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对一起因食用被肠炎沙门菌污染面包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调查分析,为今后处置类似事件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确定病因食品,采集病例和食堂从业人员生物标本、剩余食品和环境样品进行实验室检验,结合卫生学调查情况,综合分析暴发事件的发生原因。结果 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2021年5月20日重庆市某食品厂生产的某批次预包装面包为可疑食物,在食用该批次面包的73人中,有55人发病,患病率为75.34%,潜伏期中位数为15 h,同时,在剩余食品、相关环境样品、病人肛拭子中均检出肠炎沙门菌。结论 本次事件是一起因进食受肠炎沙门菌污染的面包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两起相距210多公里乡镇同期发生的肠炎沙门菌食物中毒分离株之间的分子流行病学关系.方法 将两起食物中毒事件患者和剩余食物分离到的8株肠炎沙门菌进一步鉴定培养,挑取单个菌落增菌,用限制性内切酶Xba I消化酶切后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获得的分子分型指纹图谱,运用Bionumerics 5.1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指纹图谱聚类显示8株肠炎沙门菌分为两个分子型,D乡食物中毒分离到的5株肠炎沙门菌有相同的指纹图谱;P镇的3株分离株图谱也一致;两起食物中毒分离株图谱之间有4个条带的差异.结论两起食物中毒的暴发虽然都是肠炎沙门菌引起的,但具有不同的分子型别,食物中毒不是由同一种污染的食物源引起;脉冲场凝胶电泳可有效应用于食物中毒溯源分析及肠炎沙门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一起肠炎沙门菌引起的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并对危险因素开展分析溯源,为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运用病例对照研究调查可疑食物;通过环境卫生学方法调查追溯食品污染的过程;对病例、食物、环境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血清分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检测。结果 本起暴发事件共报告病例71例,流行曲线符合持续同源暴发模式的特点。病例对照、环境卫生调查和病因溯源研究提示学校超市售卖的三明治是引起本次事件的危险食品(OR=302.09,95%CI=75.18~1 213.97)。采集的病例、食品、环境样品中有8份(12.70%,8/63)检出了肠炎沙门菌,分离菌株的PFGE图谱条带完全一致,证实了学校超市出售的三明治使用的沙拉酱在制作过程中被肠炎沙门菌污染,是导致这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结论 本次事件是由肠炎沙门菌污染食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可疑食品为被自制沙拉酱污染的三明治。建议禁止各类未经充分热处理的含生鲜鸡蛋成分的食品进入学校,相关行政部门应加强对该类食品的卫生监督。  相似文献   

4.
查明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菌,分析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为明确食物中毒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一起食物中毒蛋糕和病人样品,用实时荧光PCR快速筛检,按GB 4789.4—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菌检验法》分离、鉴定致病菌,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FGE)对病原菌作同源性分析。结果 从16份蛋糕样品中检出8株肠炎沙门菌,32份患者粪便样品中检出17株肠炎沙门菌,PCR核酸阳性与GB 4789.4—2010法分离到菌株完全一致;PFGE条带聚类分析显示患者与蛋糕中检出的肠炎沙门菌属同一基因型,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 本起食物中毒由肠炎沙门菌污染蛋糕所致;PCR法与GB 4789.4—2010法联合检测,有助于快速锁定食物中毒致病菌,从基因水平上证明食物病原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沙门菌病的食源性暴发通常与消费被污染的动物性食品如蛋类、禽肉或者是与被粪便污染的鲜活产品有关。但是,近年来,有报道一些与以往这些食品来源不同的特殊食品引起的沙门菌病。这些特殊食品大多货架期长(一年以上),并多为即食食品。通过以下这两个最近发生的事件,希望能引起所有负责食品安全的官方机构的注意,并关注这些沙门菌特殊来源对健康造成的潜在危害。1 与消费天然生杏仁相关的肠炎沙门菌感染暴发在美国有多人发生肠炎沙门菌中毒,经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有相同的型别而证实为暴发流行,并溯源至与消费天然的生杏仁有关。到目…  相似文献   

6.
被污染的鸡蛋与人类肠炎沙门菌病感染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鸡蛋和鸡蛋产品是肠炎沙门菌暴发最主要的食品源头。本文主要阐述肠炎沙门菌病原与蛋鸡及鸡蛋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肠炎沙门菌菌株比其他血清型菌株更易污染鸡蛋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跨地区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置与信息发布,为处置类似食物中毒事件提供参考。方法对一起跨区域Ⅲ级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和风险点进行分析,对调查的处置过程和信息发布进行探讨。结果该起食物中毒是因为食用了被肠炎沙门菌污染的慕斯蛋糕引起,综合判定为生产加工环节污染。结论慕斯蛋糕二次加工、销售存在食品安全风险,应加强关键环节的控制和监管。跨区域食物中毒事件应由上级部门遵循客观、及时、公开的原则,开展联合调查与信息发布。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某福利院一起肠炎沙门菌食源性疾病进行调查和溯源,为研究相关食源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同源性分析等方法,分析本次食源性疾病事件。结果 确认本次事件中病例23名,患病率5.65%(23/407);现场采集病例肛拭子15份和厨房工作人员肛拭子3份、留样菜品3份、水果2份以及冰棒1份,其中从11份病例肛拭子中检出肠炎沙门菌,PFGE结果显示11株肠炎沙门菌的DNA条带图谱相似性为96.4%,聚类分析为同一型,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判断菌株来自同一克隆系。结论 综合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为一起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福利院应加强对特殊人群的饮食安全管理,制定相应的食源性疾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防止此类事故再发生。  相似文献   

9.
2006年8月浙江省丽水市水阁工业区××企业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从病人的肛拭中分离到2株沙门菌:1株新斯托夫沙门菌和1株德尔卑沙门菌,用病人的恢复期血清证实,这起食物中毒是由新斯托夫沙门菌引起,现将调查及检验结果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检测食物中毒样品中致病菌,分析其同源性,为追踪污染源、明确病因诊断提供帮助,为控制和减少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荧光定量PCR快速筛检致病菌,参照GB 4789.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分离致病菌,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致病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同源性。结果 从21份病人和从业人员粪便样品中检出8株肠炎沙门菌,9份食品样品中检出2份肠炎沙门菌,检出率分别为25.00%和6.25%;食堂用水及井水检测均未检出肠炎沙门菌等致病菌。荧光定量PCR法阳性率结果与GB 4789.4—2010方法一致。PFGE分型显示10株肠炎沙门菌的DNA条带图谱完全一致,相似性100%,聚类分析为同一型,表明菌株来自同一克隆系。结论 采用荧光定量PCR筛检能提示食物中毒样品中病原菌是否存在的信息,通过GB 4789.4—2010方法仔细寻找到目标菌,两法联合使用能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菌。运用PFGE对致病菌进行溯源,分析其亲缘关系,能追踪到菌株来源,有利于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上海市浦东新区某学校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查明致病因子、致病食品及其污染来源,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为今后此类事件的调查处置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本次事件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可疑食品;食品卫生学调查采用访谈和现场勘查的方式,了解食品制作、运输、贮存过程及其原料来源;采集病例和从业人员肛拭子样本、食品及其加工环节样本、饮用水样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共调查发现疑似病例51例,临床表现以腹泻、发热、腹痛、头痛、恶心和呕吐为主。发病潜伏期为2.5~51 h,中位数20 h。病例对照分析表明2018年9月4日早餐中的三明治是可疑高危食物。7例病例的肛拭子样本检出沙门菌,分离的阳性菌株经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分析表明均来自相同感染源,且存在多型别沙门菌同时感染的情况。结论 该事件是一起由沙门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可疑食物为三明治。建议学校供餐单位应加强供餐食品审核,严格执行留样制度,落实各项食品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石家庄地区不同来源的肠炎沙门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的差异及特点。方法收集石家庄地区早市生禽销售点、生禽屠宰场及食物中毒标本中分离出的肠炎沙门菌124株,对其中8种毒力基因(invA、sopE、agfA、spvR、hilA、stn、pefA、shdA)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结果肠炎沙门菌具有不同的毒力基因谱型,8种毒力基因在不同来源的肠炎沙门菌中均有检出,其中毒力基因invA、sopE、stn、hilA、spvR、pefA在食物中毒分离株中的携带率高,均在94%以上。食物中毒分离株与早市生禽销售点分离株的8种毒力基因携带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生禽屠宰场分离株与食物中毒和早市生禽销售点分离株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石家庄地区早市生禽销售点检出的肠炎沙门菌中易致病的高风险株较多,应加强对生禽的卫生监督与防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食源性沙门菌毒力岛的分布特征及其与食物中毒的关系。方法收集市售食品、市售生鸡肉、食物中毒标本沙门菌分离株,进行血清学分型,并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沙门菌毒力岛(Salmonella pathogenicity island,SPI)基因SPI1~SPI5,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2株沙门菌菌株中,检出16种血清型,以肠炎沙门菌为优势血清型,不同来源的该血清型菌株的毒力岛谱型有差异。SPI1在食物中毒菌株中检出率最高,市售生鸡肉SPI1的携带率高于市售食品。结论沙门菌的毒力岛谱型分布与菌株的不同来源相关,其中SPI1与沙门菌食物中毒呈正相关,市售生鸡肉有引起沙门菌食物中毒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4.
沙门氏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肠道疾病致病菌,它引起的食物中毒已成为一类最常见且危害性较大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本研究对我国津晋地区原料奶中微生物污染情况进行分析与鉴定,主要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沙门氏菌的检测。结果显示:津晋地区原料奶来源不同,奶源质量有较大差别。菌落总数平均在104~107CFU/mL之间,存在许多超标奶;大肠菌群数差别较大,晋奶源质量很好,大肠菌群数均低于110MPN/mL,天津地区乳品厂A大肠菌群数最高为1100MPN/mL,乳品厂B受到大肠菌群的严重污染,几乎均大于或等于11000MPN/mL;沙门氏菌未检出。研究证实了津晋地区原料奶的质量和安全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2016年莆田市某区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致病菌分离鉴定和溯源分析。方法将采集到的样品和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及血清学分型,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对分离菌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和药敏分析。结果共检出23株肠炎沙门菌,其中8株来源于留样食物,2株来源于厨师肛拭子,13株来源于患者肛拭子;所有菌株经BioNumerics软件聚类分析同源性为100%;所有菌株均携带沙门菌毒力基因invA,且具有相同的耐药谱。结论 PFGE技术有利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溯源分析。该起食物中毒事件是由携带肠炎沙门菌的厨师进行冷盘制作和水果拼盘过程中污染食物所引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2015—2017年深圳市食物中毒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中毒原因,为制定预防食物中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5—2017年深圳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结果 2015—2017年深圳市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7起,中毒病例329例,死亡病例1例。中毒事件主要集中在5~9月份,共报告24起,占64.86%(24/37),涉及中毒病例223例,占67.78%(223/329);中毒事件发生场所主要是饮食服务单位,共报告11起,占29.73%(11/37),中毒病例124例,占37.69%(124/329)。中毒原因以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主,沙门菌中毒最多。结论 深圳市食物中毒防控策略应以降低沙门菌等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等为主,重点场所为饮食服务单位和集体食堂,在5~9月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和监管力度,以降低食物中毒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沙门氏菌是全球范围内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每年造成千万人食物中毒。黏附于食品加工接触面的生物菌膜是沙门氏菌交叉污染的源头,其对消毒剂具有极强的耐受抵抗作用,可引发大规模食物中毒并导致食品召回。本文在论述细菌黏附辅助体(菌毛和鞭毛)和胞外多聚物对生物菌膜的具体作用及其在mRNA转录层面调控效应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转录后层面上的非编码小RNA(non-coding small RNA,sRNA)及其对移动性、胞外多聚物等核心mRNA通路的调控机制,并归纳出sRNA调控生物菌膜的4 种作用模式,最后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前瞻性展望,以期为拓展研究思路、完善生物菌膜的科学理论和研发针对性控制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