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Muglad盆地是中非裂谷系在前寒武系结晶基底上发育的大型裂谷盆地,经历了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和古近纪3期裂谷发育阶段。通过选取盆地北部不同构造位置3口探井不同层位的岩屑样品,开展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测试,进行构造-热演化历史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存在两期冷却事件,但不同构造单元的演化史有较大的差异。第1期冷却事件发生在晚白垩世早期,对应区域上的"圣通期挤压事件",主要在Tomat隆起表现明显;第2裂谷期末期是盆地区域冷却事件(古新世末期—始新世),造成Nugara坳陷中央凸起形成和Tomat隆起进一步发育,也控制了盆地内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盆地第1裂谷期和第2裂谷期的古地温梯度只有2.00~2.40℃/hm,第3裂谷期盆地深部地幔隆起发育、岩浆活动增强、地温梯度升高,指示了盆地由白垩纪期间的"被动裂谷"演变为古近纪的"主动裂谷"。第3裂谷期末期的剥蚀作用不明显,对油气的生成和聚集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 大陆拉伸和岩石圈变薄造成软流圈物质的上涌,当软流圈物质上升时能经历减压熔融作用,这种观点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因此,大陆裂谷区通常伴有广泛的岩浆活动。岩浆作用的量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拉伸区的运动学条件、软流圈的初始温度、岩石圈的流变特征和引张应变率。因此断裂大陆边缘的岩浆史能够取得包括与大陆拉伸相关的物理过程的有价值见解。  相似文献   

3.
<正> 地质格局 1、背景伊尔河浅海盆地从门多西诺角(40°30′N) 附近向北到俄勒冈州的塞巴斯蒂安角(40°20′N),延展达200公里。从岸线向海至上部陆坡,平均距离约70公里。本次研究的地区包括浅海盆地和从门多西诺角以北到加里福尼亚—俄勒冈边界(40°00′N)一带邻接陆区,以及  相似文献   

4.
自板块构造说问世以来,凡论及喜马拉雅山的构造或构造演化、印度洋及印度板块大陆的岩石古地磁资料,或论述全球构造的文章,几乎都或隐或显地提到喜马拉雅区的俯冲作用。但近来还有人想把俯冲带北移至新疆境内的昆仑山脉,有人甚至设想喜马拉雅西北段有岛弧发育和弧后扩张作用。  相似文献   

5.
6.
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研究,分析了动力学机制控制下的盆地南部构造演化特征,提出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四个控制作用:(1)构造运动控制了盆地演化阶段与凹陷结构;(2)构造运动控制了盆地沉降中心迁移与地层分布;(3)构造运动决定了油气成藏关键时期和油气分带的差异性;(4)构造运动控制了油气聚集与分布.构造运动是盆...  相似文献   

7.
Taranaki盆地包含新西兰唯一确认的商业性碳氢化合物储量。油气主要来自于晚白垩巷和古新世-始新世煤层中,平均温度梯度为20℃/km,构成盆地大部分区域的特征,但是地貌上梯度范围22℃~33℃km。对盆地不同区域所选择的井进行了热和碳氢化合物生成历史的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沉积前和沉积同期中生代地壳增厚作用、剥蚀作用和裂谷作用导致深沉作用早期的较高热流形成。较早期的高热流仅影响了最深部的生油岩,特别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沉积环境、沉积体系和成煤环境分析,发现成煤模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存在多样性特点,其中浅水三角洲成煤模式是区内主要成煤模式.煤相组成以干燥森林沼泽相和潮湿森林沼泽相为主,其次是较深覆水森林沼泽相、较浅覆水森林沼泽相和低位沼泽(芦苇)相.认为沉积环境决定煤岩微相,控制了煤岩的生气能力.解决了困扰沁水盆地多年的3#煤层下部“软煤”成因问题,认为其主要是低位(芦苇)沼泽相演化形成.同时,尽管煤层气的富集、成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对该区煤层气井生产状况分析表明:在沁水盆地南部,煤层上覆有效地层厚度是煤层气富集高产的最主要控制因素。图9表1参9  相似文献   

9.
盆地岩浆侵入的热演化及其对生油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虑岩浆侵入体的基本物理特征以及冷却过程中结晶潜能释放的条件下,建立了温度场的函数表达式,实现了对岩浆侵入热活动的数值模拟,阐述了岩浆在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分布和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并利用时间-温度指数分析岩浆侵入对生油窗的影响。分析认为,岩浆侵入体热演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侵入体较快速冷却,同时围岩温度缓慢上升,随后侵入体温度缓慢下降与围岩温度相近;岩浆的侵入加快有机质的成熟并使生油窗的深度变浅。  相似文献   

10.
多期伸展构造作用控制了纽芬兰大浅滩,爱尔兰陆架和北海中央中生代断陷盆地的形成。Jeanne d‘Arc盆地,Porcupine盆地和Moray湾盆地构造和地层的一系列响应证明了构造幕之一的晚Cimmerian期同生构造对沉积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莺-琼盆地高温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剖析影响莺-琼盆地10口高温高压井的实测镜质体反射率数据的因素,结合热模拟实验结果,探讨高温、超压对第三系腐植型有机质热演化与生烃的影响。认为:高地热场为腐植型有机质向天然气转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带存在短暂的深源热流体上侵,可能使浅层沉积中的有机质转化成低成熟原油;超高压对有机质热演化的抑制作用是次要的,即便有少许抑制作用,也往往被高温效应掩盖。图4表1参17  相似文献   

12.
渐新世构造抬升和新近纪地温梯度减小使得盐城组的沉积未对苏北盆地烃源岩起到增温、增熟作用。始新世、古新世地层厚度决定了阜宁组烃源岩的成熟度,戴南组的沉积厚度或残余厚度是影响区内烃源岩成熟度的关键因素;而烃源岩的成熟度控制了凹陷的资源潜力,这是苏北盆地各凹陷油气分布贫富悬殊的主要原因。南黄海南部盆地与苏北盆地属同一构造域,二者在沉积、埋藏、后期改造、成藏期及成藏要素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上述认识对该盆地油气勘探具有借鉴意义,南五凹、南四凹是资源潜力相对较好的凹陷。  相似文献   

13.
三塘湖盆地二叠系火成岩分布及其对烃源岩热演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三塘湖盆地二叠系火成岩与烃源岩热演化关系的研究,分析了火成岩对烃源岩热演化的影响。三塘湖盆地二叠系主要发育的火成岩有玄武岩、安山岩、辉绿岩和凝灰岩等,作为喷出岩的玄武岩、安山岩、凝灰岩,对岩石有机质的热演化基本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只有侵入的辉绿岩可以较长时间在地层中保持一定温度,影响其周围有机质的成熟演化程度。辉绿岩厚度越大,分布范围越广,对烃源岩的影响越大,估算的垂向影响范围应小于200 m。搞清辉绿岩的分布,有助于了解一定范围内烃源岩的热演化特征和生油气能力。  相似文献   

14.
1 引言活动大陆边缘内边缘盆地的起因自Karig(1971),Pacham等(1971),和Sleep等(1971)第一次提出弧后盆地概念以来已有研究和讨论。然而关于形成盆地的起因,长期以来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Taylor等,1983),而从板块构造理论问世以后的一个很短的时期内却已出色地回答了许多地质与地球物理问题。如图1所示,西太平洋的大陆边缘集中了全世界75%多的边缘盆地。目前的西太平洋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俯冲带,可毫无困难地称为西太平洋超级俯冲带。这条俯冲带从北太平洋的阿留申海沟到南太平洋新西兰  相似文献   

15.
盆地形成演化对粘土矿物组成和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物源、古气候、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是控制含油气盆地内泥岩粘土矿物分布特征的4个主要因素,这4个因素均与盆地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和构造发育史密切相关,我国东、西部含油气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形成机制和构造发育史明显不同,文中研究了这些因素对泥岩粘土矿物分布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裂变径迹年代法的原理,以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研究实例讨论了它在盆地地热史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康铁笙等人的裂变径迹资料进行了重新解释。对其裂变资料的重新解释表明,1600-2550m为未退火带,径迹年龄均大于地层的沉积年代,说明磷灰石颗粒的母岩主要是晚白垩纪和第三纪火山岩;2550-3600m为部分退火带;3600-4100m为冷却带,推测最迟大约在晚第三纪末(2.2百万年前)出现了一期冷却事件,温度下降了13℃或更多。这个结论与古地温研究结果吻合。部分退火带与冷却带位于渤海湾盆地的主要生油带内,表明可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法研究含油气盆地的地热史。  相似文献   

17.
PRO(影像的参数展开)技术抛开共中心点叠加的思想,它建立在对地震记录信号进行椭圆展开的基础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地震处理技术遇到的困难。通过PRO双参速度分析方法,利用能量剖面、速度剖面和叠加剖面的动态结合,提高速度分析的精度,有利于研究人员直观分析能量、速度和岩性的变化规律。该处理技术在新疆焉耆盆地南部的应用,明显改善了其地震资料成像精度,新处理的剖面信噪比显著提高,断点清楚,断面波特征清晰。  相似文献   

18.
<正> 西班牙东南部(图1略)的索尔瓦斯盆地自上新世以来一直在进行反转,由河流沉积物提供了极好的窗口,这些沉积物组成了末期盆地充填物,是作为盆地的反转后切割结果表现出来的,水系演化可从一开始的晚梅辛期追踪至现代水系。本文给出了在索尔瓦斯盆地上新世至第四纪河流沉积内所选区域的详细研究,它示出了源处和沉积岩系结构的明显变化。这些变化按河网适应的隆起、他生旋回和自旋回因素作了解释。证据取自古代和现代河网。  相似文献   

19.
盆地形成演化对粘土矿物组成和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源、古气候、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是控制含油气盆地内泥岩粘土矿物分布特征的4个主要因素,这4个因素均与盆地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和构造发育史密切相关.我国东、西部含油气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形成机制和构造发育史明显不同,文中研究了这些因素对泥岩粘土矿物分布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简述了裂变径迹年代法的原理,以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研究实例讨论了它在盆地地热史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康铁笙等人的裂变径迹资料进行了重新解释。对其裂变资料的重新解释表明,1600-2550m为未退火带,径迹年龄均大于地层的沉积年代,说明磷灰石颗粒的母岩主要是晚白垩纪和第三纪火山岩;2550-3600m为部分退火带;3600-4100m为冷却带,推测最迟大约在晚第三纪末(2.2百万年前)出现了一期冷却事件,温度下降了13℃或更多。这个结论与古地温研究结果吻合。部分退火带与冷却带位于渤海湾盆地的主要生油带内,表明可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法研究含油气盆地的地热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