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物联网煤矿安全大数据和云交互数据管道建立了兴隆庄煤矿安全态势分析预测预警系统,并投入实践应用.该应用实现了煤矿安全的及时准确预警,预警准确率达到了95%以上,对于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煤矿安全预测预报是搞好安全管理的一种好方法。文章在简要论述开展预测预报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之基础上,对应如何实施煤矿安全预测预报的具体方法及途径做了较详尽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对优化设计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整体方案、硬件配置及软件逻辑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功能描述说明了系统在安全性、信息化和智能化方面的提升,对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在生产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煤矿安全预警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企业预警理论为指导,吸收并采纳了现有煤矿生产作业理论,结合煤矿安全生产的实践与经验,探讨一种具有预警、预控功能的煤矿安全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详细研究态势感知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以满足多源数据的集成、实时监测和复杂态势分析的需求。分析了不同领域中的态势感知需求,并基于需求设计了一个分布式的态势感知平台。该平台采用了大数据技术和分布式计算架构,能够处理大规模数据和实时数据流。该平台能够高效地实现态势感知,并为决策者提供准确、及时的态势信息。平台的可视化展示给决策者提供直观的理解和分析,并利用态势信息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相似文献
6.
在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灰色预测的基础上引入马尔可夫链预测理论,建立了煤矿事故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该模型兼有灰色预测和马尔可夫预测的优点,不仅提高了波动性较大的随机变量的预测精度,同时还拓宽了灰色预测的应用范围。实例证明灰色马尔可夫模型预测精度明显高于灰色GM(1,1)残差修正模型预测精度,从而说明灰色马尔可夫模型预测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的发展规律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针对煤矿安全监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把物联网感知应用到安全监测系统中,在物联网感知层中构建了分布式星状无线传感器网络(DSWSN),深入研究了物联网应用层中感知煤矿安全的数据级融合算法。运用置信距离测度与采集数据的时间戳相结合的动态限幅滤波算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以消除疏失误差,采用最优加权估计算法完成数据级融合,不需要具备传感器测量数据的任何先验知识,依据传感器方差的自相关和互相关估计,就可融合出均方误差最小且满足无偏性的数据融合值。仿真结果表明,本算法具有权值分布合理,绝对误差波动平稳,动态响应特性好,收敛速度快,能有效滤除干扰数据等特征,体现了算法的合理性和较强的鲁棒性,能够满足安全监测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多级联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多级联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论述了多级联网的构成;并以三级联网为例分析了数据流向及异地监管端的四层结构,最后以神华集团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三级联网为例,阐述了三级联网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煤矿安全生产移动综合监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种煤矿安全生产移动检测系统。此系统采用一种开放语言和相关的GIS软件开发技术,对煤矿生产中的一些基本的非安全因素进行监控。文章结合设计过程中的相关事例,介绍了煤矿安全生产的检测系统的装备,提供了煤矿建立安全生产检测监控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13.
从区域系统的角度出发,以安全科学理论为指导,将煤矿安全生产放在区域系统的大环境中进行研究,提出了区域煤矿安全系统的概念,初步构建了区域煤矿安全系统模型,并对其中部分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15.
16.
网络态势感知关注抽象数据与人能够理解的信息之间的转换技术。其中的网络安全评估跟一般的评估不同之处在于要给管理人员直观的显示和定位,需要自动从网络各种信息中学习。该文设计了一个颜色表示,GIS地理定位,以网络流量信息、报警信息为输入,结合神经网络和网络异常检测(蠕虫、网络攻击)算法的可自学习性的网络状态评估算法。其评价结果经过试运行证明有一定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我国煤炭行业生产的安全状况及特点,提出煤矿逐级负责的安全风险管理、分所有制安全风险管理和分类安全风险管理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风险管理的基本模式,即通过风险辨识,确定煤矿可能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价,初步建立了定量描述矿井安全风险程度的风险指数方法,给出宏观计算模型,将风险划分为高风险等级、较高风险等级、中等风险等级、较低风险等级和低风险等级五级;提出"高风险管理状态"和"正常风险管理状态"两种有区别的风险控制方法;指出风险预警及其控制是一个动态过程,高、低风险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高风险状态通过实施有效管理,可降低到低级风险状态,而较低风险等级状态若疏于安全风险管理,则可转化为较高风险等级状态,为实施动态安全风险管理提供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