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技术教育》2005,(3):14-15
段青(海南省信息技术教研员):信息技术教研员的作用,一是要研究、管理、指导并服务于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贯彻国家信息技术课程理念,结合地区实际,研究课程在学校实践中的特殊性,与教师共同探讨和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二是要为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献计献策,从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的构思、城域网及局域网的建设、与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相关的网站建设、数据库资源建设,  相似文献   

2.
我国教育信息化主要目标和任务十分明确、那就是“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环顾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实,应该说近几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已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硬件建设的到位,而是要立足于基础教育的发展实际,尤其是资源、人才以及应用水平的提高。因此,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机构都在全力呼唤和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学校发展整合的实践。突出表现为各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摩课评比活动搞得如火如荼。  相似文献   

3.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您能谈谈这些年来,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吗? 彭文柱:多年来,在上级教育行政和电教部门的关怀支持下,学校信息化工作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以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资源建设为核心,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化应用示范学校"的作用,整体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以教育信息化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校长作为学校的"一把手",在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制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规划,切实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信息化领导力是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道德领导力、课程领导力、教学领导力和文化领导力等相互融合并相互支撑。信息化领导力要求校长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发展的新背景下,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合理评价教师、学生和学校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应用绩效,引领和示范如何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如何合理决策、如何公平地分配与学校信息化相关的人、财、物等资源。淄博市教育局在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倡导信息化领导力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教育信息化之路。为此,《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报道组一行四人来到淄博,深入学校,被其农村信息化发展状况所震撼。我们发现淄博农村学校信息化超常发展源于"产、学、研"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突破口"的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幼儿个性发展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园在加强信息化校园建设的同时,努力构建集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为-体的全方位信息化育人环境,从完善信息化装备、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技术培训、学科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和课题研究等方面人手,找准优化发展的"着落点",让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能动性作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自教育部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来,信息技术学科在中小学得到了广泛的开设.随着教学工作的深入进行,如何评价一所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成了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本期,我们特别邀请了几位教研员和教师-起探讨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8.
《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十五”期间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全面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教师教育中的普及和应用,显著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新热点,作为学校应如何抓好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呢?一、基础条件1.学校要有一位好校长校长是学校设计的“总工程师”,是抓好各项工作的“总司令”。因此,校长最好是一位信息技术方面的行家里手,是一位既有较高信息素养又熟悉信息技术应用且热衷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的校长。退一…  相似文献   

9.
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信息技术充分、广泛、有效地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以下简称"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主要方面.因此,"整合"在教育信息化中具有重大意义,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与当前的课程改革密切相关.近几年来全国各级学校都致力于"整合"并取得了不小进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人类步入信息社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校园的信息化已成为学校发展的潮流,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更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焦点.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等带来的巨大冲击,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积极地思考和探索如何利用数字化校园为学校管理、教学研究、师资培训乃至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服务.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应该超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 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之初,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曾经振奋了我们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信心,也推进着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入发展.然而今天,我们又面临着超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使命与挑战.  相似文献   

12.
自教育部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来,信息技术学科在中小学得到了广泛的开设。随着教学工作的深入进行,如何评价一所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成了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本期,我们特别邀请了几位教研员和教师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教育》:周济部长曾经指出,素质教育的核心阵地在学校、在课程、在教学.教育信息化理所应当将重心放在学校、课程、教学上,在这其中,课堂信息化是当务之急.目前,淄博市一所普通的中小学教室中安装了哪些信息化设备?是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绩效?今后,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方面,淄博市教育局有哪些打算?  相似文献   

14.
汉中师范附属小学是汉中市教育局直属小学、陕西省示范小学、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教育技术十五课题研究先进集体。学校信息化工作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以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资源建设为核心,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改变了广大师生的行为方式和学习方式.从1993年第一台计算机进入我校校园.2003年基础建设的基本成型,2005年学校被评为首届"镇江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2007年"镇江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优质课评比"在我校举行,我们已走过16年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突出以教学资源建设为核心、以网络资源合理应用为目标的教育信息化之路使我们这座百年老校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6.
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公办老校--雪浪中学,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学校教育服务品质不断提升.近两年,学校加快了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创设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过程,达到培养大批创新人才的目的.学校全力打造数字化校园,不断提升学校教育服务的品质,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最终实现学校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相似文献   

17.
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公办老校--雪浪中学,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学校教育服务品质不断提升.近两年,学校加快了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创设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过程,达到培养大批创新人才的目的.学校全力打造数字化校园,不断提升学校教育服务的品质,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最终实现学校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相似文献   

18.
天津一中历来重视信息化建设.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我们一直重点思考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以及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其次是根据天津一中数字化建设的实际,应该如何合理地配置软件、硬件两方面的资源,使数字化建设发挥最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9.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当前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仍处于较低水平.论文在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状的基础上,研究探讨了基础教育中如何实现课程与信息技术的高效整合.  相似文献   

20.
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全面地探索如何实现“深度融合”。建设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创造信息化课堂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融合的基础;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改革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融合的关键;强化信息化教学评价和信息化教学管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教学深度融合的保障。通过深入地探究传统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和理念,结合当前现有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信息技术等教学方法手段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途径,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全面渗透到传统课程的思政教育系统中,发挥其在课程思政上立德树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