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扩建项目是斯蒂文·霍尔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他的建筑现象学的设计思想蕴含其中.他以“都市缝隙”的设计手法处理环境关系,并将“光”作为一种物质材料来表现建筑内在、诗意的品质,强调了对多重感官体验的重视,体现了“本质直观”这一现象学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2.
陆轶辰 《时代建筑》2012,(1):146-153
文章介绍了比亚里茨海洋与冲浪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的初始概念"天之下"与"海之下"。"天之下"指的是比亚里茨海洋与冲浪博物馆的建筑形态所塑造的一个向天空和大海展开的供人群聚集的广场,广场下,凸起的屋顶结构则铸造了"海之下"的形态,由渐变的动态曲面形态构成展览空间的特质。这个概念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形态,并通过对场地的有效利用,形成了与周边环境的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3.
袁烽 《时代建筑》2002,(6):82-85
本文通过对MRY事务所在“明日之城”Bo01中一个项目设计的分析,解读了2001年欧洲住宅博览会对未来都市人群生存模式的多方面探索。  相似文献   

4.
倪剑  李琪 《世界建筑》2023,(8):103-107
平湖博物馆新馆的创作实践,是融于“技与艺”的博物馆学叙事性的外拓,是情境连贯性的空间叙事的探索。设计注重华夏文化“隐性”传统精神在建筑中的转译表达和在空间叙事中恰度地讲好“中国故事”。内外空间的流畅交互、质感细节与场所整体的有机统一、多义的“完成度”是情境连贯性研究的要点。绿色、智慧的当代科技背景服务于博物馆的文化体验与联想。  相似文献   

5.
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的建筑师,他所设计的作品往往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雕塑感较强。但是,它并不存在霍尔先入为主的空间表达,而是在具体的场景下,对当地的物理条件以及人文环境等因素进行考虑而产生的,因此,对于公共性空间以及地域性的场所的塑造是非常注重的。文章通过对霍尔在中国设计的四个建筑作品的解读,总结出他在这些作品中所采用的设计策略,进而探讨霍尔如何通过他独到的建筑设计观念来诠释他心中的"中国制造",从而为现代建筑的地域性设计创作提供新思路的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广西城镇建设》2012,(9):106-109
作品名称:扎耶德国家博物馆设计人:福斯特建筑事务所建造地点:阿布扎比作品类别:公共建筑作品简介福斯特建筑事务所公布了在阿布扎比设计的扎耶德国家博物馆设计方案。这一方案已被起了一个"五片羽毛"的雅号。作为已故的阿布扎比统治者扎耶德的纪念建筑,博物馆将是赛迪亚特岛文化区域的中心,并将展示历史、文化及阿联酋近代社会与经济的巨大变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空间建构和界面构筑双重角度出发,探讨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建筑实体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的内在方法逻辑通过解读弗兰克·L·赖特和隈研吾两位在这一领域取得卓著成绩的建筑师的实践方法,9-2/纳出建筑在空间和界面两个层面与自然成功有机融合的关键点,并总结分析在这些关键节点设计中的实体建构要领,以契合“道法自然”这一设计主旨思想、  相似文献   

8.
从希腊、罗马到20世纪的现代主义,再到如今后现代的不断发展,以西欧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建筑史的大趋势,最终导致了今天的城市问题和环境问题。人们渐渐意识到建筑应该是温柔对待大自然的建筑,是珍视自然的建筑。隈研吾用自己的语言,因地制宜的发展新材料和新技术,不断的探索,用东方人的手法去描绘建筑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张永忠  丁伟 《建筑》2011,(6):57-58
石国富任湖北谷城县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站党支部书记、站长十几年。前不久,他为年轻人让贤,只当了个专职书记。其人稳重如石,所以职工们习惯称他石头。石头所在的质检站主要承担建筑材料及建筑物体的质量检测,从源头防范建筑产品质量问题的职责使其自然成为了城建部门的建筑疾控中心。  相似文献   

10.
斯蒂文·霍尔的“大洋美术馆与住宅”项目位于韩国汉江北部城北洞的高档住宅区,文章为斯蒂文·霍尔建筑师事务所的中国项目负责人陆轶辰与“大洋美术馆与住宅”项目负责人李钟瑞进行的对话,从实际建造的角度分析该项目的情况,以及如何以丰富的细节表达“建筑的音乐性”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1.
张军  孟妍君 《建筑技艺》2013,(4):120-129
以丽江文化论坛和丽江解脱林项目为例,以丽江地区住屋演变的发展背景为切入点,以历史与传统造就的文化积淀与物化表征为原型,将建筑从外部到内部空间的特征把握作为传递场所精神的手段,在关联丽江本地历史、文化特性与人感知的基础上,分析将记忆与体验充分体现在空间要素的设计上的方法,进而分析空间秩序与理性组织如何有效地被感知,试图总结为该地的环境和人建立秩序关联和维系场所与环境内涵的方式,使原创在新的积淀中成为人永久的心理寄托和情感归宿。  相似文献   

12.
常青 《建筑师》2019,(4):19-23
根据2018年教育部对全国专业硕士学位必修课程的设置要求,在被认定的建筑学硕士学位专业必修课中,包含了"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本文从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出发,针对适应建筑学硕士学位培养目标和学生未来主要职业生涯的特点和需求,在以往相类教学课程的基础上,以理论诸范式及其相互关系为主线,提出了"建筑历史与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对讲授内容和方法作了新的系统梳理和概括,列出了部分比较重要的教学参考书目,以为日后课程设置在全国各建筑院校的实施提供前期研究和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房木生 《景观设计》2008,(1):I0040-I0045
该项目的设计源于一种对扩大居住空间的思考,即认为一个社区或者一个城市是“家”的外延。该项目是一个商品居住楼盘的室外景观,设计师认为它更应该是“家”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针对绘画与建筑之间的多重结构性关联,通过梳理18世纪以来绘画与建筑在理论与实践中的互动,在解析经典案例的基础上归纳两类艺术形式的转换方法,提出观念融合、转换设计与图绘再现3种路径。在观念层面,关注绘画对于建筑审美意象与空间观念的影响;在设计层面,解析建筑师如何将绘画转译至形式原则与平面构图;在再现层面,讨论建筑图绘对于绘画要素的拼贴与肌理重构。  相似文献   

15.
王方戟  游航 《室内设计》2016,(2):109-116
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复杂多样,本文 以位于园区中的“环轩”设计为例,探讨了一 种以建筑流线与景观的关系作为主要线索, 串联其他设计问题,并结合江南园林造园意 境,最终在建筑的流线,空间体验,形态等 各个方面呼应设计原初愿景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6.
王玉龙 《福建建筑》2014,(1):53-55,46
在多元化的今天,建筑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化,建筑师们将自己的作品设计的千奇百怪,以至于一座城市之中,猛然间出现了多座奇形怪状的地标建筑。中国的建筑与城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失去了地域特色而变得千篇一律。而象山校区的建成,给我国当前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范例,而其所体现出的消隐思想,对于我国建筑走出当前的混乱,具有极大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17.
王小红 《建筑师》2005,(5):70-76
德国建筑师宾纳菲尔德一生设计建造了30多个小住宅,对于宾纳菲尔德传统建筑的母题元素品质的展现是非常重要如材料、比例及建筑造型和空间,他认为古老与自然中恰恰含有最现代的内涵。他对人类生活的独特理解导致他的建筑作品充满精神上的意义,通过对材料的独特运用和缜密的细部处理,他设计的建筑表现出建筑师以艺术家和手工艺者的身份对待建筑设计,最终目的是为人类提供最和谐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8.
在居住设计中,理性让设计师合理的对项目的各项综合情况做出分析与判断,在遵循了规范的要求下,为人们设计出最为实用、合理的基础生活空间。而非理性,架构于理性之上却高于理性,它为人们呈现的是精神层面的审美情趣和富有质感的生活体验。在这里,将通过对惠州畔山豪园的实例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深层次的剖析一些设计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沈昕  魏春雨 《建筑师》2012,(3):28-34
勒·柯布西耶在20世纪用革命的方式设计建筑,从住宅、博物馆.艺术中心到教堂。他对空间的持续探索改变了建筑的建造方式及人们的生活。他曾称自己的建筑作品为“漫步式建筑”(Promenade Architecture).这一理论影响至今笔者带着“漫步”这个线索审视当代建筑,发现众多优秀建筑作品不同程度的演绎着空间的“漫步性”。本文通过剖析和解读东西方“漫步空间”的设计特征.挖掘其内在结构和差异,为当下及未来的建筑设计提供一些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贺勇  姜云娇 《规划师》2010,26(2):84-89
从解读"糟糕的场地"、"废墟"等角度入手,深入解析了当代景观设计大师P.拉茨教授的工业遗产、工业废墟等景观更新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挖掘了拉茨教授所持有的"景观句法"设计观点,通过理解其设计作品的形成过程,指出其对于当下我国产业转型阶段遗留下来的大量产业类建筑与场地的再生与改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