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超稠油高温降粘降阻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超稠油井筒电加热举升工艺能耗大、吨油耗电成本高的现象,研制和开发了超稠油高温降粘降阻剂和井下掺药工具,并在现场进行了试验,得出了掺液量、掺液温度、掺液浓度与抽油机负荷的关系,实现了无需电加热的超稠油井筒举升。  相似文献   

2.
古城油田BQ10区块超稠油降粘集输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古城BQ10区块超稠油掺稀油降粘集输、掺热水降粘集输现场试验分析,提出并实施了污水回掺降粘集输工艺。由区块单元进行污水回掺,联合站进行集中处理说明,污水回参工艺优于掺稀油,更优于单纯掺热水降粘集输工艺;污回掺可有效利用热能进行二次做功,降低井口或干线回压,改善油井的出油状况,提高油井泵效,增加单井产油量;掺污管线并不会生堵管事故,使于生产管理。  相似文献   

3.
深层稠油掺稀油举升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深层稠油在油藏条件下具有一定的流动能力,但在井筒中的流动阻力却很大,造成生产上的困难。该文针对深层稠油油藏的特点,在对稠油粘温关系和深井举升工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掺稀油降粘效果研究结果,对空心杆泵上和泵下掺稀油举升工艺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设计结果及现场生产分析结果表是,空心杆掺稀油是一种适合于深层稠油冷采的举升方式。  相似文献   

4.
深层稠油在油藏条件下具有一定的流动能力 ,但在井筒中的流动阻力却很大 ,造成生产上的困难。该文针对深层稠油油藏的特点 ,在对稠油粘温关系和深井举升工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实验室掺稀油降粘效果研究结果 ,对空心杆泵上和泵下掺稀油举升工艺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设计结果及现场生产分析结果表明 ,空心杆掺稀油是一种适合于深层稠油冷采的举升方式。  相似文献   

5.
稠油空心杆掺水降粘技术试验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在稠油、超稠油开发中普遍采用掺水降粘和掺稀油降粘两项技术。针对这两种技术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油田实际情况,运用空心杆和井下掺水单向控制系统相配合,通过油管内泵上掺水,达到降粘的目的。在杜212断块现场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满足了生产降粘工艺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河南油田古城BQ10区块超稠油掺稀油降粘集输、掺热水降粘集输等室内和现场试验分析,提出和实施了BQ10区块污水回掺低耗节能降粘集输工艺,并阐述分析了污水回掺降粘机理,经过3年的生产试验表明,古城BQ10区块单元内部污水回掺降粘集输工艺,既满足了超稠油的生产需要,又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轮古稠油降粘方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各种常规井筒降粘技术,如电加热降粘、掺稀油降粘、乳化降粘及降凝降粘剂降粘法,对轮古稠油井区稠油在中高含水期的降粘效果和适用性。结果表明,电加热降粘法不适宜于轮古稠油,乳化降粘法和降凝降粘剂降粘法对轮古稠油的适用性也不理想,掺稀油降粘法是一种适合于轮古中高含水期稠油降粘的技术。  相似文献   

8.
塔河油田超深井井筒掺稀降粘技术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基于热量传递原理和两相流动理论,建立了井筒掺稀油降粘工艺中产液沿井筒流动与传热的热力学模型。计算了产液沿井筒的温度分布和压力分布,同时进行了不同掺稀条件下降粘的室内实验。运用该模型结合实验结果对塔河油田稠油井掺稀降粘效果进行了计算,分析了不同工艺参数对掺稀降粘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井筒掺稀油降粘工艺适合于含水率低于20%的油井,开式掺稀油反循环比开式掺稀油正循环生产更有利于提高降粘效果,塔河油田井筒掺稀降粘合理的掺稀比率为1:2至1:1。  相似文献   

9.
塔河油田超稠油掺轻油降粘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立新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0,24(1):107-109,112
塔河油田超稠油的开采与集输主要采用掺稀油工艺,由于超稠油产量逐渐增加,稀油资源量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而化学降粘等工艺因不能解决后续脱水和外输问题而不能大规模采用。因此,研究了采用本油田轻烃回收装置生产的轻油作为稀释剂进行超稠油降粘的可行性,并对经济实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轻油可以代替掺稀油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0.
高粘稠原油掺活性水降粘输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的稠油集输大部分采用掺稀油(稀原油和轻油)降粘工艺,但这种工艺的应用受到稀油来源和价格的限制,因此需要对其他的稠油集输工艺继续进行试验研究.多年来,胜利、南阳、辽河、大港等油田相继开展了稠油掺活性剂水溶液降粘输送的研究,并在实际应用中摸索出许多经验.从已报道的文献来看,稠油掺活性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解决橡胶填充油生产原料单一的问题。 方法采用加氢处理催化剂A和B、异构脱蜡催化剂C、补充精制催化剂D对中间基和环烷基的混合油进行全氢法加氢试验。 结果在温度为382 ℃、315 ℃、240 ℃、空速为0.4 h-1、1.0 h-1、0.6 h-1、 氢油比为1 000∶1、800∶1、800∶1的条件下,经过加氢处理-异构脱蜡-补充精制-实沸点蒸馏过程后,380~400 ℃馏分段100 ℃黏度为6.208 mm2/s ,CA值为0,CN值为56.1%,满足HG/T 5085-2016《橡胶增塑剂 环烷基矿物油》中橡胶油N4006的标准;400~440 ℃馏分段100 ℃黏度为9.565 mm2/s,CA值为0,CN值54.7%,满足HG/T 5085-2016中橡胶油N4010的标准;>440 ℃馏分段100 ℃黏度为15.94 mm2/s ,CA值为0,CN值51.5%,满足HG/T 5085-2016中橡胶油N4016的标准。 结论验证了中间基油掺炼环烷基油生产橡胶填充油的可行性。   相似文献   

12.
我厂 1 50× 1 0 4 t/ a常压和 80× 1 0 4 t/ a催化联合装置中共有 2 0台热油泵 ,在常压和催化装置分别设有 1套独立的封油系统 ,每套封油系统由 2台型号 MC4 0 - 7的油泵和体积 1 3.2 m3的封油罐组成 ,介质为 4 0℃的柴油。柴油馏分较轻 ,当泵的压力不稳定时 ,遇热容易汽化产生蒸汽 ,造成泵抽空。另外用柴油作封油后 ,因油浆外甩造成的柴油损失达1 0 0 0 t/ a。所以 ,必须对其进行技术改造。1 问题探讨封油分为自封油和外部封油 2种。自封油是以被密封介质作为冲冼液 ,由泵的出口引入输送介质 ,直接冲冼密封端面 ,使密封腔内的液体不断…  相似文献   

13.
有关稠油油藏驱油效率的讨论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利用油藏工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对稠油油藏水驱和蒸汽驱的两组驱油效率室内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第一组实验结果违背了油藏工程基本事实;第二组实验结果符合油藏工程基本事实。  相似文献   

14.
陆梁油田油藏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包裹体中油气组分是目前研究油气藏成藏时间和油气源的重要内容。根据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油气包裹体和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综合分析。确定了陆梁油田原油的油源、成藏时间、油气注入及运移方向。  相似文献   

15.
16.
17.
Technologies and principles of operation of plants for recovery of light hydrocarbon fractions (LHF) by direct liquefaction of LHF in low-temperature Stirling machines and use of an intermediate loop containing liquid nitroge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小层剩余油定量化分析方法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针对一些油田小层地质储量不清,小层累计采油量不清,因而小层剩余潜力不清、盲目性挖潜,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稳产难度更大的实际情况,为了经济有效开发油田,开展小层剩余油定量化分析方法研究。通过动静态结合系列技术处理,把全区原始地质储量合理地匹配到每口新老油井的小层上,又客观地预测单井小层累计采油量等等,获得目前单井小层剩余地质储量、剩余可动油量、采出程度等开发指标,确定小层可挖潜的空间,同时对“非储量层”采出量进行预测,了解油层的真正采出程度。经过以往压裂效果分析,该方法可信度达73.5%。  相似文献   

19.
20.
丁铃 《石油仪器》2003,17(6):50-51
三次采油后期,油田含水逐年升高,新开发的油田多数为低渗透或特低渗透油田,储层物性差,储量丰度低,为了提高新开发油田的油井产油效果,采用成本投入少的低频脉冲采油技术进行增油,该方法采用不同频率的低频声波(20Hz~60Hz)处理油层,引起油层及其中所含饱和流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从而改善油层内流体的渗流状况,达到增加油井产油量、提高油层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