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材料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新材料被视为新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先导。四个现代化的建设、能源、交通、信息、环保事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不与材料密切相关。材料科学与技术涉及的面十分广阔,是基础科学与工程科学的融合,也是材料科学与各种现代先进技术结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原来各类相对独立的材料,如金属、陶瓷、高分子材料等,已经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当代材料科学与技术新体系。在这个学科发展综合集成的历史潮流中,多学科的材料研究和教学机构纷纷建立,随之综合性的材料研究学会(简称MRS)在诸多国家和地区应运而生。这是进一步推动材料科技进步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学会背景 材料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新材料被视为新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先导。四个现代化的建设、能源、交通、信息、环保事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不与材料密切相关。材料科学与技术涉及的面十分广阔,是基础科学与工程科学的融合,也是材料科学与各种现代先进技术结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新材料产业》2009,(1):94-94
学会背景材料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新材料被视为新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先导。四个现代化的建设、能源、交通、信息,环保事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不与材料密切相关。材料科学与技术涉及的面十分广阔,是基础科学与工程科学的融合,也是材料科学与各种现代先进技术结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原来各类相对独立的材料,如金属、陶瓷、高分子材料等,已经相互渗透、相互结合,  相似文献   

4.
《新材料产业》2009,(3):92-92
材料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新材料被视为新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先导。四个现代化的建设、能源、交通、信息、环保事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不与材料密切相关。材料科学与技术涉及的面十分广阔,是基础科学与工程科学的融合,也是材料科学与各种现代先进技术结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原来各类相对独立的材料,如金属、陶瓷、高分子材料等,已经相互渗透、相互结合,  相似文献   

5.
《新材料产业》2009,(4):92-92
材料足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新材料被视为新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先导。四个现代化的建设、能源、交通、信息、环保事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不与材料密切相关。材料科学与技术涉及的面十分广阔,是基础科学与工程科学的融合,也是材料科学与各种现代先进技术结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原来各类相对独立的材料,如金属、陶瓷、高分子材料等,  相似文献   

6.
《新材料产业》2009,(6):95-95
材料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新材料被视为新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先导。四个现代化的建设、能源、交通、信息、环保事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不与材料密切相关。材料科学与技术涉及的面十分广阔,是基础科学与工程科学的融合,也是材料科学与各种现代先进技术结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原来各类相对独立的材料,如金属、陶瓷、高分子材料等,  相似文献   

7.
材料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新材料被视为新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先导。四个现代化的建设、能源、交通、信息、环保事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不与材料密切相关。材料科学与技术涉及的面十分广阔,是基础科学与工程科学的融合,也是材料科学与各种现代先进技术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材料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新材料被视为新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先导。四个现代化的建设、能源、交通、信息、环保事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不与材料密切相关。材料科学与技术涉及的面十分广阔,是基础科学与工程科学的融合,也是材料科学与各种现代先进技术结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原来各类相对独立的材料,如金属、陶瓷、  相似文献   

9.
材料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新材料被视为新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先导。四个现代化的建设、能源、交通、信息、环保事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不与材料密切相关。材料科学与技术涉及的面十分广阔,是基础科学与工程科学的融合,也是材料科学与各种现代先进技术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材料开发与应用》2006,21(4):57-57
材料,和信息,生物,能源并称为现代文明的四大支柱,对材料科学和工程的研究,在国内得到广泛的重视,我国几乎在所有的综合性高校和理工科高校都设置了材料科学和工程专业,有大量的以材料(金属,无机非金属,高分子和复合材料等)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单位。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7月5日,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分会(Polymer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简称PMESC)正式成立,并于中国材料大会2014举办之际,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召开了第一次常务理事会。会议讨论通过了PMESC第一届理事会名誉主任、主任、副主任、常务理事、秘书长等人选、组织机构、工作条例及近期任务等。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李光宪教授当选为PMESC第一届轮值理事会主任兼秘书长。会议由PMESC理事会副主任、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殷敬  相似文献   

12.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材料科学属多学科交叉领域,是现代工业和高科技发展的基础和关键。21世纪,高性能、多用途的新材料将会显示出更加强大的推动力,继续成为科学与工程研究的重点。新材料技术将向材料的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制备和使用过程绿色化等方向发展。新材料发展日新月异,其未来研究趋势不仅对科研人员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于国家政策的制订、材料市场导向、材料产业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主要概述了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磁性材料、半导体材料、生物材料、生态环境材料、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未来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3.
14.
2005年9月19日,当从成都开往重庆的豪华大巴抵达北碚时,已是华灯初上,一片辉煌。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郑玉峰教授就是乘这趟车来碚的。郑教授一踏出车门,中国仪表材料学会秘书长、重庆仪表材料研究所行业中心谌立新主任、学会常务副秘书长、行业中心赵安中副主任便大步上前迎接。谌秘书长热情地握住郑教授的手说:“一路辛苦了!”  相似文献   

15.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是关于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制备和测试、成形和加工、热处理和表面工程的大型工具书。本书共26卷,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牵头组织编写,是我国涵盖内容最为新颖、全面、丰富和权威的材料工程工具书,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6.
《复合材料学报》2006,23(5):95-95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是关于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制备和测试、成形和加工、热处理和表面工程的大型工具书。《中国材料工程大典》共26卷,近7000万字,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牵头组织编写,1200多名专家学,包括39名两院院士、百余名各学科学术带头人参加了编写和审稿工作。是我国迄今为止篇幅最大、涵盖内容最为新颖、全面、丰富和权威的材料工程工具书。《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2006月1月成批出版,2006年3月全套出齐。  相似文献   

17.
《复合材料学报》2006,23(6):63-63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是关于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制备和测试、成形和加工、热处理和表面工程的大型工具书。《中国材料工程大典》共26卷,近7000万字,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牵头组织编写,1200多名专家学,包括39名两院院士、百余名各学科学术带头人参加了编写和审稿工作。是我国迄今为止篇幅最大、涵盖内容最为新颖、全面、丰富和权威的材料工程工具书。《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2006月1月成批出版,2006年3月全套出齐。  相似文献   

18.
生物医用材料及其产业化概况与发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生物医用材料可对机体组织进行诊断、治疗,置换损伤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属医疗器械范畴,其研究是介于生物学、医学、材料学和化学之间的交叉性边缘学科,研究内容几乎覆盖材料科学与生命科学的整个领域,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尽管现代意义上的生物医学材料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其学科也仅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但生物医用材料  相似文献   

19.
《材料导报》2006,20(7):152-152
《中国材料工程大典》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与其他5个全国性学会组织,1200多名专家学者,包括39名两院院士、百余名各学科学术带头人历时5年共同铸成。是我国出版规模最大的原创性材料工程大典,是关于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制备和测试、成形和加工、热处理和表面工程的大型工具书,将成为我国最具权威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20.
《材料研究学报》(www.cjmr.org)创刊于1987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和中国科学院金属所承办的中文综合类学术期刊。《材料研究学报》报道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以及材料科学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刊登国内外具有创新性和较高学术水平的关于材料,特别是高新材料的组成、结构、制备和性能的评述和研究论文。对于从事材料研究、规划和决策、生产和应用等各类人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