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伟  任永峰  郭鲲  刘海涛  柳福 《电源技术》2016,(10):2017-2019
针对动态电压恢复器(DVR)传统PI控制器在跟踪快速变化的正弦信号时存在稳态误差和抗干扰性能差等方面的缺点,提出了基于比例谐振(PR)控制的DVR复合控制策略,可实现对DVR指令补偿电压的无静差跟踪,并且设计了电流内环控制器及分析了比例谐振复合控制策略的性能。仿真结果验证了DVR能够很好地补偿各种电压跌落状况,保证了风电机组正常运行,提高了双馈风电机组的低电压穿越能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风电并网容量的大幅提高,并网导则要求风电机组具备低电压穿越(LVRT)能力。分析了失速型风电机组、双馈型风电机组和全功率型风电机组在电网电压跌落时的暂态过程,据此设计了不同的硬件电路及软件控制策略,并针对LVRT技术难度较大的失速型机组和双馈型机组完成了实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风电机组具有良好的电网适应性,能够满足并网导则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DFIG风电机组串联耦合补偿低压穿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馈风电机组(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在电网电压故障以及故障恢复作用下的磁链变化将导致转子过电压或过电流,威胁转子侧的变换器。采用串联耦合补偿(series coupled compensation,SCC)的新型电压穿越方案,SCC通过耦合变压器串接在发电机输入端,它能克服电网多种故障对风电系统的影响。提出的控制策略有如下优势:能削弱故障下机组定子、转子电流暂态成分,克服了定、转子绕组不平衡发热的问题,延长了风电机组使用寿命;在电网故障下发电机组仍能平稳输出有功、无功功率;在整个故障运行过程中,DFIG系统转子侧变换器始终可控,从而为故障电网提供无功功率支持成为可能。在电网对称和非对称故障条件下,采用PSCAD/EMTDC建立了1MW DFIG风力发电系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案可以提高DFIG的故障穿越能力。  相似文献   

4.
动态无功补偿技术在西电东送通道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安装SVC(Static VAR Compensator,静止无功补偿器)对提高广西电网动态电压支撑能力和对南方电网西电东送通道输电容量、安全稳定水平的影响,对西电东送通道电压无功灵敏度进行了分析,研究主通道配置SVC对提高通道输电能力、对大故障扰动模式下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策略的影响,及暂态电压恢复特性和各种配置方案的经济性比较,研究确定了动态无功电压支撑薄弱节点;提出了西电东送通道安装SVC的较好位置.研究结果对电网规划和生产运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动态无功补偿对风电并网动态稳定的支撑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PSD-BPA软件搭建了风电并网典型仿真模型,针对风电系统中经常出现的低频振荡和低电压穿越现象,通过仿真计算,分析了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对于提高电网动态稳定性的作用,对3种不同类型动态无功补偿的控制效果进行了比对分析。  相似文献   

6.
张陆洲  张红  肖业湘  严浩  刘兴文 《电气开关》2013,51(5):34-36,40
电压稳定性问题是风电场并网运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建立了静止无功补偿器和固定电容器结合的控制模型及控制策略。重点分析SVC补偿容量大小、控制器增益K大小对提高风电场电压稳定性的作用;当接入电网发生三相短路的大扰动故障时,仿真分析表明SVC能够有效地恢复机端电压,提高了风电场的低电压穿越能力。  相似文献   

7.
风力发电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风机在电网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大,对电网的安全和稳定运行带来很大的影响。文章针对风电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搭建了风电场仿真模型,模拟风机不同有功和无功出力以及不同馈线类型和长度等情况下,风电场无功损耗和电压情况,以及固定补偿装置的无功调节配合能力。说明利用风机发出的无功功率可以减小汇集站内无功补偿装置的容量,基本实现无功平衡,提高电压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动态电压恢复器(DVR)系统中由无功补偿电容器可能引起的谐振问题及抑制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补偿电容器位于电网侧时,电容器与电网等效电感之间的谐振会引起电网电压畸变,此时DVR能稳定运行,但谐波补偿效果会减弱;当补偿电容器位于负载侧时,电容器与DVR滤波电感之间的谐振很容易使系统阻尼不足导致系统不稳定。将补偿电容器引入控制环,通过减小负载电流的前馈系数可以增大系统阻尼,保证系统稳定。仿真结果验证了上述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静止无功补偿器和静止同步补偿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控制模型,针对风速急剧变化和电网发生短路故障两种情况,结合某地区电网,运用PSCAD/EMTDC工具分析对比风电场出口母线分别安装同容量的两种装置时系统的动态性能,仿真结果表明由于STATCOM的恒电流源特性,其在改善风电并网系统电压稳定性方面比同容量SVC具备更大的...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无功补偿的基本原理以及风电场无功补偿所用的主要装置、风电场无功补偿的配置等。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动态无功补偿装置(STATCOM)的性能、运行方式和控制策略.在电力系统冲击性负荷较大的情况下,采用新型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进行动态无功补偿,能瞬时、快速地改变无功功率,有效稳定系统电压,提高电网电压合格率.现场应用情况证明了该装置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以电压型PWM并网变流器数学模型和前馈解耦控制为基础,论述了并网变流器在LVRT期间的控制方法和逻辑过程。以TMS320F28335为核心,结合风电机组并网运行特点,进行了大功率并网变流器系统设计。最后在电网跌落模拟装置上进行了LVRT期间的动态无功补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硬件系统低电压穿越期间运行可靠,无功电流控制静态和动态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3.
随着分布式新能源机组的持续并网,电力负荷的动态特性已发生显著变化,需要研究主动配电网等值建模新方法。主动配电网中分布式新能源机组类型呈现多样化,控制器存在切换以及限幅等非线性环节。对此,针对双馈风电机组、直驱永磁风电机组和光伏电源模型结构的共性,构建了可描述多类型分布式新能源机组动态特性的通用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激励影响下分布式新能源机组低电压有功管理、低电压无功管理以及电流限幅等非线性环节的非机理等值建模新方法,并基于简单算例进行了验证。对某实际主动配电网进行建模仿真,结果表明:将所提等值模型与传统负荷模型并联,可较为准确地描述计及分布式新能源机组低电压穿越(LVRT)和电流限幅环节的主动配电网的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14.
刘俊 《上海电力》2003,16(4):298-300
浦东磁悬浮快速列车示范工程是我国第一条投入商业运行的磁悬浮列车线路。磁悬浮设计时速430km,单向运行时间约8min。在8min的运行期间,有功和无功的大幅度波动,会引起电网电压的波动及向系统注入高次谐波电流。为此,对磁悬浮列车运行时的电网电压和谐波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投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磁悬浮列车运行对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针对STATCOM的原理结构特点,依据瞬时无功功率理论分析了其无功电流检测原理以及电压的控制策略,它将三相对称的交流量变为两相直流量分别进行控制,实现直流侧电压均衡控制,达到了无功补偿的目的。10kV配电网负荷的变化幅度大,电压质量问题严重,将STATCOM无功补偿技术应用到10kv配电网中,补偿效果明显,并指出了静止同步补偿器技术在未来城市配电网的发展趋势。关键洲:静止删步补偿器无功补偿配电网电压调节  相似文献   

16.
针对STATCOM的原理结构特点,依据瞬时无功功率理论分析了其无功电流检测原理以及电压的控制策略,它将三相对称的交流量变为两相直流量分别进行控制,实现直流侧电压均衡控制,达到了无功补偿的目的。10kV配电网负荷的变化幅度大,电压质量问题严重,将STATCOM无功补偿技术应用到10kv配电网中,补偿效果明显,并指出了静止同步补偿器技术在未来城市配电网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针对定速异步风力发电机不具备低电压穿越功能,且技术性能较差、改造困难等问题,提出了在风机出口串联无功补偿装置(SVG)来提高风电机组的低电压穿越能力的改进方法,并将提出的的方法对Fuyu风电场GW50/750定速异步风机进行改造,改造后风机通过了低电压穿越能力检测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电网无功补偿的原理及意义,重点介绍了电网当前主流无功补偿装置的性能对比及工程应用案例。  相似文献   

19.
徐楠 《上海电力》2009,(5):385-389
静止无功补偿器(SVC)能够在系统发生故障时快速地增加无功出力,维持系统的电压稳定,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文章介绍了上海电网220kV干练变电站的SVC系统,对该系统安装后的实际效果进行了分析,对SVC在上海电网中的进一步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电力系统无功补偿点的确定及其补偿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对临界电压和临界功率在静态电压稳定极限作用的分析,本文讨论简单交流电路的电压电流特性,提出了确定电力系统无功补偿点的方法。讨论了静止无功补偿器(SVC)的作用,指出在电压临界崩溃点采用SVC装置用作无功补偿有利于系统电压稳定的观点。5节点算例表明,补偿效果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