项目的应对方法都应  相似文献   

2.
正千百年来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引导下,中国传统建筑虽然百花齐放、千差万别,但几乎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都能达到与自然高度和谐共生的状态。在科技不像现在这样发达的古代,人们往往不得不尽量倚靠大自然的力量,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创造适宜的居住环境。以湖北为例,由于地貌、民族等因素的差异性,各地区建筑形式各不相同,却又无不例外地追求经济适用、因地制宜的原则:鄂西南地区传统民居以木构干阑式建筑——吊脚楼为主要形式,建筑一般依山而建,以吊脚  相似文献   

3.
陈正雄 《长江建设》2012,(5):128-129
从建筑能源的消耗与使用的情况上看,打造建筑的绿色节能设计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在进行建筑的绿色设计时,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建筑国情以及地区的具体实际情况,综合地应用各种节能技术的措施,选用合理的设计方案,全面规划,达到节能的效果。所以,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突出以绿色节能为主的设计理念,从而降低建筑的排放污染能力,给使用者提供良好、舒适、健康的环境,同时,这也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理念,以及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急剧增长,以牺牲环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传统建筑模式逐渐被淘汰,随之而来的是绿色建筑。其目的在于实现与促进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高度的和谐统一;国民经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更好更快地可持续发展。本  相似文献   

5.
陈正雄 《中华建设》2012,(5):128-129
从建筑能源的消耗与使用的情况上看,打造建筑的绿色节能设计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在进行建筑的绿色设计时,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建筑国情以及地区的具体实际情况,综合地应用各种节能技术的措施,选用合理的设计方案,全面规划,达到节能的效果。所以,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突出以绿色节能为主的设计理念,从而降低建筑的排放污染能力,给使用者提供良好、舒适、健康的环境,同时,这也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理念,以及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城市建筑的日益增多,人们对住宅的舒适度、合理性、节约性等要求也逐步提高,而绿色建筑以节约资源、降低污染为设计理念,能够满足广大住户上述要求,已逐渐成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潮流。而作为绿色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环节,给排水设计中的节水设计也日益受到建筑设计师的重视。当前,探讨绿色建筑给排水设计的节水措施,节约与充分利用好水资源,已成为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8.
绿色建筑作为节能、减排、低耗、环保的一个代表型建筑理念,作为全球建筑业的一个发展方向,绿色建筑的推广,小到改善我们日益恶劣的生活环境,大到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讲述绿色建筑设计与发展,根据目前我国建筑市场的复杂形势,通过分析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和要点以及发展前景,来体现我国推广绿色建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人们对景观建筑的要求不再局限在使用功能上,而是将追求绿色、崇尚艺术和景观建筑智能化成为景观建筑师们设计的主流思想。结合我国当前科技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景观建筑不仅要求其外表具有形式美、韵律美,而且要求其给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由此说明,人们对景观建筑的关注度正与日俱增,苛求未来的景观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即在景观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人们对于建筑的节能减排功能要求变得更高。城市建设的理念已经逐步的向着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本文首先对绿色建筑和低碳生态城的概念进行阐述,同时对于绿色建筑的特点及与传统建筑的区别进行分析,从而对于低碳生态城的类型进行分析,最后对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建设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低碳生态城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1.
袁娇丽 《中华建设》2021,(18):146-147
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国民的生活 水平明显提升,在建筑行业也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改良, 力求能够提升建筑领域的整体质量,实现全方位的绿 色发展,与信息化时代相适应。利用 BIM 技术能够实 现绿色建筑理念,降低工程建设能源消耗,提升建筑 企业的工作效率。在本文的论述中将深度研究 BIM 技 术指导下的绿色建筑信息化...  相似文献   

12.
郑征 《中华建设》2023,(5):114-116
<正>建筑行业是高能耗的一类产业,仅仅是门窗能耗就占据了总能耗的一半及以上。现阶段,随着环保、节能、绿色等理念的不断发展,要想使得建筑实现节能设计,就要首先推进门窗幕墙实现绿色发展。基于此,笔者通过查询相关资料、文献综述等,首先简单阐述了建筑门窗幕墙中的绿色节能设计和措施,最后重点探究了绿色节能在建筑门窗幕墙中的具体应用,希望能为有关人员提供参考。随着现代化社会的飞速发展,环保节能、低碳建筑以及绿色建筑等热点词汇逐渐在建筑行业中广泛传播,当前,我国能源消耗最大的产业之一就是建筑行业,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能源的合理管控和利用,  相似文献   

13.
正工业建筑作为工业企业从事相应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设施以及空间基础,工业建筑的设计方案对建筑结构的性能强弱、企业生产水平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运行情况有直接性的影响。随着新时期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工业产业结构也要进行新的调整,并且对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建筑设计作为工程项目建设首先要进行的环节,要将绿色建筑的理念合理地与工业建筑结合起来,这也是未来建筑设计发展的方向。一、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及其原则  相似文献   

14.
正绿色建筑中心概念是"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而最能体现绿色建筑的就是"Passive House",即"被动房"。被动房是当今世界领先的低碳节能建筑,具有超低能耗、超微排放、超高舒适度的特点。在德国考夫博伊伦,一座全新理念的节能房屋"能源之屋(The House of Energ))"成为了世界上首座通过最高级别被动建筑(Passive House Premium)认证的房屋。能源之屋做为办公室、展示厅、员工宿舍的多能型办公楼可谓世界上最具可持续性的建筑。屋顶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建筑业的不断发展,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并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遭到破坏。在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同时,如何促进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污染,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建筑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业内人士致力解决的重大课题。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合到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即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今后建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通过对绿色建筑的描述,探讨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绿色建筑论坛栏目开始语:美丽中国是中央政府利民惠民的一项重要举措,日前,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措施: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实施城市节能工程,推进节能城市建设。绿色建筑是实施美丽中国理念落地的重要着眼点,它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节能、节  相似文献   

17.
正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其文明发展程度的高低与城市形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由这个城市的建筑体现出来,而城市居民与领导者更加重视低碳生活,为了适应时代的普遍要求,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应该将维护城市的形象作为施工的基本出发点,在施工的时候赋予建筑物以生态性和绿色性,促进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的长远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一、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物的生命周期概念、实现建筑物自身的节能环保、建筑物的根本功能要  相似文献   

18.
结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有关要求,探讨了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能、节水、材料选择、运营管理等方面可采取的措施,供绿色建筑给水排水系统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9.
苏文扬 《中华建设》2021,(20):110-111
社会的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电力能源的生产、汽车数量的增长也给大气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越来越关注减少碳排放、节约能源以及实现碳中和的节能减排设计。建筑行业作为国家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产业,其不仅为城市的发展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是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的主要源头。  相似文献   

20.
绿色建筑住宅小区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某绿色建筑住宅小区的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设计,采用了建筑中水处理与回用、雨水收集与利用、景观水体水质安全保障等设计措施,使该小区直接节水率达到26%,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37.2%.同时对节水与水资源利用项目产生的增量成本进行经济可行性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