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化工厂烟气脱硫系统的换热器是化工设备的核心装置,直接关系到化工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和换热效率,针对脱硫系统换热器易腐蚀,影响换热稳定性和设备运行安全性的现状,利用电镜扫描、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方案对换热器的腐蚀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根据表明化工厂烟气脱硫设备换热器腐蚀的主要原因在于脱硫后的烟气内含有约8%~9%的氧气及16~19%的水分,因此导致了换热器的腐蚀,通过采用不锈钢材质管道或者对烟气进行脱水脱氧处理均能提升换热器的抗腐蚀效果。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某铜冶炼公司对阳极炉烟气处理系统的改造和应用情况。通过三次改造,在对阳极炉烟气经降温、除尘、离子液脱硫处理的基础上,增加液碱喷淋系统,增设管路送部分烟气至制酸系统,以及采用离子液脱硫+低温氧化还原脱硝技术对阳极炉烟气进行脱硫脱硝处理,最终实现了烟气的洁净排放和硫资源的回收利用,同时还解决了运行过程中布袋除尘器布袋堵塞、设备腐蚀、阳极炉负压不足等系列问题,改造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移动床活性焦低温干法烟气多污染物脱除技术在钢铁烧结烟气脱硫脱硝工艺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但烟气净化过程中活性焦的损耗成为制约该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以宝钢烧结烟气脱硫脱硝工艺中所产生的废活性焦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其比表面积、孔容结构、灰分中重金属及碱金属含量、表面官能团特征及脱硫脱硝性能,探究烟气净化过程中活性焦组成、结构及表面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新鲜活性焦相比,废活性焦粒度集中分布在0.2?5 mm,其表面的氮、氧、硫元素及过渡金属氧化物含量显著增加,比表面积由191.0 m2/g增加至499.0 m2/g,使废活性焦颗粒在150℃下脱硝率由20%提升到70%,120℃下穿透硫容由0.27 mg SO2/g提升至11.08 mg SO2/g,显示了良好的再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正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低温烟气脱硫脱硝除氨一体化装置,包括引风机、干法脱硫系统、氨制备系统、除氨脱硝设备、颗粒物回收系统及压缩空气系统,所述干法脱硫系统、氨制备系统及除氨脱硝设备按烟气气流方向依次接入烟气主管道,引风机安装在除氨脱硝设备后的烟气主管道上,除氨脱硝设备另外连接颗粒物回收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江苏王子纸业电站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脱硝技改工程情况,本项目是在锅炉引风机出口新建了一套脱硫脱硝装置,外排烟气达到国家重点地区排放标准。本装置无需对含电收尘器在内的锅炉系统做任何修改,主要特点是脱硝系统入口烟气为低温烟气,属于非常规路线的工程改造方法和实践。设计脱硫效率大于或等于97%,脱硝效率大于或等于78%,除尘效率大于或等于40%,脱硝浆液全厂回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催化裂化装置配套增设再生烟气除尘脱硫脱硝装置吸收塔塔壁出现的腐蚀现象,从设计选材及结构形式、材料制造供货质量、现场施工安装、装置操作运行等不同角度,针对催化裂化装置配套再生烟气的特点,分析腐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正确的处置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正确选择脱硫脱硝吸收塔的材料和结构形式、合格的设备材料供货、优良的施工安装质量、规范的装置操作运行对避免脱硫脱硝吸收塔的腐蚀泄漏对装置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催化裂化装置配套增设再生烟气除尘脱硫脱硝设施可以达到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减排责任目标。  相似文献   

7.
刘丹  成毅  胡明月  盛倩云  周昊 《化工学报》2020,71(2):575-583
换热器烟气侧自身结构参数和外界条件是影响换热器换热及阻力特性的主要因素,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方法研究了翅片螺距及烟气含水量对齿形螺旋翅片管束换热及阻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翅片螺距3.63~8.47 mm范围内,烟气侧 Nu随着翅片螺距的增大而增大,在不同入口烟温下,相对于3.63 mm翅片管,5.08 mm和8.47 mm翅片管 Nu分别增大3%~6%和9%~14%, Eu随着翅片螺距的增大而减小,相对于3.63 mm翅片管,5.08 mm和8.47 mm翅片管 Eu分别减小30%和50%左右;烟气含水量的适当增大,有利于提高齿形翅片管束的换热及阻力特性。  相似文献   

8.
以某厂干熄焦高硫烟气治理为例,介绍了2种高硫烟气除尘及脱硫的超低排放环保工艺路线,一种是新建干熄焦高硫烟气处理系统,另一种是利用原焦炉烟气脱硫脱硝系统对高硫烟气处理,同时对这2种工艺进行技术对比和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9.
催化裂化是目前石油冶炼和二次加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生产过程中原油中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等转变为气体、固体颗粒等污染物随催化裂化再生烟气一起排入大气中,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提出一种新的催化裂化烟气脱硫脱硝优化方法,在分析催化裂化再生烟气脱硫脱硝工艺原理和流程基础上,考察了某催化裂化装置和脱硫脱硝装置的实际投入运行状况和烟气净化效果均达到了预期效果,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实现催化裂化烟气脱硫脱硝,选取符合环保要求、价格低廉、脱硫脱硝更彻底的三效助剂作为催化裂化助剂。经工业测试证明,三效助剂在试用标定阶段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7.2%、88%和43.8%,且能够实现烟气脱硫脱硝减排优化。  相似文献   

10.
祝林和  张伟  杨建朝  汪澜 《水泥》2023,(5):29-32
阐述了脱硝工艺设计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详细介绍了中低温SCR脱硝系统的配置及选型,通过SCR系统投运前后的烟气排放指标对比分析,总结了中低温SCR系统的实际使用效果及优点,同时也为高硫烟气脱硝提供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传统蒸汽蒸氨技术的不足,介绍了近年来导热油蒸氨、管式炉蒸氨、负压蒸氨技术的进展情况,研究开发了焦炉烟道气余热负压蒸氨成套装置技术,将热管技术、焦炉烟气-剩余氨水换热器技术成功应用于80万t/a焦炭生产系统,焦化废水处理成本降低40%,蒸氨废水量减少25%,提高了处理水水质,为焦化废水实现资源化利用和零排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高炉煤气低温燃烧和管式炉节能减排技术进行了研究.设计了热管换热器回收管式炉烟气余热,对高炉煤气和助燃空气进行预热,采用同轴交叉旋转射流模式燃烧,实现了低热值高炉煤气在低温管式炉的稳定燃烧,开发了焦化管式炉节能减排新技术.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攀钢焦化厂甲基萘管式炉的节能技改,运行结果显示了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13.
黄岭 《山西化工》2013,33(2):50-52
指出了目前(CFB-FGD)清洁型热回收焦炉烟气脱硫所采用的技术及其存在的缺点,介绍了循环流化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的工艺原理、工艺流程和技术特点,描述了其在清洁型热回收焦炉上的应用及主要系统组成。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焦炉煤气代替氮气作为循环换热介质的干熄焦工艺,该工艺在冷却焦炭的同时实现了焦炭脱硫. 通过物料和热量平衡计算表明,干熄焦过程循环焦炉煤气比循环氮气气料比显著降低;焦炉煤气在熄焦炉入口补充气体的比例越高,循环气量越小,干熄焦系统的动力消耗越小. 焦炭加氢脱硫实验结果表明,干熄焦过程循环焦炉煤气能显著降低焦炭中的硫含量.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分析了钢铁企业焦化和烧结两个重点工序中烟气污染物排放现状和钢铁行业当前的环保政策。对焦化及烧结烟气污染物的排放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比燃煤电厂烟气特点,提出可以综合电厂烟气治理模式和自身特点改进的技术路线。结合某大型国有钢铁企业的脱硫脱硝装备对其环保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焦化和烧结工序的典型污染物硫、硝、尘现有的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及末端处理技术,分析其优缺点。进而提出了3条可实现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的技术路线,即半干法脱硫耦合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半干法/湿法耦合臭氧氧化脱硝、活性焦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重点介绍了这些技术在某大型钢铁企业的应用实践及应用效果。并基于全过程耦合技术,分别在焦化和烧结工序中提出了多污染物协同去除技术及应用,即焦炉低氮燃烧技术耦合末端活性焦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烧结烟气循环技术耦合末端活性焦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最后结合几种技术路线的应用实践,对未来钢铁产业的烧结及焦化工序超低排放技术的选择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柯国良 《广州化工》2010,38(11):107-108,113
就淮北临涣20万吨/年焦炉气制甲醇项目EPC装置的湿法脱硫工段的原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通过脱硫装置开车和运行的情况对焦炉气脱硫的工艺参数的优化进行指导,提高硫化氢在PDS+NaCO3湿法脱硫工序中的脱除效果达到最佳,并为以后的设计工作提供有利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利用焦炉煤气发电的方法及燃气轮机发电的原理和机组结构,简述了焦炉煤气的前置处理系统和烟气脱硝系统。利用燃气轮机发电可综合利用焦炉煤气,是比较合适的发电方式。  相似文献   

18.
邱淑华  王贵祥 《玻璃》2012,39(9):12-15
通过对目前已成功用于我国玻璃熔窑的天然气、重油、煤焦油、焦炉煤气、发生炉煤气、石油焦粉6种燃料的物化性质、燃烧状态、燃烧产物及对玻璃熔化质量的影响、对熔窑耐火材料的烧蚀、烟气含硫量粉尘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了应重视的问题,以便于玻璃企业对燃料品种作出判断和选择。  相似文献   

19.
崔腾飞  肖章平  曹马林  张琳  蒋枫 《化工进展》2014,33(11):2868-2872
复合中空热管能够有效解决普通重力热管换热设备的酸露点腐蚀问题,在回收低温烟气(<200℃)余热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建立了复合中空热管传热实验平台,对复合中空热管冷凝侧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所用热管管长1080mm,不锈钢材质,工作介质为甲醇;热管蒸发侧和冷凝侧分别采用电加热和水冷却方式,K型热电偶被用于测量管壁温度和冷却水进出口温度,真空压力传感器测量管内蒸气饱和压力;研究了充液率(15%≤V+≤40%)和蒸发侧热流密度(9.48kW/m2≤q≤37.91kW/m2)对冷凝侧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充液率为20%时,复合中空热管冷凝侧均温性能最好,冷凝侧换热系数最大,传热性能最佳;随着蒸发侧热流密度的增大,复合中空热管有效冷凝长度增大,冷凝侧换热系数增大。实验研究为工业应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焦炉加热自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姚昭章 《燃料与化工》1997,28(4):191-196
介绍了世界各国焦炉加热自动控制系统中所采用的目标火道温度、结焦终点判定、焦炉供热量、烟道吸力等数学模型。给出了焦炉传热模型获得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