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焦作煤田蕴藏着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因受煤层气的生成、运移、储藏、盖层等条件的制约,各井田、区块富集成藏也存在较大差异。深入研究了该地区影响煤田煤层气富集和分布的因素,即煤层埋深特别是基岩埋深、断裂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煤层顶底板岩性的组合关系以及煤化程度,并提出了焦作煤田煤层气资源富集规律,以及有利于煤层气保存的地质条件,为焦作煤田煤层气的勘查与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陕西黄陵矿区煤层气富集主控特征与富集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陵矿区煤层气储层特征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陕西黄陵矿区煤层气富集的控制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该矿区煤层气的富集模式与富集规律,并对该矿区的煤层气富集区带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矿区煤层气富集主要受煤层发育特征与深部水动力条件的控制,并依据其控制特征划分为四个煤层气富集预测区.  相似文献   

3.
黔西织纳煤田华乐勘探区煤层气吸附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查清华乐勘探区主采煤层的煤层气吸附特征及影响吸附性的主要地质因素,利用采集煤样的等温吸附试验结果,并结合华乐勘探区两口煤层气井试井资料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华乐勘探区主采煤层吸附量较高,干燥无灰基兰氏体积为17.69~21.38 m3/t,平均19.46 m3/t;煤储层的实测饱和度均普遍小于100%,分布于75.04% ~ 105.55%,平均84.51%,说明该地区煤储层为欠饱和储层;临界解吸压力1.22~9.10 MPa,平均3.25 MPa;理论采收率为19.96% ~46.15%,平均34.51%.在影响煤储层吸附性的主要地质因素中,煤储层压力、埋深均与含气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同时煤储层变质程度越高,煤层中微孔和小孔越发育,吸附甲烷的能力就越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资源因素、煤储层因素及保存因素三个方面对沁水盆地和顺区块太原组15#煤层气富集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顶板岩性和上覆盖层累厚度对煤层气的保存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与含气量相关性强;(2)构造对煤层气富集有较大的影响,距离断层/陷落柱越近,煤层保存条件越差,煤层含气性越差;(3)埋藏深度对渗透率、产能的影响不明显,但对煤层气含气量成明显正相关,反映埋深对煤层气选区评价具有一定程度的正面影响,对埋深单因素的评价标准应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韩城矿区煤层气赋存的基础地质、生储条件、富集规律、控制因素和构造控气规律等研究,认为本区煤层气生储条件良好,甲烷含量较高,赋存和富集规律性较强,渗透性良好,因此是煤层气资源的有利勘控开发区。研究中还首次根据煤层厚度,煤层埋深,煤体结构和构造条件等指标,把区内各煤层甲烷的勘探开发类型划分为三类,制定了确定类型的六条原则,选定了本区煤层气勘探开发的6个目标区以及开发远景区。  相似文献   

6.
准南煤田呼图壁矿区单斜-承压式煤层气富集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系统收集、分析已有煤田、煤矿及油气勘探资料,对影响呼图壁矿区煤层气富集的煤级、构造、沉积、水文地质等诸多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各项研究分析得出:煤级较高、单斜构造、地下水矿化度适中及封盖条件较好的区域为煤层气最有利富集区,是呼图壁矿区下一步勘探开发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铁法矿区煤层埋深(压力和温度)、岩浆后期侵入、煤阶、含水量及煤中无机组分和显微组分含量等几方面分析了研究区域内煤层甲烷吸附能力,进而探讨了铁法矿区煤层气含量及其控制因素。分析认为:研究区煤层气含量各煤层差异性较大,埋深、原煤挥发分、原煤水分、灰分产率等因素对煤层气含量均有一定的影响。总体而言,煤层的埋深(压力和温度)以及岩浆的后期侵入是影响本区煤层气含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深入剖析煤层气富集的主控因素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和挖掘煤岩心化验分析、测录井、地震及排采动态等资料,从构造、沉积、煤岩变质、煤层顶底板沉积相组合及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入手,通过深入、系统地解剖影响煤层气富集的各个地质因素,查明研究区煤层气富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煤层气成分、赋存状态、甲烷含量及压力等方面对韩城北区3^#煤煤层气的赋存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与总结,揭示出褶皱构造等4个因素是控制3^#煤层甲烷大小的主要地质因素。研究成果为矿区煤层气勘探、开发及定量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晚古生代地层煤炭资源丰富,山西组是煤与煤层气最主要的富集层段。综合研究区构造、沉积、地温场、埋深和煤厚等方面的资料对其煤与煤层气富集规律与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组煤与煤层气的富集均呈一定的规律性:豫北地区山西组二,煤分布稳定、灰分和硫分含量低、煤质较好;豫西地区二,煤厚度变化大,硫含量较高;豫中、豫东煤层分布范围广、层数多。煤层厚度以安阳-漯河为中线,向两边呈减少趋势;煤层气富集与煤变质程度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构造作用、聚煤环境、地温场是山西组煤与煤层气富集最主要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1.
顶峰山矿区39号煤层的煤岩学与煤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福美 《煤炭学报》2010,35(4):623-628
利用煤岩学和沉积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从煤岩学、沉积学、古植物和沼泽水介质动力条件等方面对福建龙永煤田顶峰山矿区二叠系童子岩组主采39号煤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9号煤层的煤相包括4种类型,即闭流沼泽相、障壁岛-泻湖沼泽相、强覆水森林沼泽相和浅覆水森林沼泽相,其中强覆水森林沼泽相是该煤层煤相类型的主体,在沼泽演化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沼泽覆水深度的变化会引起煤相组合和旋回结构的相应变化。煤层从下而上由浅覆水森林沼泽相、强覆水森林沼泽相和弱覆水森林沼泽相等组合而成,韵律明显。沼泽水动力条件同样经历了由弱-强-弱的演化过程,沼泽水流具有由滞流-活动-滞流的周期性变化特点,泥炭沼泽水介质总体上处于弱-强还原环境;该煤层在其形成过程中不断受到海陆两方面的影响,泥炭沼泽发育过程呈现出波动式变化,导致泥炭沼泽类型呈跳跃式演化,从而形成了一套海陆交互相的成煤沼泽环境,表现为障壁岛-泻湖沉积体系的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 98号煤层西翼采区的概况及巷道布置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煤层倾角对煤层气水平井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睿  王永清  李海涛  阳明君 《煤炭学报》2015,40(Z1):151-157
对于含倾角的煤层,由于重力势能的影响,不同煤层倾角下水平井表现出不同的产能规律。在考虑煤层气藏与水平井筒流动耦合的基础上,以煤田煤层实际资料为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煤层倾角下水平井生产过程中的压力和气相饱和度分布情况,并对U型水平井的后期生产方式给出了建议。模拟结果表明,水平井跟端位于煤层倾角低部位时排水效果更好,产气量更高;随着煤层倾角的增大,煤层气水平井累积产气量与产水量均减小;不同煤层倾角下,受气水重力分异的影响在生产过程中会出现气体在倾角高部位聚集的情况,且倾角越大这种现象越显著;利用U型井开采倾斜煤层时,在开发后期可使其两端同时生产,以达到顶部产气底部产水的效果,使倾角高部位聚集的气体也得到有效开采。  相似文献   

14.
淮南潘集外围深部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集外围深部煤层气甲烷碳氢同位素分布及其成因对该区煤层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煤层气资源评价均具有重要意义。采集了潘集外围深部主要煤层共25件煤样,通过解吸实验获得解吸气样进行了组分、甲烷稳定碳氢同位素测试,分析了深部煤层气组分及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探讨了煤层气稳定碳氢同位素随埋深的变化特点,结合煤层气形成与演化过程、煤的变质程度分析了煤层气稳定同位素的地质影响,通过Whiticar成因图版揭示了深部煤层气成因,结合相关经验模型估算了煤层气不同成因来源气所占比例。研究结果表明:深部煤样解吸煤层气中CH4含量介于16.2%~96.68%,平均为71.60%,重烃含量介于0.35%~32.13%,平均为9.86%,N2含量介于0.13%~74.72%,平均为21.20%,CO2含量介于1.62%~27.26%,平均为7.30%。自浅部至深部煤层甲烷碳同位素变化于-45.46‰~-31.17‰,平均为-40.92‰,甲烷氢同位素变化于-199.99‰~-133.87‰,平均为-178.04‰,稳定碳氢同位素具有随深度增加偏重的特点。构造热演化史表明研究区煤层气以热成因气为主,兼有生物气可能,研究区煤层Ro,max介于0.702 2%~0.998 3%,主要为气-肥煤,生成的煤层气为湿气,油型气的输入使得δ13C1偏重。Whiticar成因图版分析表明研究区煤层气为以热成因为主,经历了后生改造作用的混合气。估算结果表明13-1煤、11-2煤、8煤、7煤、6煤、5煤、4煤、3煤、1煤生成的煤层气中热成因气比例超过80%,生物气主要由CO2还原作用所形成。  相似文献   

15.
高煤阶煤层气资源相对丰富是中国煤层气资源的重要禀赋之一,实现高煤阶煤层气大规模商业化开发突破是中国煤层气产业的世界贡献.以沁水盆地为代表的高煤阶煤层气生产基地是目前中国煤层气产量的主体来源,基于沁水盆地等高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工程实践数据和大量研究工作积累,开展了高煤阶煤层气富集机理的系统深化研究.研究工作表明:区域岩浆...  相似文献   

16.
煤层气洗井中煤粉分散剂对煤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综合优选煤层气洗井液中煤粉分散剂,采用韩城矿区太原组11号煤及不同类型的阴离子分散剂,从分散剂对煤粉悬浮性、煤岩表面性质以及分散剂溶液进入煤储层的影响角度出发,开展了不同分散剂对煤粉分散稳定性、润湿性及分散剂进入煤岩中伤害的实验,探究了不同煤粉分散剂对煤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粒径300μm的贫煤煤粉在水中分散稳定性差,添加分散剂有助于提高煤粉的分散稳定性。综合不同分散剂溶液的表面张力、溶液在煤表面的接触角、铺展系数和黏附功的分析,不同分散剂对煤粉润湿程度不同,质量浓度为2 g/L的SDS溶液对煤粉表面的润湿性最好。不同分散剂溶液进入煤岩样品,煤岩样品的渗透率均发生变化,且存在水锁效应,渗透率损害程度表现为SDSCMNSN。随毛细管力的增加,分散剂溶液对煤储层的渗透率损害程度增大。针对韩城区块,在煤层气洗井液中加入SDS分散剂可使煤粉更易排出,同时也会对煤岩渗透率产生一定的伤害。因此,在洗井过程中,应保持井底流压稳定,尽量避免分散剂溶液进入近井地带的煤储层中。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特殊煤层条件下,工作面生产能力,开采储量所存在问题的影响,地质状况、设备配套、经济效益因素的对比分析,提出了适合该煤层综采放顶煤的设备配套与开采工艺,以提高矿井煤炭回收率及煤炭产量。  相似文献   

18.
黔西发耳矿区构造演化及煤层变形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明  姜波  林寿发  陈玮胤  张贵山 《煤炭学报》2011,36(10):1668-1673
在野外和井下构造观测,以及煤层的宏观和微观变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探讨了发耳矿区构造演化及其对煤层变形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发耳矿区以“带块相间,菱形组合”的构造格局为主要特征。虽然发耳矿总体构造相对简单,但晚古生代以来的多期构造活动性现象明显。燕山中期强烈的NWW-SEE向构造挤压,造成了大部分区域近NE向的褶皱和逆断层的形成以及边界断裂两侧NW向构造的发育;燕山晚期NNE-SSW向挤压及右旋剪切作用对早期构造有所强化和改造,NW-SE向的伸展作用则造成了NE向正断层的普遍发育。煤层构造变形形成了碎裂煤、碎斑煤和揉皱煤,其变形特征分别表现为多组节理和碎斑结构以及韧性揉皱的发育。早期煤层割理经燕山中期构造改造形成了普遍发育的垂直于层面的节理,燕山晚期顺层滑动节理的发育和对前期构造的差异改造造成了构造煤变形特征的分异。  相似文献   

19.
深埋煤层开采顶板基岩含水层渗流规律及保水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小铭  董书宁 《煤炭学报》2019,44(3):804-811
我国西部黄陇煤田降雨量少、蒸发强烈,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做好煤炭开采过程中对含水层的保护工作极为重要。为研究适用于黄陇煤田深埋煤层开采顶板洛河组砂岩含水层的保水技术,以彬长矿区为研究区,采用砂岩孔隙度测试,结合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洛河组地层不同深度砂岩渗透性变化;开展水化学测试,分析非均质洛河组含水层垂向水化学场特征;结合地面和井下水文地质探查,进一步定量化研究洛河组含水介质的非均质性。在查明洛河组含水地层非均质性的基础上,建立含水层下段受裂隙带波及条件下地下水渗流数值模型,研究基岩含水层局部受裂隙带影响条件下的渗流规律。根据渗流规律研究深埋煤层开采顶板基岩含水层保水开采技术,结合彬长矿区工作面开采实际揭露水位变化情况对其进行验证。研究表明,洛河组含水层渗透性随地层深度的增加而呈负指数降低,随着埋深增大含水层水化学类型由HCO_3-Ca型转化为SO_4-Na型,同时上段的单位涌水量约为下段的7倍,可知洛河组含水层上、下段地下水渗流条件不同,垂向非均质性较强。工作面开采裂隙带仅波及含水层下部时,含水层仅受波及层和相邻层的水位下降明显,上部未受到波及段水位降深有限,整个含水层不会出现水位统一下降的现象,而是呈现出不同层位水位降深差不同的差异性渗流规律。鉴于此,提出利用含水层非均质性特征,以控制含水层上段水位降深为核心,允许导高适当波及含水层下段的"控水开采"技术,有助于缓解深埋煤层采煤与保水的矛盾。通过彬长矿区胡家河煤矿现场应用表明,洛河组含水层实际渗流特征符合本次研究成果,控水开采技术可实现洛河组砂岩含水层保水开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红会一矿坚硬煤层大放高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坚硬致密、节理裂隙不发育、平均厚度16m煤层的赋存特点,通过对顶煤预先综合弱化技术和工作面回采工艺的研究,攻克坚硬煤层大放高综放开采技术难题,实现安全、高效生产,提高了矿井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