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300MW四角切圆煤粉锅炉采用低NOx同轴燃烧系统时炉内流场及燃烧器区域浓度场进行了冷态模化试验研究。分析了当二次风偏置角度、二次风与一次风动压比、燃尽风比率及燃尽风布置方式变化时,对炉内气流相对切圆直径、旋转动量流率矩、湍动度、一二次风混合、燃尽风穿透力等的影响,进而分析了对锅炉工作的影响。图7表4参6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数值分析技术对大容量切圆燃烧锅炉改变燃烧器二次风反切风量以及反切风位置时的炉内流场特性进行了全三维模拟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燃烧器上部二次风采用反切布置的情况下.无量纲数XJ在1左右时炉膛出口残余旋转较小,炉内气流湍动混合较好,炉内气流运动稳定;研究亦表明反切风位置对炉内流场影响较大。同时,对7个电厂13台大型锅炉进行了改造效果统计,验证了数值分析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一次风微偏转燃烧方式异常工况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介绍一次风微量反偏转燃烧方式异常工况下的燃烧调整,讨论四角切圆燃烧在采用反切射流时炉内旋转气流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四角切向燃烧锅炉炉内冷态与热态流场特性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冷态和热态实验测量研究了四角切圆燃烧锅炉的炉内流场特性。得出如下的结论:①热态的实际切圆直径相比冷态有增大的趋势;②炉内气流的旋转动量流率矩沿高度下降,热态工况旋转动量流率矩衰减速度比冷态工况慢;③一次风反切的配风方式可有效降低炉内旋转动量流率矩的水平、明显削弱炉膛出口的残余旋转和减小水平烟道入口的速度偏差。图8表3参3  相似文献   

5.
在1MW实验台上分别对四墙切圆燃烧方式炉内冷态、热态实际切圆直径进行了测量,热态试验结果显示燃烧宜宾无烟煤时,一次风截面热态切圆直径为假想切圆直径的3倍;燃烧神木烟煤时,相同截面热态切圆直径为假想切圆直径的7.7倍,数据分析预示:冷态下沿炉膛高度切圆直径呈线性增大,热态下沿炉膛高度切圆直径呈波浪形增大。  相似文献   

6.
在1000MW二次再热机组四角切圆锅炉进行了冷态空气动力场试验,主要试验内容包括:相关的风速、风量测量装置标定;一次风速调平;二次风挡板调节特性试验;炉内动力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一次风速调平效果良好,风速偏差控制在较小允许误差范围内;二次风挡板调节特性能适应变负荷需求;炉内切圆状况符合燃烧器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7.
李超 《节能》2022,(10):37-39
为了优化锅炉的燃烧工况,保证电厂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以某电厂1 215 t/h亚临界四角切圆锅炉为研究对象,进行冷态空气动力场试验。试验包括燃烧器检查、一次风调平、二次风门挡板特性测试和冷态空气动力场试验。结果表明:一次风调平后风速均匀性较好;大部分二次风小挡板的调节特性良好,开度为0~60%(或80%),能够对风速、风量进行有效调整,但也存在部分小挡板调节范围偏窄、调节速率较大或挡板过开的情况;锅炉四角配风均衡,但是炉内气流形成的切圆偏大,气流形成的刷墙风速较高,是造成锅炉高温腐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600 MW偏转二次风系统锅炉炉内结渣特性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偏转二次风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大型四角切圆燃烧锅炉,用以报制炉内结渣,防止水冷壁高温腐蚀等。为降低炉膛出口扭转残余,通常采和下部二次风大角度正切、上部二次风和OFA风反切的布置方式。本文对某台采用偏转二次风系统的600MW燃煤四角切圆燃烧锅炉的炉内结渣过程进行模拟,对炉内气固相流动、温度场、气固相燃烧、固相向水冷的输运过程和灰粒在水冷壁上的附生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偏转二次风系统具有较强的防结渣性能,这一点也被锅炉的实际运行所证实。  相似文献   

9.
某厂燃用褐煤六角切圆670t/h炉为降低NOx排放,进行了如下改造:将原有燃烧器全部改造为水平浓淡风煤粉燃烧器,由于水平浓淡两股一次风煤粉气流各自远离燃料的化学当量比,可有效减少NOx的生成;在燃烧器顶部增设燃尽风喷口,使下部主燃烧区域处于氧浓度较低的气氛,可有效减少NOx的生成;将上、中层燃烧器的下二次风射流轴线向水冷壁偏转一定角度,加大上排燃烧器的二次风切圆直径,推迟二次风与一次风风粉混合物的混合,减少着火阶段的供氧量,可有效减少NOx的生成。试验结果证明,额定负荷下NOx排放量显著降低到315.4mg/m^3(O2=6%,干烟气),远低于排放标准,锅炉效率可达91.85%,比原设计值高1.32%。  相似文献   

10.
四角切圆燃烧锅炉中各角一、二次风风速均衡是提高锅炉燃烧效率 ,防止炉内火焰中心偏移、炉膛结渣的重要因素。但大容量锅炉多采用直吹式制粉系统 ,且送粉管道阻力不均 ,燃烧器数量众多 ,易发生配风不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采用同心反切二次风系统的某 3 0 0MW四角切圆燃烧锅炉四角配风不均对炉内多相流动特性进行了多工况模拟。获得了配风不均对炉内切圆中心、颗粒运动轨迹、贴壁风速等的影响。同时就配风不均对采用同心反切二次风系统和不采用二次风反切技术的四角燃烧系统的影响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采用同心反切系统的四角燃烧锅炉对配风偏差更为敏感 ,应引起设计和运行人员的注意  相似文献   

11.
王鹏 《节能》2013,32(1):34-38,2
以某电厂660MW超临界四角切圆锅炉为研究对象,为了检验燃烧设备的制造及安装质量,摸清炉内空气动力场的流动特性,为锅炉在初次启动和热态燃烧条件下提供参考数据,特进行锅炉冷态空气动力场试验。试验内容包括:一次风速调平;二次风风门挡板调节特性的测定以及空气动力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各层喷口风速达到调平状态时,能够保证锅炉四角配风的均匀性,获得理想的炉内空气动力场。  相似文献   

12.
针对四角切向燃烧大容量锅炉普通存在的由于烟气残余旋转造成的上炉膛及对流烟道中的烟气流量左右两侧偏差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以一台410t/h锅炉为对象,用数值模拟方法,在原有设计方案基础上,改变某些流动参数,如不同的二次风喷射角度、最上层二次风反切流动,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计算,分析总 模拟结果进而提出降低炉膛出口烟气速度偏差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3.
水平浓淡风煤粉燃烧器在410t/h锅炉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采用水平浓淡风煤粉燃烧器在一台410t/h锅炉上解决高温腐蚀问题的应用,分析了该炉产生高温腐蚀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方案,并进行了炉内冷态空气动力场试验,在热态运行的条件下对炉壁处烟气含氧量进行了测量,得到了侧二次风开度对炉内空气动力场和壁面烟气成分的影响规律,可为燃用含硫量较高贫煤的锅炉进行防高温腐蚀的技术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煤粉气流性质和炉内空气动力特性对锅炉的稳定燃烧起着重要作用。燃烧的稳定性直接影响锅炉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从煤粉气流的着火性质和炉内实际切圆直径等方面分析了其对锅炉燃烧稳定性的影响,对于指导锅炉运行人员进行燃烧优化调整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四角燃烧煤粉锅炉稳燃技术的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煤粉锅炉燃烧的稳定特性,从稳燃型煤粉燃烧器,煤粉浓度淡燃烧,二次风对一次风着火的影响以及炉内实际切圆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稳定煤粉燃烧的措施,并介绍了这些措施在670t/h,420t/h和220t/h锅炉上应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某电厂100 t/h四角切圆煤粉炉燃烧效率低、燃烧不稳定的问题,采用双通道浓淡与乏气OFA(燃尽风)组合煤粉燃烧器进行技术改造,其特点为上一次风双通道上下浓淡、下一次风水平浓淡并且集中布置,乏气通过OFA送入炉内。冷态结果表明;该改造方案炉内气流充满度好,气流量不偏斜刷墙;一次风喷口有明显的回流区,并随着腰部风开度的增大向炉膛中心移动,回流区半径减小;热态测试结果表明:热效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50%低负荷稳燃,NOx排放量为260 mg/m3(折算到氧量6%)。  相似文献   

17.
420 t/h同心正反切圆锅炉燃烧优化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株洲电厂配125MW机组的420t/h同心正反切圆锅炉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工况下锅炉炉内空气动力场、温度场、煤粉颗粒轨迹等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该锅炉结渣的原因,提出了改善该炉结渣和燃烧经济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对WGZl70/9.8-3型煤粉锅炉在冷态下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分析,找出送、引风机及二次风门挡板开度与风量(速)的关系及四角喷燃下炉内速度分布及气流均匀情况;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确定送风机挡板开度在40%左右、两台引风机并联运行挡板各开45%左右较为适宜,燃烧中配风、各二次风门挡板的运行开度及对二次配风进行冷态调平,同时对炉内空气动力场进行飘带试验研究,经过合理的一、二次风配置,空气动力场良好,为锅炉的顺利点火及稳定运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摆动式水平浓淡风煤粉燃烧器在670 t/h锅炉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涛 《节能技术》2007,25(3):266-268
我厂2号锅炉(DG 670/13.7-8A)为四角切圆布置,一、二次风间隔布置,分上下两组,设计煤种为晋中贫煤.在实际运行中,煤质不稳定,锅炉着火和燃烧稳定性差.采用"摆动式水平浓淡风煤粉燃烧器"技术对燃烧器改造后,燃烧效率提高0.84%、在300 t/h时能稳定燃烧、炉膛无结渣,锅炉参数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