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亮 《华中建筑》2022,(9):24-27
该文对大学教育建筑遗产的文化独特性进行了介绍。通过梳理相关研究,认为大学教育建筑遗产研究具有从“物质”到“精神”、保护从“点”到“片”、从物理属性到大众的研究趋势。重点剖析了大众与大学教育建筑遗产的关系,基于《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对社会文化价值的修订,提出了大众对遗产的管理和保护具有积极影响,这是解决教育建筑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建筑教育的问题之一是教学成果的趋同,即各个学校的设计教学成果的高度雷同。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样的。本文试图从建筑教育的渊源来讨论这个问题。建筑教育的三个基本模式——美院(即"布杂")、工学院和大学——各自的教育目标不同也必然导致教育的成果各异。而中国建筑教育的特殊历史发展导致全国的建筑教育都深受"布杂"的影响,必然导致教学成果的趋同。作为结论,作者强调在国家的格局上明确区分不同教学模式的重要性,而且在美院、工学院和大学三种模式中,应该以工学院模式为主导,美院和大学模式为补充。  相似文献   

3.
文章研究柏林艺术大学建筑专业开放式教学方法及其对中国建筑教学改革的启示,分析柏林艺术大学建筑教学方法和普通工科大学的不同,从教学组织和教学内容方面介绍了柏林艺术大学建筑教育的特点,对教学过程中要开设的课程和要完成的项目设计作了简要的罗列。  相似文献   

4.
蔡志昶 《新建筑》2010,(5):99-103
西方古典建筑和古典精神是西方"学院派"建筑教育的核心。"学院派"建筑教育传入中国后,中国传统建筑成为其无法回避的主题。探讨了在"学院派"建筑学术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以东南大学(原国立中央大学)早期40年建筑教学为例,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在"学院派"建筑教育中的地位、教学方式、教学成果等。指出,"学院派"建筑学术思想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结合,体现了中国建筑学者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对外来学术加以改造,从而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5.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凝固的乐章。大学是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圣地。大学建筑更应体现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突出教育文化功能,创造优美育人环境。本文探讨了大学建筑文化的内涵和构建大学建筑教育功能的具体方式,以加深对大学建筑文化教育功能的认识,进而从一个侧面反映高等院校的教育目标,实现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钱锋 《时代建筑》2004,(4):20-25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不少建筑师曾在国外建筑院校接受了教育。他们回国后,不仅在国内创建了大学建筑教育,而且在教育体系发展的一系列过程中不断地发挥独特的作用。文章试图通过考察中国建筑教育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分析这些海归建筑师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对建筑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华夏意匠     
本书是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传世佳作,也是一本以现代科技的观点和建筑艺术语言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全面阐述和分析的理论著作。全书重点在总结中国古典建筑的设计原理和法则,并且指出它们和现代建筑之间的关系。本书内容意涵深邃,语言亲切隽永,取材丰富,涉及学术范围广  相似文献   

8.
冯纪忠先生(1915—2009)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也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中国城市规划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创始人,中国现代建筑、城市规划及风景园林的教育的一代宗师。20世纪30—40年代他就读于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接受系统的西方建筑学教育。他回国后在同济大学开始了长达63年的教学生涯,将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中国建筑教育事业,对中国现代建筑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培养了中国现代一大批建筑师,并留下一批重要的建筑作品。作为中国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冯先生为同济大学建筑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各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长沙近代大学建筑的发展过程,并重点分析了由外国建筑师倡导的中国传统形式的雅礼大学近代建筑和湖南大学近代西式风格建筑,并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而获得对长沙近代教育和高校建筑历史进程的全面认识,借以肯定长沙近代建筑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付志勇 《四川建筑》2005,25(4):19-20
通过对山地环境和大学教育建筑的研究,分析总结山地大学教育建筑的空间特征,指出教育建筑空间的功能实用性,场所的本土人文化特征,整体建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大学教育建筑设计的目标。为在山地环境下进行大学教育建筑设计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推进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类大中院校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学校数量、规模及办学条件都今非昔比。作为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学生宿舍是校园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笔者拟从建筑总平面、平面功能、建筑造型、色彩设计及内部空间设计等方面,浅谈在泉州经贸学院宿舍楼设计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2.
内斯比特(KateNesbitt)在她的Theori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An Anthology of Architectural Theory,1965~1995一书中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当代西方建筑理论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及其相关的思考。对于这些问题,国内建筑理论界也有自己的认识。该文通过对两者的比较,试图理清建筑理论的基本意义,那就是提出问题并引起思考。  相似文献   

13.
浅析中国生土建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方  杨青 《山西建筑》2007,33(34):30-31
通过阅读《新乡土建筑》,认识到中国发展生土建筑的必要性,并着重介绍了我国建筑史上一些比较重要的生土建筑形式:窑洞、版筑建筑和土坯建筑,以引起大家对生土建筑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导读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一书,收入了由包括国际著名景观设计教育家佐佐木教授、卡尔·斯坦尼兹教授等在内的论文20多篇,内容涵盖了关于景观、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师的理解,景观设计学科的发展,景观设计学教育,以及中国景观设计专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系统地介绍了国际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景观设计职业和专业教育的发展和体制,目的是希望给发展中的我国景观设计职业与教育体系提供全方位的、系统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In her book Coming to Writing, Hélène Cixous suggests that the woman writer must always struggle to establish her right to write. With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the act of writing is often assumed to be a passive after-effect of the built form and not an active force that might substantially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ss of design and its material outcome in a world. Using Cixous as a guide, I will argue that a creative and critical practice of writing can materially contribute to the thinking and doing of architecture,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the woman architect.  相似文献   

16.
杨宇振 《华中建筑》2006,24(9):14-15
该文对彼得·罗与关晟合著的《承传与交融》一书的组织框架、内容组成、研究方法以及书籍形式等进行详细评析,认为《承传与交融》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建筑的一本有价值的书,但因为缺乏更广空间范围的建筑认识而存在严重缺陷,指出研究中国的城市与建筑问题十分需要宽广的视野看待地域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中国,不能以若干发达城市或地区来代表整体中国的状况。  相似文献   

17.
朱涛 《新建筑》2001,(4):68-73
对王受之所著《世界现代建筑史》一书提出批评,认为该书是“一个学术观念鲜有洞见、资料编排错误百出的粗劣之作”。通过分析,进一步指出,该书的种种缺陷正是当代中国的世界现代建筑史研究领域贫瘠状态的反映,而走出这种贫瘠状态的最根本的一步,在于停止制作这一类低质量的历史著述,尽快展开一项对西方现、当代建筑历史和建筑理论的持续、全面、系统、忠实的译介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真正开展中国的现代建筑史论工作打下最基本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18.
托马斯·斯密特教授总结他在德国和中国多年的成功的建筑设计和教学经验,撰写了《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一书。此书是少有的论述建筑设计逻辑的入门书。围绕书内主要章节,解析了建筑设计逻辑的思想背景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分析国内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由此出发,结合当前建筑行业和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技术发展的新特点,结合我院的教学情况,探讨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措施。  相似文献   

20.
王凯 《时代建筑》2012,(3):114-117
近代以来的中国建筑史可以看作西方(主要是欧美)建筑传入和影响中国的程度逐步加深的过程。而这个源远流长的过程的起点,似乎至今无论在时间还是细节上都还有些模糊不清。文章希望通过对建筑经典文献《建筑十书》明末传人中国的过程、馆藏版本、对当时和后来影响等问题的追踪,为这个问题的讨论增加一点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