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联吡啶铁(Ⅱ)作为电池的活性物质,寻找合适的支持电解质和有机溶剂,并考察液流电池中有机体系的电化学性能。根据电导率和循环伏安数据,以对甲苯磺酸为支持电解质,无水乙醇为溶剂的有机体系,组装静态电池进行充放电。结果表明:液流电池的电化学窗口可达2.3V。且在1mA恒流充电,0.5mA恒流放电的条件下,联吡啶铁的浓度为0.02mol/L,对甲苯磺酸为0.5mol/L时,液流电池的能量效率为33.05%。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三项能源行业标准NB/T 11224—2023《锌镍液流电池电极测试方法》、NB/T 11225—2023《锌镍液流电池电解液测试方法》和NB/T 11226—2023《锌镍液流电池隔膜测试方法》的制定背景、制定过程和主要内容等,为液流电池产业领域的标准应用与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陈晨 《电器工业》2014,(5):63-63
正我国考虑到液流电池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率先在IEC中提出成立液流电池国际标准化新技术机构,并向IEC/TC105(燃料电池技术)提交了第一份液流电池国际标准提案。经协调,决定由IEC/TC21和IEC/TC21(蓄电池和蓄电池组)成立联合工作组开展液流电池国际标准化工作,以满足产业化发展的需求,这也是我国近些年来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成果。2014年4月8~9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液流电池国际标准化联合工作组成立会,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全钒液流电池的工作特性,并依据全钒液流电池和DC/DC双向变换器的电路模型建立数学函数模型,采用充放电的双闭环控制,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了电池充放电的仿真。结果验证了全钒液流电池双闭环充放电控制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全钒液流电池在大型光伏储能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针对其进行充放电控制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在2.0 mol/L HClO_4溶液中通过恒电流阶跃方法制备了电化学改性石墨电极(MGE)。发现其在硫酸溶液中对V(Ⅳ)/V(Ⅴ)和Ti(Ⅲ)/Ti(Ⅳ)氧化还原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可逆性,并提出了受电位影响的电极表面含氧官能团电对与金属离子电对间的氧化还原协同作用机理。将V(Ⅳ)/V(Ⅴ)和Ti(Ⅲ)/Ti(Ⅳ)分别作为正、负极活性物质构建成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并评价其充放电性能。在10 mA/cm~2下恒流充放电,相应的电压效率为94.2%,能量效率达到91%,展示了基于MGE构建的钒/钛液流电池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陈茂斌  李晓兵  张胜涛  刘联 《电池》2008,38(1):37-39
采用恒流限压充放电法,研究了充放电电流密度对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容量、库仑效率和能量效率的影响,同时研究了过充条件下的集流体腐蚀情况,初步建立了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稳定有效的充放电模式.理想的充放电电流密度为63.8 mA/cm2,对应的库仑效率是95.09%,能量效率是70.79%.充电电压上限不能超过1.75 V.  相似文献   

7.
多硫化钠/溴与全钒液流电池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远明  李伟善 《电池工业》2006,11(6):414-416
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在液流电池体系中,多硫化钠溴液流电池与全钒液流电池处于主导地位。介绍了多硫化钠溴液流电池与全钒液流电池的发展、组成、性能及其应用,并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及其应用范围。另外,对多硫化钠溴液流电池和全钒液流电池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V3+/V4+电解液的制备及溶解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V2O3和H2SO4为原料,通过煅烧-溶解的方法得到了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电解液.电位滴定测试表明该方法可以得到V3 和V4 离子浓度之比正好为1的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电解液.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在煅烧物料中加入适量的Na2SO4可以提高电解液中V3 和总钒离子浓度;在电解液中加入硝酸钠可以提高电解液中钒离子的浓度,但它使V3 离子不稳定,而变为V4 离子.  相似文献   

9.
锌镍一次电池的研制与实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Zn作负极,自制NiOOH作正极活性物质,制作成圆柱形AA型Zn/Ni一次电池。500mA恒电流放电至1 10V约2h,为碱性Zn/MnO2电池的2倍。用于遥控玩具汽车中,当电流I≥450mA,锌镍电池的放电性能为碱锰电池的2 5~3 5倍;在电流I≥500mA情况下运转为碱锰电池的6倍。在数码相机中使用,锌镍电池拍摄次数为碱锰电池的4~5倍。  相似文献   

10.
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以其众多的优点日渐成为研究热点。应用自制膜,自主组装了10电池电堆进行测试,测试过程中单电池电压不高于1.7 V,采用恒流模式研究了不同电流密度对电堆充放电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原因分析。在最佳电流密度57.9 m A/cm2条件下,研究了电池运行温度对电解液利用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规模储能的巨大需求使液流电池拥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也催生了单液液流电池。本文简述了单液液流电池和液流电池的传承关系,及单液液流电池产生的意义;分别介绍了当前5种单液液流电池的产生历程、工作原理等基本概况,并对单液液流电池的性能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最后展望了单液液流电池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周震涛  廖宗友 《电池》2004,34(1):19-21
高产率制备K2FeO4以及考察用其制作碱性Zn/K2FeO4模拟电池的电性能.以KClO、Fe(NO3)3为原料,用氧化法制备K2FeO4,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KClO与Fe(NO3)3物质的量比等因素对K2FeO4产率的影响;用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了分析表征;还测试了碱性Zn/K2FeO4模拟电池的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饱和的KOH体系下控制反应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90 min,KClO与Fe(NO3)3的物质的量比为1.5:1.0时制备K2FeO4可得到最佳产率;红外光谱的分析证实,所得产物的主要成分是K2FeO4;碱性Zn/K2FeO4模拟电池的电性能与碱性Zn/MnO2模拟电池的相比,开路电压达1.72 V(后者为1.5 V),平均工作电压1.42 V(后者为1.2 V);放电曲线更平稳,K2FeO4的放电比容量比MnO2的高48.7%.  相似文献   

13.
钒电池电解液的电位滴定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田波  严川伟  屈庆  李华  王福会 《电池》2003,33(4):261-263
介绍了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以下简称钒电池)电解液中钒价态的电位滴定分析方法。该法适用于钒电池电解液中V(Ⅱ)、V(Ⅲ)、V(Ⅳ)、V(Ⅴ)及总钒的测定。结果表明,所测各价态钒及总钒的相对标准偏差(N=6)均不超过2.09%,可满足钒电池电解液中钒价态的分析需要。  相似文献   

14.
全钒液流电池是一种新型的适用于大规模储能的电池,钒电解液是全钒液流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解液的制备及性能优化是全钒液流电池的一个研究热点。介绍了全钒液流电池电解液的制备和性能优化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全钒液流电池电解液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电池》1999,29(4):154-156
利用伏安法和循环充放电实验研究Zn/V2O5水相二次电池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电池放电时具有两个步骤.在一定的放电深度范围内,电池具有较好的循环充放电可逆性.电池的最大比容量可达110mAh/g.  相似文献   

16.
正液流电池作为大规模储能技术,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并逐渐走向了市场化应用,但目前还没有国际标准出台。2016年2月1~4日,液流电池国际标准化工作组(IEC/TC21/JWG7)在日本东京召开液流电池国际标准讨论会。来自中国、日本、英国、德国、奥地利、西班牙、以色列等国家的16名专家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IEC/TC21/JWG7召集人/日本东芝公司经理Dr.Fumio Ueno主持。  相似文献   

17.
对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和锂电池储能系统进行了对比,对液流电池管理系统的要求进行了介绍,进而提出了适用于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电池管理系统.这一电池管理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可以根据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容量进行相应的配置.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液流储能电池电化学体系的分类、特点、要求及发展方向.液流储能电化学体系可分为液相和沉积型.液相体系研究更多,较成功的有多硫化钠/溴和全钒体系,且全钒液流电池已开始商业化示范运行.沉积型体系因单液性、无膜或只需普通隔膜的特点,成为液流储能电池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用Zn作负极活性物质、自制NiOOH作正极活性物质制成的圆柱形环式ZR6型Zn—Ni一次电池的常温和低温放电性能,并与碱性Zn—MnO2电池作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常温(约25℃)500mA恒电流放电至1.10V,Zn—Ni电池容量为碱性Zn—MnO2电池的2倍;-15℃时为碱性Zn—MnO2电池的5倍。  相似文献   

20.
锂离子液流电池是最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化学储能电池技术,它综合了锂离子电池和液流电池的优点,是一种输出功率和储能容量彼此独立、能量密度大、成本较低的新型绿色可充电池.本文介绍了锂离子液流电池技术的研究背景,阐述了锂离子液流电池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并详细综述了锂离子液流电池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指出目前有待突破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