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那些可以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商誉等等。它们代表着企业或所有者拥有的一种法定权或优先权,或者是企业所具有的高于一般水平的获利能力,它可以为企业在较长时期内提供经济效益。 无形资产属于“软件”范畴,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然而专利再好,技术再先进,没有人们认识利用,它只能是“潜在”的。只有当人们把它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创造出有用的价值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无形资产既有先进性,又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因而对其价值转移方式的确定有着不同的认识,大体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二种观点是不予摊销。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无形资产的存在期并不限定(如商誉),其价值也不一定在经营过程中被消耗掉,有些还会增值(如商标权、商誉)。因此,不赞成摊销。但是如果无形资产的未来收益已跌到其成本以下,其差额部分可准许摊销。 第二种观点与此相反,认为无形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判断是主观的,没有科学的证明。为了稳重起见,主张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相似文献   

2.
商誉作为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项不可确指或不能单独辨认的无形资产,但其反映了整个企业的价值和企业可辨认资产减去所有负债的差额,也反映了企业未来超额收益的现值.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不可明辨的无形资产商誉的确认和计价.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的地位急剧上升,成为企业创造超额收益和增值的关键因素。现行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的处理存在许多弊端,如何完善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的处理,文章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4.
"十二五"时期,国家大力扶持中小企业,而对于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来说,提升自身商誉是解决融资难的关键。商誉在企业交易、企业融资、企业并购中一直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中小企业未来的长期发展。既有的商誉价值评估方法主要有割差法、超额收益法,但均存在诸多弊端。传统的商誉评估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特别是只能单一地算出商誉价值,这一方面无法与同行业其他企业进行对比,另一方面不能对中小企业商誉等级进行精确评估。有鉴于此,运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商誉的等级进行定量研究,能够探究影响因素对中小企业商誉价值的贡献度,从而为企业的商誉等级评估提供一种科学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5.
企业兼并重组是当前资本市场引人注目的热点,在兼并中无一例外涉及到商誉问题。但是我国对商誉会计的处理存在问题,如商誉摊销对企业的利润指标产生负面影响,商誉创造超额收益的能力不随价值摊销而消失等。对购并中的商誉问题进行探讨:首先阐述了企业并购中商誉涵义的理论本质、构成要素;其次分析了在企业并购中怎样对商誉进行初始确认和计量;最后论述了企业并购后对商誉的会计处理以及对负商誉的认识。同时提出了规范我国商誉会计处理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就目前会计界对商誉含义的几种观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商誉就是由于企业内外部主客观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企业高于正常投资报酬率的一种获利能力,是一种必须依附于企业整体而存在的特殊无形资产.  相似文献   

7.
<正>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观念的更新,企业改革的深化,无形资产的价值愈益为社会重视,如专利权、商标权、商誉等等,这些无形的资产,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但它们究竟会给企业带来多大效益有其难以捉摸的成分。本文拟就商誉的理论及应用作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所谓会计问题,就是要解决有关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问题。在无形资产会计中,争论最多的是商誉会计问题,商誉会计中,争论最激烈的又是商誉的确认和计量问题。本文对商誉会计的确认、计量及其会计处理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资源基础论”认为,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取决于这个企业是否拥有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特异资源。在企业各类资产中,只有部分特异无形资产具有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的潜力。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和产品市场的企业竞争对手都十分关心企业的特异无形资产方面信息。在现行的制度环境下,有关特异无形资产方面的信息属于企业自愿披露的范畴,企业可以根据信息披露对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双重影响,权衡利弊,制定综合的信息披露战略。采用自创商誉的方式披露特异无形资产方面的信息是企业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0.
商誉是企业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价值形成因素不确定,会计要按谨慎性原则。对商誉进行确认、计量和会计处理,审计时应检查商誉会计处理是否合法、一贯,并表达意见。  相似文献   

11.
一、品牌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有人说,假如可口可乐的厂房在一夜间烧光,只要品牌存在,它就能在一夜之间恢复生产。可见在成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品牌的竞争价值。国内外的经验都证明,没有品牌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企业,没有品牌的经济是没有竞争力的经济。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品牌为企业创造着大量的超额利润,  相似文献   

12.
商誉是企业未来获取超额利润的重要渠道和基本保证,具有与企业整体价值不可分割的特性。基于商誉所固有的特性,比较系统地分析和揭明了自创商誉应予入账的理由,认为可用企业付息前的总资产收益超过所使用资产的总成本的余额来对自创商誉进行价值确认与计量。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企业无形资产的会计确认及相关信息的披露规定制度中尚存在诸多缺陷,本文就无形资产确认范围狭窄等与国际准则有差距的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关改进措施,从而顺应国际潮流,使我国企业能以WTO正式成员的身份与国际竞争,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14.
在原中国电信分营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三个独立运营公司后,原中国电信几十年积累的无形资产也随着企业分营而流失,有观点认为,原中国电信的企业声誉不好,应放弃原中国电信的无形资产,重新经营企业的无形资产、重新树立企业形象,为了防止由于对无形资产认识的片面性,造成无形资产进一步流失与浪费,运用成本收益法、收益现值法、成本加成法等方法,给出了三大运营商所拥有的技术型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方法,以此促进三大运营商对技术型无形资产的认识与管理。  相似文献   

15.
无形资产是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及商誉等。  相似文献   

16.
无形资产是指那些不具备实物形态的,但是却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法定权利,它主要是指专利权、版权、商标权、商誉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那本教科书或文件把人力资源作为无形资产列入其中。笔者认为,应该把人力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 人力资源,也称劳动力资源。它是一定时空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即劳动力)的总人数,也就是劳动者在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中脑力(智力)与体力支出的总和。 把人力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有其一定的理论依据: 第一,人力资源是生产力要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造出来。英国经济学家哈比森认为:“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人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政治并推动国家发展的主动力力量。”生产力三要素中,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这其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表现为实物形态,如  相似文献   

17.
无形资产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创造了经济利益,同时自身的价值也在使用中不断地损耗。无形资产推销便是对损耗进行会计处理的方法。主要对影响无形资产推销的3个因素分别展开论述首先确定在无形资产推销基数时强调无形资产成本与相关支出的区别,分清不同来源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包含的具体组成部分,其次在提出确定无形资产推销期限时应注意遵循谨慎性和灵活性原则,以无形资产收益年限和有效期孰短作为上限,可以适  相似文献   

18.
在原中国电信分营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三个独立运营公司后,原中国电信几十年积累的无形资产也随着企业分营而流失.有观点认为,原中国电信的企业声誉不好,应放弃原中国电信的无形资产,重新经营企业的无形资产、重新树立企业形象.为了防止由于对无形资产认识的片面性,造成无形资产进一步流失与浪费,运用成本收益法、收益现值法、成本如成法等方法,给出了三大运营商所拥有的技术型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方法.以此促进三大运营商对技术型无形资产的认识与管理.  相似文献   

19.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客观存在着处于市场进攻地位的企业和反市场进攻地位的企业,企业的这种市场竞争地位差异决定了它们无论是其行为的特征、方式,还是其行为的目标和市场营销策略都有根本的不同。为此对处于反市场进攻地位企业的市场地位及行为特征和市场营销策略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人们谋求发展的眼光已从企业外部转向内部。企业的领导者认识到,依靠企业内部的各项优秀素质也能获得丰厚的利润。而商誉正是企业内部的各项优秀素质的集中体现。我国的商誉会计理论与实务是随着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育成熟应运而生的。随着我国企业购并和资产重组等经济业务的不断产生与发展,商誉的会计理论与实务成为会计界关注的焦点。正确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企业商誉,才能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目前我国对于商誉的会计处理还不成熟,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必然向全球化发展,因而,应按照国际惯例,逐步完善商誉会计理论,规范商誉的实务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