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极近距离煤层停采线合理位置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陕西澄合矿区百良旭升煤矿4#、5#两层煤层具体条件,通过理论计算研究两极近距离煤层下行开采时工作面前方煤柱塑性区与弹性区的范围,结合矿压观测数据,得到两极近距离煤层最佳的停采线的位置;采用三维离散元分析软件3DEC,对不同位置停采线对采区上山的影响进行了数值计算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随着煤矿开采的推进,不可避免的要面临极近距离煤层的回采,由于层间距过小,无法采用常规的支护手段来维护机道顶板,这就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极大的隐患。通过采用综合安全措施,保证了综采工作面停采期间顶板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3.
《煤炭技术》2019,(11):3-6
充分分析停采线变化前后矿压显现规律,对比研究支护方案,使得停采线前移14 m。研究结果为近距离煤层下回采工作面停采线内错6 m时,采用何种联合支护方式能够有效支护巷道顶板这一生产难题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近距离煤层同采工作面合理错距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山东东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新驿煤矿二采区的具体条件,介绍了近距离煤层同采时上下工作面错距确定的两种方法,根据矿山压力理论分别计算了下工作面位于上工作面后方压力恢复区时工作面的最小错距和面位于减压区时的错距范围,并分析了影响工作面错距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温磊 《现代矿业》2016,(4):15-17,20
近距离煤层同时开采时,下部煤层及围岩多次受到影响,表现出区别于单一煤层开采的特殊矿山压力及显现规律。通过分析2#煤层开采时底板破坏特征,理论计算得出工作面错距为50 m;运用FLAC3D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201与301工作面在7种不同错距下的围岩变形及应力分布情况,验证了理论错距值的合理性;通过相似材料模拟研究,分析了201与301工作面在同时开采时围岩运动规律。现场观测表明,50 m同采错距实施效果良好,满足矿井安全高效的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6.
综采工作面停采线合理位置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FLAC3D对综采工作面超前支撑压力分布规律、煤柱变形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采区采动大巷围岩应力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合理的停采线位置应距离采区大巷76 m。  相似文献   

7.
近距离煤层同采工作面的合理错距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介绍了宜洛煤矿根据工作面实际矿压观察结果 ,结合理论分析确定近距离同采工作面合理错距的方法 ,并在生产实践中进行了验证。其确定方法和结果可供采用近距离同采工作面布置的矿井借鉴。  相似文献   

8.
通过数值模拟对华苑煤业9#、10#近距离煤层上部煤层回采形成的侧向支承应力在底板煤岩层中的传递与分布规律及其对下部煤层应力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下部煤层工作面顺槽为内错布置时,应布置在距上部煤层侧向煤壁水平距离25 m以外;下部煤层工作面顺槽为外错布置时,应布置在距上部煤层侧向煤壁水平距离15 m以外。  相似文献   

9.
《煤》2016,(8):3-5
以华苑煤业近距离9、10号煤同采为背景,根据现场实际条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9、10号煤工作面在不同错距下采场周围应力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分布规律以及顶板移近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两工作面错距大于35 m时,两煤层层间应力不会影响到10号煤层的回采;两煤层同采时,在10号煤层前方出现两个支承应力峰值,两峰值之间的弹性区应力在错距增加到35 m时趋近于原岩应力;当工作面错距增加到35 m时,控顶区内不同高度处的顶板移近量趋于稳定。研究结果对于近距离煤层同采工作面布置具有技术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郭敏 《煤矿安全》2012,43(10):28-30
为确定极近距离煤层群同采工作面的合理错距,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得出两工作面错距在40~45 m时,下位工作面既能避开上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的影响又能有效维护顶板的完整性。并通过对下位煤层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的观测分析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1.
近距离煤层开采过程中,受上区段巷道保护煤柱的影响,下层巷道开采过程中会出现应力集中。通过对新疆某矿下区段煤层进行竖直模拟,通过巷道位移变化,巷道位移变化速率,以及竖直应力、水平应力、最大主应力,得出下层煤层压力显现情况,为巷道支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极近距离下位煤层采准巷道合理位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决极近距离煤层下位煤掘进、回采时巷道变形严重的问题,采用现场调查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总结了巷道失稳的3个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五虎山矿极近距离煤层采用平错式布置较为合理,平错距离20 m左右(距煤柱);根据U形钢力学性能测试结果,经过调质处理过的U形钢,其综合力学性能远远高于普通U形钢。  相似文献   

13.
对于近距离煤层同时开采两层煤,煤柱的设置关系到煤层压力的稳定。某矿由于煤层距离较近(9m),根据之前煤柱宽度及回采宽度的论证,采取采40m留设30m煤柱的方案。文中结合数值模拟,对该方案的开采关键参数进行了校核,使下层煤条带开采时煤柱塑性区宽度、煤柱垂直应力分布、地表变形均在要求的范围内,为其他同类采区开采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针对石泉煤矿30101首采工作面停采线位置的确定,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得出了停采线位置处于周期来压之外时,支架受力较小且均匀,顶板下沉量小,煤壁片帮程度轻;当停采线位置处于(0.4~0.7)周期来压之外的范围时,矿山压力显现特征最不明显。通过工业性试验得出停采线位置处于(0.4~0.7)周期来压之外时能够保证回撤通道的整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结合天悦煤矿4.0 m极近距离煤层赋存特点,通过现场矿压监测得出上下层煤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及围岩破坏特点。并对下层煤提出减压区开采和稳压区开采2种开采方式,最终通过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方法综合对比研究,确定合理错距。  相似文献   

16.
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工作面合理错距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确定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合理错距,以某矿近距离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运用稳压区与减压区理论对联合开采合理错距进行计算,得出合理错距分别为38.9-43.9 m、21.9-33.9 m。采用FLAC3D数值模拟分析了垂直应力及位移演化特征、应力参数变化特征,得出合理错距为40 m,31118工作面超前122210工作面联合开采。  相似文献   

17.
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工作面合理错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开采会破坏围岩,围岩平衡状态被打破,应力重新分布,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时情况更加明显,上、下两煤层回采时相互影响。联合开采时上、下两煤层工作面错距过大,巷道的变形加剧,增加了维护时间和成本,影响生产;工作面错距太小,层间作用力显著增加,不利于围岩的控制。因而能否解决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工作面错距留设问题对未来煤矿开采发展至关重要。采用FLAC~(3D)模拟技术,结合红四井煤矿相关地质资料,对该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近水平、缓倾斜近距离煤层组常采用下行式,对下煤层的巷道维护和回采有利。为保障某矿上下煤层工作面安全协调生产,需确定下层煤工作面回采的滞后距离,通过矿山压力理论分析,结合FLAC3D数值模拟和现场矿压观测确定上下煤层工作面合理错距在32~60 m。按照此错距回采,下层煤工作面在上煤层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的影响范围之外,不仅能够保证下煤层顶板的完整性,上层煤工作面又可以避开下层煤顶板采动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陷落柱对综采工作面围岩稳定性、周期来压步距、矿压显现规律、顶板受力等情况的影响,对工作面停采线位置进行了合理优化设计,使得停采时工作面围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20.
针对济宁二号煤矿113下08工作面、113上02工作面的布置情况,通过对工作面的矿压观测分析,采用FLAC3D软件对113下08工作面和113上02工作面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到工作面顶板水平切面的垂直应力分布,以及两工作面推进方向中部剖面垂直应力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