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于油藏非均质性的存在,稠油油藏在不同注采方式下火烧油层开发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某油藏沉积微相分布特征,提出了3类非均质油藏概念地质模型,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3类18个油藏模型,研究了油藏非均质性对火烧油层不同注采方式下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模型在同样的生产控制条件下,不同注采方式间的初期产油量和累积产油量之间存在差别;对于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高采低注火烧油层的开发效果优于高注低采;对于砂体厚度平面非均质性,厚采薄注火烧油层的开发效果优于厚注薄采;对于砂体形态非均质性,宽采窄注火烧油层的开发效果优于宽注窄采。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砂体形态非均质性对火烧油层开发效果的影响程度最大,厚度非均质性次之,渗透率非均质性的影响程度最小。因此,只有合理部署注采井位,才能有效地提高强非均质性稠油油藏火烧油层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
火烧油层是开发稠油油藏的一种有效方式,分析了厚层稠油油藏开采的难点以及蒸汽吞吐后存在的问题,利用现场数据采用CMG软件对火烧油层生产动态过程进行了模拟,建立了厚层稠油油藏火烧油层方式开采情况下的不同布井方案的油藏数值模型,然后依据模拟结果分析火烧油层后的剩余油饱和度、采收率以及空气油比的变化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得出了最优布井方案,结果表明直井排状井网采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稠油油藏火烧油层吞吐技术与矿场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稠油油藏火烧油层吞吐开发的机理和相关油藏工程问题。研究表明:火烧油层吞吐具有热力降黏、原油裂解改质和烟道气溶解降黏等多重作用机理,火烧油层吞吐开发理念在理论上是成立的。结合火烧油层吞吐面临的油藏特征和转火驱的要求,给出了火烧油层吞吐开发模式的井网设计原则、周期注气量和注气速度的优化方法,并指出了火烧吞吐实施过程中对点火工艺和防腐工艺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要求。研究结果应用于内蒙M8井区火烧油层吞吐矿场试验中,取得了技术上的成功。该技术适合于深层、超深层以及水敏性等难以注蒸汽开发的油藏。  相似文献   

4.
高3618块火烧油层试验效果跟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动态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跟踪分析高升油田高3618块火烧油层试验过程中火井注入压力、油井生产状况、油层含油饱和度及温度压力等变化规律,分析认为试验取得了一定效果.目前火井全部点火成功并处于高温氧化燃烧状态,地下火线逐步推进,油藏温场逐步建立,油井普遍受效并具有一定增油量,油藏含油饱和度变化显示重力泄油特点,注采井...  相似文献   

5.
中深厚层稠油油藏火烧油层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升油田高3618块属于典型中深厚层块状稠油纯油藏,已进入蒸汽吞吐开发末期,开发效果差。在开展火烧油层适应性研究基础上,选择主体部位6个井组开展火烧油层开发试验。目前试验井组火井全部点火成功并处于高温氧化燃烧状态,地下火线逐步推进,油藏温度场逐步建立,一线对应生产油井全部受效,井组日产油较驱前上升20t/d,主要技术指标达到方案设计要求,为下步扩大实施规模及其他同类型油藏实施火烧油层开发提供了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6.
靖安油田盘古梁西长6油藏属于典型的低渗透油藏,砂体叠合程度高,油层厚度大。油藏由于受储层物性和天然裂缝等因素影响,定向井投产后表现为初期产能较高,但递减较大,为了摸索更适合该油藏的井网,提高储量动用程度,为此开展水平井试验开发,从目前效果看水平井初期产量高于周围定向井3~5倍,初期递减小,水平井开发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黄凯  李闽  李道轩  李春芹  梁彬 《海洋石油》2006,26(4):62-65,73
纯107块新区油田是低渗透油藏。这类油藏注水开发困难、井况较差、油井产量低。“注气开发”是国内外针对低渗透油藏最为有效的开采方法。针对纯107块新区的地质特征及开发现状,研究了注气开采方案,运用数值模拟器论证了不同井数、不同注入气体、不同注气速度、不同注气时机对油藏开发指标和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油藏通过注气开采,能大幅度提高该区块的原油采收率;不同注气速度、注入介质对增油和提高采收率效果明显;新增生产井和注气井,也可大幅度增加原油产量。  相似文献   

8.
长庆油田三叠系延长组储层渗透率0.96×10-3μm2~6.43×10-3μm2,粘土矿物中酸敏、水敏性物质含量较高,地层水矿化度高达119g/L,部分油藏Ba2+含量1200~2400mg/L。因储层孔隙喉道细小,注水开发中因粘土颗粒运移,原油乳化液、结蜡、结垢所导致的油层堵塞十分严重。几十年来,油田不断深入研究并大规模实施了多种形式的油层酸处理、油层清防垢、油层压裂等解堵技术。在所统计的151口油井酸处理施工中,平均单井增油量由早期的142t上升到近期的391t,在所统计的48口油井清防垢施工中,低渗透层油井平均单井增油量由早期的321t上升到近期的338t,在所统计的92口油井压裂施工中,平均单井增油量由早期的112t上升到近期的161t。最近研制的油层综合解堵体系,又将单井增油量进一步提高到944t。相比之下,综合解堵、酸处理和清防垢的解堵效果优于油层压裂。将油层挤注防垢剂工艺与油层压裂工艺或油层酸处理工艺组合作业,可大幅度提高油层解堵效果。  相似文献   

9.
包14块低渗透油藏干层及差油层潜力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淑俊 《特种油气藏》2004,11(6):56-57,64
包14块是典型的低渗油藏,该块投产初期有一定的产能,但产量递减较快。为确保单井产量。尽早收回成本。在主力油层全部动用的情况下,开展层间有效接替是该块油井稳产的根本保证。基于以上认识。开展了重新认识测井解释的差油层及干层,挖掘差油层及干层潜力工作,并收到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混合网格技术在低渗透油藏数值模拟中的应用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低渗透油田大部分井都经过压裂改造才投产 ,流体流动的等压线在人工压裂井周围呈椭圆状 ,而距井较远处可视为直线状的。根据这一特点 ,将整个油藏划分为油藏区域和井区域 :油藏区域采用矩形网格和笛卡儿坐标系统 ;井区域采用椭圆形网格和椭圆坐标系统 ;采用拉普拉斯变换将井区域边界处的椭圆形网格系统变换为矩形网格系统。在这两个区域分别求其传导系数 ,建立各自的数学模型及数值模型 ,并对解法进行了探讨。对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的樊家川油田樊1 0 3井的单井产油量进行历史拟合 ,用所提模型计算出的日产油量与实际日产油量基本一致 ,验证了在低渗透油藏数值模拟中应用混合网格技术是可行的。图 3参 8(王孝陵摘 )  相似文献   

11.
低渗透油藏的数值模拟比常规油藏更具复杂性:一是储层非均质现象严重,难以建立可靠真实的地质模型;二是大部分油井的自然产能较低,一般经压裂改造才能投产,压裂后的油藏参数尤其是渗透率会有很大的改变;三是由于泥浆漏失或水基泥浆的滤液侵入地层,导致地层污染严重,由此会引起表皮效应。低渗透油藏的这些特征对成功的油藏数模是个挑战。本文以樊124区块为例,阐述了如何利用地震、地质、测井解释成果,结合油藏的开发动态,建立低渗透油藏的油藏模型。  相似文献   

12.
程海清  赵庆辉  刘宝良  吴拓  彭旭 《特种油气藏》2012,19(4):107-110,156
针对超稠油油藏开展火烧油层技术可行性研究的需要,利用自行设计研制的火烧油层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分别采用超稠油、特稠油、普通稠油开展了火烧油层燃烧基础参数物理模拟实验。对比了不同类型稠油门槛温度、燃料消耗量等燃烧基础参数,结合产出油组分及温度场发育特征,分析了超稠油燃烧基础参数特征。研究认为,超稠油油藏开展火烧油层试验是可行的,超稠油门槛温度、燃料消耗量等燃烧基础参数值均高于其他类型稠油;稠油火烧油层的驱油效率与黏度相关,黏度越大其燃料消耗量越大,其最终的驱油效率相对较低;火烧后原油性质发生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低渗透复杂小断块轻油油藏CO_2吞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分析了江苏富民油田(以下简称FM油田)富46(以下简称F46)断块生产井F48进行CO2吞吐的室内研究和矿场试验结果。室内长岩心吞吐试验结果表明:CO2吞吐最佳注入量为0.2~0.3PV,可增加水驱残余油采收率10%以上;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控制CO2注入量(<121.3×103m3)、浸泡期(7天)、返排速度(<50m3/d)及提高注入速度可获得最佳的吞吐效果,但第二周期吞吐效果远不如第一周期吞吐效果好,这可以用增加采油量和换油率(CO2利用率的倒数)来评价。现场试验采用管线输送和液态注入工艺方法,实施后,F48井初期日增油8t,有效期14个月,累积净增油1500t,投入产出比为1∶5.82,内部收益率89%。证明CO2吞吐技术在低渗透复杂小断块轻油油藏运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史深100高压低渗透油藏开采配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法以油层保护为前提,应用高能气体压裂、酸化、杆式泵深抽等配套技术开采低渗透油藏。目的解决低渗油藏高效开发的问题。结果利用配套开采技术取得史深100断块连续4年稳产的好效果。结论低渗透油藏开发过程中,在预防油层伤害的基础上,优选油层改造工艺,完善深抽配套技术,可达到高效开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针对樊124区块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变化大,注水不见效及单井含水率变化复杂等问题,在油藏数值模拟过程中,采取了按沉积微相分区设置相对渗透率曲线、开发动态与地震解释和测井解释相结合等方法。模拟结果表明,该区块注水不见效的主要原因是封闭断层的遮挡作用,岩性变化带处的单井含水率受岩性的控制,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区块中部及东南部物性较好的区域。实例表明,多学科一体化方法能提高低渗透油藏数值模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方法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茨13块稠油油藏注稠化水开发方法。目的优选注稠化水方案,提高茨13块开发效果。结果稠化水驱不宜注入较高浓度的稠化水,而且应避射底水,其效果优于水驱。经济评价认为,方案六和方案七为最优方案,先实施方案六,见效后,再实施方案七;方案实施中,应注意油层解堵、配产、配注等问题。结论稠化水驱可以提高稠油油藏的采出程度,增加产油量;茨13块适于稠化水驱  相似文献   

17.
Combustion tub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to investigate the performance of catalytic in-situ combustion for recovering heavy oil. Compared with baseline experiment, the catalytic combustion exhibited better performance. Fractional oxygen gas in effluent gases was reduced by 2.9%, while fractional carbon dioxide and carbon monoxide was increased by 1.0% and 0.6%, respectively. Oxygen utilization efficiency was increased by 2.1% and apparent H/C atom ratio was lowered by 0.9%. The combustion performance was obtained under optimum experimental condition of air injection rate of 2.9?mL/min, preheated temperature of 190?°C, and grain-size gradation 2.  相似文献   

18.
火驱储层区带特征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利用一维和三维火烧油层驱油物理模拟实验装置,研究了稠油油藏直井井网火驱过程中各个地层区带的宏观热力学特征以及压力场、温度场、饱和度场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从注气井到生产井可依次将地层划分为已燃区、火墙(燃烧带)、结焦带、油墙、剩余油区5个具有明显热力学特征的区带。结焦带为火驱过程提供固态燃料,高含油饱和度油墙是地层中压力梯度最大的区带,是注气压力的集中消耗带。保持一个稳定的油墙是确保火驱前沿持续推进、实现稳产和提高采收率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对河143块开发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块投产初期产能较好,但是由于油藏天然能量差、压力下降快,产量递减幅度比较大,反映了低渗透油藏仅依靠弹性能量开采,地层压力下降快的特点.在对整个区块实施优化注采系统、压裂改造后,有效地提高了河143整个区块的开发水平.通过实施注采优化,改善注水水质,提高注水质量,减缓平面及层间矛盾,降低综合递减率,使注采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同时加强压裂工艺的针对性,提高区块储层的动用程度.  相似文献   

20.
低渗透断块油藏合理注采井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渗透断块油藏储量丰度小,渗透率较低,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很难建立有效的驱替压差,而且含油面积小、形状复杂,很多属于典型的窄条状油藏,难以形成规则的注水井网,后期井网调整困难,需要一次布井成功,所以注采井距一定要选取合理.采用油藏实际岩心,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得到了低渗透油藏的启动压力参数;利用实验结果,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计算,重点研究了启动压力梯度和储层条件等对有效井距、合理井距和井网形式的影响.提出了首先将物理模拟实验、油藏工程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计算相结合,计算得到低渗透断块油藏的合理注采井距,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井网部署的方法.研究结果应用于油田实际区块的井网部署中,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与同类油藏相比采收率可提高1.86% ~ 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