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魏平宽 《山西建筑》2014,(27):173-174
分析了公路隧道塌方的原因和易发生塌方的地段,结合隧道设计和施工过程,从地质、开挖、爆破、支护、监控量测等方面,对隧道防塌方技术进行了研究,以避免隧道事故的发生,确保隧道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2.
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导致塌方、突水、岩爆、瓦斯爆炸等灾害的出现,需要采取应急措施对其进行处理,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在隧道施工特点的基础上,对隧道施工中常见的灾害及产生原因进行总结,基于工程实例,对隧道施工中常用的突水突泥防塌方应急措施,特殊断层地段突水突泥防塌方应急措施、富水地段防排水应急措施等做出了预案分析,一旦出现灾害,可及时做出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3.
为使隧道施工中塌方得到及时处理,对隧道塌方进行了分类和原因分析,并结合工程实例,从地表截水处理、洞内创造安全施工条件、施工注意事项等方面,对某高速公路隧道塌方提出具体处理方法,对类似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公路隧道开凿数量日益增多,隧道施工过程中不少安全问题也相伴而生,尤其是隧道塌方问题日趋严重。同时公路隧道的技术标准不断提升,隧道工程面临着复杂的地质条件。对隧道工程的塌方事故进行深入分析,阐述塌方产生的原因,探讨在塌方后应采取的施工措施,将塌方风险及塌方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5.
文尖岭隧道塌方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军海 《山西建筑》2009,35(20):327-328
通过对文尖岭隧道工程概况的描述,介绍了两次隧道塌方情况及产生原因,并总结了相应的塌方处理方案,以保证将来隧道运营的安全,同时为同类型隧道塌方的判断、处理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6.
塌方是隧道施工过程中具有高发性和危害性的事故之一,为防止塌方事故的发生,采用区间层次分析法(IAHP)对隧道施工进行塌方风险因素评价,给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隧道施工塌方风险因素,从工程地质、自然条件、勘察设计、施工技术、管理这5个方面,构建隧道施工塌方风险3级19项指标的评价体系。以新疆地区某隧道工程实例验证该评价模型的可靠性,研究表明影响该隧道施工塌方的主要4个风险因素为:爆破扰动、围岩条件、偏压情况和超前地质预报,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7.
隧道施工属于地下隐蔽工程。结合活沙兔隧道掘进过程中隧道塌方,分析塌方过程及产生原因,提出合理、有效的处治方案,可对类似隧道塌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郑万高铁南漳至巫山段大面积分布可溶岩,岩溶及岩溶水发育,陡坡地段分布较多的危岩落石,岩溶及危岩落石为控件该段线路方案的主要不良地质。为减小涌水突泥、高水压引起隧底上拱等对隧道工程的危害,该段岩溶隧道运用综合勘探手段,结合岩溶发育规律和岩溶水的垂直分带规律,采用了绕避岩溶强烈发育区、靠近深切河谷、以大交角穿越有利于岩溶发育的构造带、靠近既有隧道、选择隧道从非可溶岩或岩溶不发育地层通过、抬高隧道高程、顺坡排水等地质选线原则。对危岩落石沟谷采用压低高程以隧道通过、绕避等措施。通过合理的工程地质选线,降低了隧道施工及运营的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9.
白俊珍 《四川建材》2018,(1):152-153
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大变形、岩爆、塌方是比较常见的事故,塌方不仅会对施工人员的安全造成影响,而且会造成伤亡事故,增加工程安全隐患。超前大管棚+小导管注浆工艺作为一种常用的支护技术,可有效避免出现塌方事故。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对超前大管棚+小导管注浆工艺在杏子山隧道施工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老隧道洞口落石风险问题,以鸭大线林子头隧道为依托工程,开展落石灾害风险评价及控制对策研究。通过现场调查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落石灾害风险进行评价,得到隧道进口和出口的落石灾害风险等级均为II级,具有较高风险;通过理论计算得到隧道进口和出口的最大冲击动能分别为8 525.69 kJ、1 841.55 kJ,在此基础上提出“清理源头+多种防护”结合的控制对策以保证后期铁路运行安全。  相似文献   

11.
赵永生 《山西建筑》2011,37(17):167-168
以硬岩隧道开挖工程区域岩体(石)的各向异性研究为起点,从不同类型断层为主要构造形迹的应力分界特征出发,并结合隧道地下涌水灾害,系统研究了隧道开挖的地质灾害类型,以宏观表象、主控因素、灾害机制及防治对策为主要研究内容作了全面深入探讨,旨在为隧道开挖期间防灾、减灾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2.
为了有效地消除和减少隧道施工过程带来的安全隐患,基于安全系统工程理论对大跨度浅埋深隧道施工风险进行了分析。以某典型大跨度浅埋隧道作为工程背景,运用事故致因理论对该隧道进行风险分析,绘制大跨度浅埋深隧道施工潜在危害鱼刺图。分析结果表明,大跨度浅埋隧道施工过程中存在七项潜在风险,分别为:围岩失稳、塌方、滑坡、超挖、初砌破损漏水、爆破和爆炸事故以及交通运输事故。针对围岩失稳这一风险极高的事故,选取故障树分析法对诱发此类事故的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做好地质探测工作、加强支护以及合理的爆破方式可有效避免该类事故。采取相同方法对其余六种风险因素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针对十天高速公路某黄土隧道左线出口发生塌方冒顶事故的处治工程,分析隧道发生塌方冒顶的主要原因,提出采用小导管注浆加固围岩、洞内与地表共同治理的综合处治措施,并结合塌方段原设计初期支护强度不足的工程实际提出了3种初期支护方案; 利用数值分析软件FLAC 3D,对3种初期支护方案下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工况1(I25a型钢钢架+厚30 cm喷射混凝土)初期支护体系刚度偏大,初期支护承载力存在富余,工况3(I20a型钢钢架+厚25 cm喷射混凝土)初期支护体系刚度偏小,为了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并考虑到施工成本,应采用工况2(I22a型钢钢架+厚28cm喷射混凝土)初期支护体系; 现场监测数据表明,经过处治后隧道变形较小,最大拱顶沉降为16.4 mm,最大拱顶沉降速率为2.2 mm·d-1,最大周边收敛为11.3 mm,最大周边收敛速率为1.6 mm·d-1,且最大地表沉降为46.6 mm,相关变化值都在标准范围内,说明处治效果良好; 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隧道塌方冒顶的预防与处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A massive rock and ice avalanche occurred on the western slope of the Ronti Gad valley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Chamoli, Indian Himalaya, on 7 February 7, 2021. The avalanche on the high mountain slope at an elevation of 5600 m above sea level triggered a long runout disaster chain, including rock mass avalanche, debris avalanche, and flood. The disaster chain had a horizontal travel distance of larger than 17,600 m and an elevation difference of 4300 m. In this study, the disaster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process were analyzed by multitemporal satellite image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ssive rock and ice avalanche was caused by four large expanding discontinuity planes. The disaster chain was divided into five zones by satellite images and field observation, including source zone, transition zone, dynamic entrainment zone, flow deposition zone, and flood zone. The entrainment effect and melting water were recognized as the main causes of the long-runout distance. Based on the seismic wave records and field videos, the time progress of the disaster was analyzed and the velocity of frontal debris at different stages was calculated. The total analyzed disaster duration was 1247 s, and the frontal debris velocity colliding with the second hydropower station was approximately 23 m/s. This study also carried out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disaster by rapid mass movement simulation (RAMMS). The numerical results reproduced the dynamic process of the debris avalanche, and the mechanism of long-runout avalanche was further verified by parametric study. Furthermore, this study discussed the potential causes of disaster and flood and the roles of satellite images and seismic networks in the monitoring and early-warning.  相似文献   

15.
通渝隧道目前是重庆最长 ( 4 2 79m)、国内埋深最大 ( 1 2 0 0m)、工程地质条件最复杂(高地应力、岩爆、岩溶、煤层瓦斯 )的单洞双向行驶的长大公路隧道。本文以隧道设计为例 ,详细介绍了隧道在各种不良地质条件下土建结构设计上的措施 ,以及防灾、机电附属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16.
在隧道工程中,将隧道支护结构与围岩的关系看作博弈的双方。根据博弈的三要素将隧道工程支护问题转化为一个工程博弈问题,从工程问题中提取出博弈参与方,策略空间以及建立收益函数。将隧道的支护方案作为博弈的“人为方”,围岩的等级或者参数组合作为博弈的“自然方”。根据现有的对隧道支护结构受力和围岩变形研究文献,首先从安全性因素的角度建立隧道博弈问题的收益因子函数表达式,在建立的收益因子函数基础上考虑经济性影响因子的作用,得到总的收益函数。根据收益函数,结合数值计算软件评定各支护方案的收益,根据收益对支护方案进行比选。采用博弈比选方法能综合考虑支护方案的经济性与安全性,对隧道支护方案进行定量化的比选,为隧道支护方案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比选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青天寺隧道长度超过20 km,隧道的运营通风、防灾及救援(含紧急救援站)等,考虑的因素非常多,本文通过包兰铁路青天寺隧道运营通风及防灾救援设计的工程实例,介绍了特长隧道运营通风及防灾救援设计主要应考虑的问题和工程措施。通过数值模型计算,青天寺隧道运营通风得出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结论;论述了定点救援和隧道内随机停车救援的原理和措施;对隧道内需要设置的通风机功率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对不同火灾工况的防灾通风形式、人员的疏散、风机的配置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为以后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地质雷达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埋设物探查、岩土检测的电磁波探测方法,具有高效、便捷、准确、直观的特点.本文结合实际地下电缆隧道工程的检测项目,具体地描述了使用地质雷达探测分析地基土体状况的方法,证实了地质雷达探测和检测方法结合其他检测和分析手段对隧道的灾害隐患排查、实施超前保护措施以及受损处修复加固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非常适于地下工程岩土体的定期普查、灾害预防以及损坏修补.  相似文献   

19.
提高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设计思想与方法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是社会抗震防灾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建筑物的倒塌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大体决定了震害的严重程度。因此,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特别是抗地震倒塌能力,是地震区抗震防灾能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文中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介绍了提高建筑结构整体抗震能力的设计思想,结合汶川地震中建筑震害的教训,重点针对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讨论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建筑结构系统的安全储备分为基本安全储备、整体安全储备与意外安全储备三个层次。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和抗地震倒塌能力取决于整体安全储备和意外安全储备,意外安全储备不足是汶川地震建筑结构震害严重的主要原因。结构系统的意外安全储备主要来自其鲁棒性、整体稳定性和整体牢固性。目前对于结构系统的整体安全储备和意外安全储备的研究很不够,结构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都汶高速公路董家山瓦斯隧道特大瓦斯事故的分析,验证了在现场测试资料的基础上用工程地质方法结合瓦斯灾害治理专家经验预测瓦斯隧道灾害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今后相关岩土工程施工预防同类事故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