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赵县背斜位于冀中坳陷晋县凹陷,是富集油气的底辟构造,为多种原油性质、多种类型油气藏的复式油气藏集合体。该背斜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存在早第三纪早期发育的比较稳定的膏岩和膏泥岩塑性地层,其形成机制是塑性地层底辟拱升和区域性右旋拉张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发生的滑脱拉张。该背斜核部及北翼以中部生油洼槽为烃源区,因主要油源层为盐湖相沉积,成烃机理为沥青热降解,所以成为重质稠油聚集区;背斜南翼以南部生油洼槽为油源区,其主要油源岩属于淡水—微咸化湖沉积,成烃机理为干酪根热降解,因此成为中—轻质稀油聚集区;东翼以自生自储油气源为主,因其油源岩发育于两种沉积环境的过渡区,两种成烃机理均可形成原油,故成为中质常规油聚集区。在分析成藏机理和油气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下步勘探的3个重点方向:①尚未钻探的背斜北翼地堑构造,主要寻找Es3—Ek1的构造油藏;②背斜南翼构造低部位,主要寻找Es3、Es4—Ek1的岩性油藏、地层超覆油藏等非背斜油藏;③背斜东翼构造高部位,主要寻找Es4—Ek1中下部的构造油藏和非背斜油藏。图4参3(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2.
白音查干凹陷达尔其油田油藏特征与勘探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达尔其油田位于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南部斜坡带,是油气运聚成藏的主要地区之一,已获高产工业油流。该区纵向存在两期成藏系统,具有多套含油层系,构造、储层对油藏的控制作用明显。油藏类型主要有背斜、断鼻、断块和岩性油藏;原油物性变化范围大,分为成熟稀油、低熟稀油、成熟降解稠油和低熟稠油等4种主要原油类型。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等类型的油藏叠合连片,形成一定规模的油气富集区,仍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3.
利用复杂结构井开发新庄油田南三块稠油油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庄油田南三块稠油油藏发现了20多年,"九五"期间采用螺杆泵采油技术对原油粘度小于2000mPa.s的普通稠油进行了开发,但原油粘度大于2000mPa.s的普通稠油和特稠油油藏由于油藏含油宽度小、直井钻遇油层少、热采效益低而一直未动用,储量动用程度低。通过对南三块稠油油藏提高资源利用程度的研究,采用大斜度井和水平井动用新庄油田南三块稠油油藏,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优化了水平井水平段长及注采参数,采用定向射孔、短周期注汽、氮气+泡沫调剖等技术控制边水上升,使新庄油田南三块稠油资源利用程度和采油速度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4.
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转注CO2吞吐开采研究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利用物理模拟技术,对蒸汽吞吐后期的稠油油藏转注CO2吞吐技术以改善其开采效果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蒸汽吞吐后期油藏转注CO2吞吐开采:1增加了弹性驱能量;2CO2溶解于稠油中,使原油粘度降低;3乳化液破乳:高轮次吞吐使原油物性变差,粘度大幅度增高;而CO2溶解于稠油和水中降低了油水界面张力,使原油粘度大幅度下降;4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得到改善,残余油饱和度降低.实验研究及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转注CO2吞吐开采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是可行的.该技术改善了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吐哈盆地鲁克沁稠油藏成藏过程初探与勘探意义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吐哈盆地南部艾丁湖单斜带自1993年艾参1井发现三叠系克拉玛依组厚40m的稠油油砂以来,迄今已发现鲁克沁稠油藏,预计稠油储量规模超过50×106t。该油藏呈底水块状特征,生物降解程度东强西弱、南强北弱、构造高部位强而低部位弱,储集层物性与重质油含油饱和度正相关关系很好,表明原油在进入现今储油层段之前已发生了某种程度的稠变。对成藏过程分析,认为油源主要来自台北凹陷带的二叠系暗色泥岩,运聚成藏主要发生在印支运动末期及燕山运动早期。提出台北凹陷带的二叠系和三叠系勘探目标的选择宜偏北,火焰山断裂构造带下盘构造是勘探前侏罗系有望发现稀油油藏和天然气藏的有利目标。图5参3(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6.
以生物降解稠油油藏为例,探讨了应用紫外光谱技术研究油藏连通性的新方法。由于原油中的芳烃和非烃分子存在共轭键,在紫外区有明显吸收,不同物质吸收特征不同,且具有加和性,根据吸光系数可以判断其相似性。以各种原油在各波长处的吸光度值A计算出各吸光系数E,以E为纵坐标,波长为横坐标作关系图。观察图中研究样品的曲线位置、走势(特征指纹),来判断不同油藏原油的连通性。应用该方法,以QHD32-6油田西区稠油油藏为例,讨论了部分油藏流体连通性。研究结果表明,来自于Nm2油组的F7井、F8井样品曲线基本重合,连通性很好;来自于Nm1油组的F17井、F20井连通性很好,F19井与F17井、F20井连通性较差。  相似文献   

7.
叙述了曙一区馆陶组稠油至超稠油的地质特征,查明了油藏的形成机理及油藏分布的控制因素;认为该油藏为自凝结型稠油油藏,原油来自下伏兴隆台油层,原油在运移和成藏过程中,经历水洗作用,使原油粘度增加、凝固点降低,由于原油凝固点温度高于地层温度,原油自凝结形成沥青壳圈闭而聚集成藏,油藏的分布受油源位置、原油密度、粘度和凝固点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东营凹陷胜坨油田成藏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胜坨油田主体油藏精细油源对比,指出该区存在2种来源3种特征的原油。在对不同类型原油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球化学分析,对油气运移通道提出了新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油气主要由3条油源断层先从烃源岩发育层位垂向运移至胜利村及坨庄背斜核部的储层,再沿砂层横向运移并聚集成藏;流体包裹体测试数据表明,该区存在3次油气充注成藏时期,分别为28-24.6,14~4和3-2Ma,证实了东营凹陷不同类型油藏多期成藏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发育40多个背斜构造、5套有效烃源岩,大多数背斜构造发现了油气或存在油气苗,原油性质呈现多样性变化,长期以来对该地区不同构造原油的来源存在多种观点。在南缘地区典型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对比的基础上,选择了南缘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背斜构造油藏,对其原油油源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剖研究。结果表明,南缘地区绝大多数背斜构造油藏原油为单一烃源来源,不同时代烃源岩生成原油混合现象并不普遍,只有少数油藏存在混源油。不同区域背斜构造原油油源存在较大差异,原油来源严格受控于有效烃源岩的分布:二叠系来源的原油主要分布于南缘中部以东的山前构造,侏罗系来源的原油主要分布于南缘西部及南缘东部构造,白垩系来源的原油仅分布于南缘中部构造,古近系来源的原油仅分布于南缘西部构造;齐古油田侏罗系油藏原油为二叠系与侏罗系原油的混合,各自的贡献约占50%。  相似文献   

10.
金家油田是管理局三大稠油油藏之一 ,其原油密度为0 95 8,粘度 (5 0℃ )高达 6 0 0 0~ 70 0 0MPa·s。为了把金家油田生产的稠油输送出去 ,在油气集输工艺技术上采取了掺稀油方案 ,即将高青油田的稀油输送到金家接转站 ,在金家站将高青来的稀油和金家油田各平台来的稠油进行混合 ,然后将混合油再输送到正理庄接转站 ,到正理庄接转站后再和正南、正北、金北的原油混合外输 ,经小营接转站直输纯梁首站进行集中处理。1991~ 1997年 ,金家油田稠油开采工艺措施主要是向油层注入高温高压蒸汽。这期间金家产液量为 30 0~ 90 0m3 /d ,产油量为 …  相似文献   

11.
渤海油气成藏特点及与断层关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李家康 《石油学报》2001,22(2):26-31
根据渤海近40年勘探成果,对已钻的一百余个构造的有关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了渤海现有油田和含油构造的成藏特点,探讨了渤海油气藏与断层活动的关系。发现凸起与低凸起之上的披覆背斜与走滑扭压背斜是渤海最佳油气藏类型;上第三系馆陶、明化镇组是渤海主要含油气层系,其次是下第三系东营组和沙一、二段。渤海独特的盆地发育历史,尤其是晚第三纪中、后期郯-庐断裂的再次强烈走滑活动,对该区油气成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辽河西部箕状凹陷陡坡带砾岩稠油油藏的发现是我国东部近几年在油气勘探上的重要突破之一.本文应用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地震地层学、石油地质学理论在综合分析工区内地层、构造、沉积微相、储层、流体性质及油藏地质特征基础上,总结出砾岩稠油油藏的形成除具备一般成油条件外,有利储集相带与断块、断鼻的最佳迭置以及构造单元和断裂带对油气富集控制明显,进而阐明了重质稠油的地质成因.根据原油性质及成熟度,结合圈闭成因,本区油气藏分为低成熟正常原油断块-岩性油藏、低成熟重质稠油断块-岩性油藏、低成熟重质稠油断块油藏三类;综合考虑烃类成熟度和次生稠变,重质稠油藏可分为次生运移型和底水氧化型两种,并总结了各类油藏地质特征,在研究砾岩稠油油藏分布规律基础上,探讨了油藏分布序列,建立本区油藏分布模式.对今后高效勘探开发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指出了有利含油地区.  相似文献   

13.
埕岛油田是在我国东部浅海海域发现的第一个整装油气田 ,已发现了太古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古近系沙河街组、东营组、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等八套含油气层系 ,为一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文章总结了埕岛油田的勘探历程 ;研究了勘探现状。埕岛油田具有新近系披覆、古近系超覆和前第三系潜山三层构造。新近系披覆层已发现了新近系的岩性—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 ,具有丰度高、储量大、油藏埋藏浅、易于勘探开发的特点 ,是主力含油层系 ,勘探程度较高 ;古近系的断块、断鼻、滚动背斜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岩性油气藏 ;前第三系的断块山油气藏、残丘山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等则具有油质好、产能高等特点 ,勘探程度较低。根据目前的勘探现状及地质认识 ,对埕岛油田下步的勘探方向进行了探索 ,认为下步应加大桩海地区古近系及前第三系、埕北凹陷周围古近系、新近系的勘探力度。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藏勘探新技术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大型中生代内陆坳陷型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中生界延长组为一套内陆湖盆沉积,其形成的三角洲隐蔽性油藏主要受控于大型三角洲砂体的展布,油藏类型以岩性油藏为主,具有储集条件差、非均质程度高、油水关系复杂、隐蔽性强的特点。针对盆地油藏特点,长庆油田应用陆相三角洲成藏理论不断深化综合地质研究,优选有利勘探目标,同时积极应用地震储层预测、测井精细解释、压裂改造、油层保护等勘探技术,使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低渗透油藏的勘探取得重大进展。近年来,在盆地陇东地区长6-长8低渗透油层勘探中,发现亿吨级整装西峰油田;在陕北三角洲油藏勘探中,含油范围不断扩大,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大幅度增加,勘探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台北凹陷西部七克台组自生、自储、自盖,构成良好的区域性生储盖组合。上段为大套暗色泥岩,既是生油层,也是区域性盖层;下段集中发育储集层,可分为上、下2个砂岩组,其中上砂岩组砂层单层厚度小,岩性细,排驱压力略高、孔喉半径略小,属滨湖滩坝砂和席状砂,含油气性优于下砂岩组,是今后滚动勘探的重点层系。受区域构造和沉积背景双重影响.台北西部七克台组具备形成低幅度背斜、断块和岩性多种(圈闭)油气藏的石油地质条件。火焰山构造带上盘是今后评价勘探低幅度背斜型油藏的重点领域;火焰山构造带下盘是继续滚动勘探断块型(圈闭)油藏的重点区域;古弧形带东斜坡和火焰山构造带北坡是突破岩性油藏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6.
曙一区兴隆台油层超稠油油藏地质特征及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方法 综合应用钻井、录井、地球物理测井、地球物理勘探、试油、采油等资料及实验研究技术和方法 ,对曙一区兴隆台油层超稠油油藏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目的 为超稠油的开发提供有力的地质依据。结果 该油层单层厚度大 ,油源丰富 ,后期的构造运动使原油发生稠变 ,形成了超稠油油藏。结论 该油层为一个 SE向倾斜的单斜构造 ,油层发育 ;储层具高孔、高渗、非均质性强的特点 ,原油密度大、粘度高 ,属超稠油油藏。开采该油藏需通过升温、降粘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AHDAB油田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前陆盆地的中部地区,主要产油层为白垩系的碳酸盐岩储层。该油田主要由5套油层组成,其中上白垩统有4套油层,下白垩统有1套油层。1997年,在该区进行过多次勘探工作,拥有710km的二维地震资料和7口井的测井资料,发现了5套产油层,但对油藏控制因素认识不清,无法制定准确的开发方案。本文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对该区全部二维地震资料重新处理的基础上,通过精细构造解释、速度场研究、测井资料的储层综合评价、多井约束反演,最终通过确定性最小表面张力建模方法完成了5套主要油层的三维构造模型和储层的三维属性模型,指出本区的油藏类型为构造、储层物性控制的层状边水复合型油气藏,并提供了3口评价井井位。将所建立的三维油藏属性模型输入油藏模拟器,便可对油藏进行动态模拟,从而指导油藏开发方案的设计。  相似文献   

18.
长岭凹陷深层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岭凹陷深层勘探程度低、勘探潜力大,其油气成藏受多种因素制约,对其成藏主控因素的分析是下部勘探突破的关键。通过对以往勘探成果的分析认为基底断裂的主控作用明显,不仅控制了二级构造带和大型隆起、背斜构造的形成和分布,同时控制了该地区两大类油气藏即断层-岩性油气藏和火山岩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火山岩储层是深层的主要储层,是深层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深层成岩作用使砂岩储层和火山岩储层的储集性能分异明显,降低了砂岩储层的孔渗性,却保持了火山岩储集体的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19.
冀中坳陷深县凹陷深南背斜构造带精细油藏再评价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南背斜为冀中坳陷深县凹陷主要含油构造,油藏具有“小、碎、贫、散”的特点。在分析勘探开发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重新认识、精细评价和整体部署”的精细油藏再评价思路。通过开展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连片处理、井震结合油组划分对比、多手段精细构造解释、精细砂体展布分析、精细老井复查等研究,发现有利钻探目标。重新认识深南背斜油藏特征,认为该区储集砂体发育适中,具有满构造含油特点,尤其在背斜翼部,可以形成牙刷状油藏模式,该模式具有含油层系多、累计厚度大、产量高的特征。断层侧向封堵是油藏主控因素,主要取决于岩性配置和演化过程,继承性断层的演化过程有利于产生泥岩涂抹,因此侧向封堵性好。根据该区油藏特点,实施多靶点斜井钻探是提高勘探成效的有效方式,通过实施取得良好钻探成效。  相似文献   

20.
冀中坳陷赵县背斜成藏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县青斜是冀中地区新近发现的含油构造,其构植面积70km2,探明原油地质储量1300×104t。在滚动勘探开发研究过程中,应用油藏综合描述技术,进行了构造精细解释、砂体预测及成藏条件研究,分析了油气富集的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指出了赵县背斜发育有构造油藏、岩性-构造油藏、构造-岩性油藏3种类型,并建立了成藏模式。该成果对于复杂断块油气藏的滚动勘探开发、对于赵县背斜的进一步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