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透明无色哑光清漆对钢铁材料进行涂装防护可以在保留其原貌的基础上提供防腐蚀能力。为此,研究了环氧清漆和氟碳哑光清漆复合涂层在不同周期盐雾加速老化试验下对钢板的物理、化学性能和防护屏蔽性与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复合涂层在3 000 h盐雾试验后底板并未生锈,涂层也未发生开裂、鼓泡和脱落等破坏形式,涂层的等级评定为0级.涂层附着力随盐雾时间的变化符合指数函数模型,在整个盐雾周期内涂层表现的是一个纯电容元件的特征,涂层对腐蚀性介质的阻挡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在离子选择性涂层中离子交换体的不同对金属腐蚀行为的影响,用动电位扫描极化曲线和电化学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A3钢表面涂装含不同离子交换体的阴离子选择性和阳离子选择性有机涂层在3%NaCl溶液中的腐蚀和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同一种涂层中不同离子交换体对碳钢的腐蚀行为有不同影响,可以通过选择具有缓蚀作用的交换离子来改善涂层的防蚀性能。在阴离子选择性涂层中交换离子为MoO4^2-型时对碳钢的防蚀性能比交换离子为SO4^2-型好,在阳离子选择性涂层中则交换离子为Na^ 型时比交换离子为NH4^ 型好。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完好防腐蚀防污涂层体系中铜离子向涂层内部的渗透及其对涂层保护性能的影响报道较少。对在3.5%Na Cl溶液中浸泡近900 d的4种船舶用防腐蚀防污涂层/铝合金试样进行电化学交流阻抗(EIS)测试与分析,4种配套涂层中的防污漆中含有氧化亚铜或硫氰酸亚铜防污剂。对涂层下的铝合金基体表面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和能谱分析,并分析了4种涂层配套中底漆、中间漆和防污面漆各涂层中的铜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当防腐蚀防污涂层体系完好时,配套的中间漆和防腐蚀底漆能够有效阻挡铜离子向基体方向的渗透,铜离子向涂层内部的渗透速率与防污剂类型及涂层种类关系不大,但是在涂层降解过程中,如果涂层孔隙率较大、吸水率较高,铜离子的渗透会加快,从而影响涂层体系对基体的保护性能。  相似文献   

4.
刘伟峰  王亦菲叶飞 《材料导报》2007,21(F05):237-238,255
采用先驱体转化法(PIP)以酚醛和沥青为先驱体在SiC纤维表面涂覆碳层,并制备SiCf/SiC复合材料;优化了两种碳涂层制备工艺;分析了涂层后纤维的表面形貌并测试涂层厚度;研究了两种碳涂层对两种SiC纤维(普通和含铝)及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碳/碳复合材料高温抗氧化涂层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碳/碳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的基本要求和近年来抗氧化涂层的研究进展,讨论了目前抗氧化涂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碳/碳抗氧化涂层的研究方向,也作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纳米碳增强碳/酚醛材料的界面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良全  张炜  卢嘉德 《功能材料》2004,35(Z1):1760-1763
研究了纳米碳粉强化后的碳/酚醛(C/Ph)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分析了纳米碳粉对碳/酚醛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碳粉能有效改善碳化后的碳/酚醛材料的界面结构,界面裂纹宽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7.
借助声电沉积技术,在碳/碳复合材料表面制备了生物活性透钙磷石和羟基磷灰石涂层。采用分析天平称量了不同温度和时间的涂层重量,通过理论分析研究了涂层沉积的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随时间温度增加,涂层的质量增加。透钙磷石和羟基磷灰石沉积都受扩散过程控制,并且得出羟基磷灰石的扩散活化能是7.24Kcal/mol,透钙磷石的扩散活化能很小,在本实验范围内不能求出,但通过比较分析,可知透钙磷石的扩散活化能远小于羟基磷灰石涂层,因此从理论上揭示了声电沉积工艺中,透钙磷石优先羟基磷灰石涂层沉积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8.
新型碳酚醛材料动静态力学性能和本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碳纤维增强酚醛复合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动静态压缩力学性能,碳酚醛材料不但是应变率敏感材料,也是温度相关材料;提出了一个非线性粘弹性本构方程,通过对实验应力-应变曲线的拟合给出了本构方程的材料参数,讨论了温度对本构方程参数的影响;分析了材料力学行为的时温等效性,给出了不同加载条件下的时温等效曲线。  相似文献   

9.
一种碳—碳复合材料长寿命防氧化涂层的失效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液相法联合CVD法和硅化法制备了一种碳-碳复合材料复合梯度涂层,在上基础上对这涂层在氧化过程中的失效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氧化层与液相层界面反应生成的气相产物是涂层失效的根本原因。界面上气泡的不均匀形核。长大和破裂导致涂层表面出现孔洞,孔洞处气泡优先形核,长大和破裂并发展成为缺陷而使涂层失效。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先驱体转化法(PIP)以酚醛和沥青为先驱体在SiC纤维表面涂覆碳层,并制备SiCf/SiC复合材料;优化了两种碳涂层制备工艺;分析了涂层后纤维的表面形貌并测试涂层厚度;研究了两种碳涂层对两种SiC纤维(普通和含铝)及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碳/碳复合材料防护涂层的抗氧化行为研究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碳/碳复合材料MoSi2-SiC 复相陶瓷抗氧化涂层在1650℃以下温度的等温氧化动力学、以及涂层的结构与组成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阐明了涂层的抗氧化过程及机理。通过对涂层的显微形貌、相组成及成分的观察与分析, 进一步提出了合理的涂层结构。结果表明, 碳/碳复合材料MMoSi2-SiC 复相陶瓷涂层的抗氧化性能取决于氧在涂层中的扩散过程。  相似文献   

12.
碳/碳复合材料的氧化与防护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碳/碳复合材料的氧化敏感性限制了它的应用,为满足未来宇航飞行器等对高温结构材料的需要,必须彻底解决碳/碳复合材料的氧化防护问题。本文在认真分析碳/碳复合材料氧化过程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提高碳/碳复合材料的抗氧化途径,其具体方法包括:材料内部结构、纤维、基体的改进和用各种方法在其表面施加保护涂层。同时,进一步发现:一种包括硼酸盐玻璃作内涂层,以SiC、Si_3N_4、SiO_2等作为外涂层的多层涂层系统,能在1700℃以下对碳/碳复合材料提供较好的防护。  相似文献   

13.
C/SiC/Si-Mo-Cr复合涂层碳/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包埋法和涂刷法在碳/碳复合材料表面制备了一种新型的C/SiC/Si-Mo-Cr复合高温抗氧化涂层. 借助XRD和SEM等测试手段对所制备复合涂层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 采用三点弯曲试验研究了涂层处理及热震试验对碳/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 制备的多相涂层结构致密, 涂层后碳/碳复合材料弯曲强度有所增大, 断裂特征由假塑性向脆性转变. 涂层试样经1500℃至室温20次热震后, 涂层试样的弯曲强度降低, 塑性增强.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国内外碳/碳复合材料磷酸盐抗氧化涂层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磷酸盐涂层体系的抗氧化原理、制备方法及研究现状,总结了碳/碳复合材料现有磷酸盐涂层体系的不足之处,展望了磷酸盐涂层发展的前景,指出未来碳/碳复合材料磷酸盐抗氧化涂层工作的重点应该是探索新的低成本工艺技术制备致密、结合力好、能在全温度段保护碳/碳复合材料的磷酸盐涂层体系,并详细研究了该涂层的抗氧化、失效机理.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两步包埋法及料浆涂刷-烧结法在二维碳布叠层碳/碳复合材料表面依次制备了SiC/MoSi2-Si-Cr-B包埋涂层及磷酸盐玻璃外涂层,研究了其在950℃静态空气环境中自由状态的抗热震、防氧化性能及不同弯曲变形状态下的防氧化性能,并借助X射线衍射分析仪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涂层试样的组成成分及微观组织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50℃自由状态下该涂层体系的氧化失重率为负值,抗热震、防氧化效果良好;磷酸盐玻璃层在950℃软化熔融呈粘流态,可填补涂层内的裂纹和孔洞,阻止氧的入侵,有效提高了涂层整体的抗热震及抗氧化性能;但弯曲变形状态下,涂层试样的氧化失重率随形变量的增加而提高,形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碳/碳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的保护效果,加速材料的氧化失效.  相似文献   

16.
碳/碳复合材料抗氧化陶瓷涂层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述了碳/碳复合有效防护涂层的性能要求,总结了近年来抗氧化陶瓷涂层研究的结果。并分析了无贯穿裂纹的抗氧化碳/碳陶瓷涂层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将热塑性酚醛树脂通过熔融纺丝的方法制备了不同纤度的酚醛纤维原丝,并经后固化处理得到了交联的酚醛纤维,考察了酚醛纤维纤度与纤维拉伸强度和溶失率之间的关系,以及预氧化处理对酚醛纤维残碳率和耐热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经同样固化工艺处理的酚醛纤维的拉伸强度随纤度的减小而明显增大,而溶失率随纤度的减小而减小;经过预氧化处理过的酚醛纤维结构上引入更多交联点,当纤维在220℃处理30 min后,其强度和残碳率均达到最大值,并且纤维的耐热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刘锦霞陈淳  孙超明 《功能材料》2007,38(A09):3614-3616
以苯酚、甲醛为原料,草酸为催化剂自制改性酚醛本体;所得酚醛本体与溴化氰,在三乙胺催化下反应得到酚醛型氰酸酯树脂.采用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流变仪等分析了酚醛型氰酸酯树脂的纯度、残碳率及粘度特性。以合成的酚醛型氰酸酯树脂为基体前驱体,采用RTM工艺浸渍增密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坯体,制备出了酚醛型氰酸酯基二维C/C复合材料制品,并对C/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评价.试验结果表明酚醛型氰酸酯树脂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新型C/C复合材料基体前驱体.  相似文献   

19.
为改善酚醛泡沫的耐高温性能,实验将适量的B2O3引入酚醛泡沫,经模压成型、固化后,制备出硼改性酚醛泡沫复合材料;研究了硼改性酚醛泡沫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以及不同的硼含量对酚醛泡沫的压缩性能、耐高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硼改性酚醛泡沫的压缩断裂特征为假塑性断裂模式;引入适量的B2O3,可改善树脂基体相的韧性,提高酚醛泡沫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当B2O3含量为质量分数4%时,酚醛泡沫的压缩强度最大,为10.14 MPa,比纯酚醛泡沫提高了5.18%。硼改性有利于酚醛泡沫的高温稳定性,酚醛泡沫的热分解温度和残碳率均随硼含量的增加而有所提高;当B2O3含量为质量分数7%时,酚醛泡沫的耐高温性能最优,其失重10%时的热分解温度为447℃,比纯酚醛泡沫提高了76.68%;其800℃下的残碳率为66.37%,较纯酚醛泡沫高出16.05%。  相似文献   

20.
一.概述 碳酚醛材料由于具有石墨或碳/碳材料相似的优良耐烧蚀特性以及成本低廉等特点,而且制作工艺和一般增强塑料相近,可沿用模压、层压和缠绕等工艺,因此碳酚醛材料作为功能烧蚀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火箭和导弹的发动机防热部位,如喷管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