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技术上来看,目前人们正在探索IP与ATM、IP与SDH、IP与DWDM相结合的方式来构造新一代的网络架构: 1.IP over ATM ATM作为已发展多年的技术,从传统电信运营者和设备供应商角度看似乎在支持多业务多速率方面更为成熟。而IP由于历史性的存在及作为事实标准的广泛应用,特別是与计算机终端形态和LAN接入网形成的紧密结合使之具有原发性优势。现阶段看来,IP over ATM似乎比较适用于网络边缘多业务接入环境及服务质量较高的IP业务的要求。 2.IP over SDH IP与SDH的结合试图将IP  相似文献   

2.
《信息网络》2007,(5):75-75
当前的IP传送网一般有四种建设模式:IP over SDH、IP over Fiber、IP over点到点WDM和IP over SDH over WDM。  相似文献   

3.
融合IP和ATM的MPLS 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即多协议标记交换。传统的IP技术是无连接的,报文的传递依靠逐条查路由表,速度慢,实现QoS、流量工程等比较困难。ATM和帧中继使用虚电路技术,速度快,易于实现QoS。用ATM网络承载IP协议,即IP over ATM,是近年来通信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先后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案,如Classical IPOA、LANE、MPOA及IP Switch等,但都存在着一定的缺点,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MPLS技术将ATM与IP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被认为是目前IP over ATM的最佳方案,同时并不局限于在ATM网络中使用。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ATM,SDH,WDM等目前通信行业常用的IP传送技术规范,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认为这三种IP传送技术在网络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领域都将发挥相应作用,但从面向未来的视角看,IP over WDM将是最具长远生命力的技术,特别是随着IP业务逐渐成为网络的主导业务后,这种对IP业务最理想的传送技术将会成为未来网络特别是骨干网的主导传送技术.  相似文献   

5.
IP over SDH技术在电力系统数据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力系统数据网是电力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网络,IP作为数据网的主要数据承载方式,目前电力系统传统的通信模式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文中研究了IP over SDH技术原理及有关特点,分析了IP over SDH与其它技术相比存在的优势和发展前景,提出了IP over SDH技术在电力系统数据网中的一种组网方案设计。随着SDH关键技术的进一步研发,IP over SDH技术必能在电力数据信息网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电力系统数据网是电力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网络,IP作为数据网的主要数据承载方式,目前电力系统传统的通信模式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文中研究了IP over SDH技术原理及有关特点,分析了IP over SDH与其它技术相比存在的优势和发展前景,提出了IP over SDH技术在电力系统数据网中的一种组网方案设计。随着SDH关键技术的进一步研发,IPover SDH技术必能在电力数据信息网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正当网络厂商们沿着标准化的方向不断推出各种各样专用的IP交换网络方案的时候,ATM论坛却已在悄悄地酝酿制订基于ATM网络的多协议解决方案MPOA(MultiProtocal over ATM's)。它可将IP的高效路由选择能力与ATM快速灵活的交换能力融合在一起,从而在传统网络中有  相似文献   

8.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联网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钺  苏衍斌 《计算机工程》2003,29(3):158-160
结合目前我国高速公路通信传输网络的建设现状和收费系统数据通信的需求,从 结构、性能等方面分析了适应高速公路通信的3种网络技术SDH、ATM和宽带IP技术,以及这 3 种技术的综合集成模型ATM Over SDH、IP Over ATM、IP Over SDH、IP Over WDM。提出 比 较适合于高速公路收费系统联网的技术方案,并设计了网络通信管理和维护的具体内容 。  相似文献   

9.
1999年,国内兴起了宽带Internet接入的热潮,许多主干网、城域网的建设已经启动或正在筹划之中,数字卫星广播、ATM、IP over SDH、HFC将成为宽带多媒体网络主干的主要技术,“宽带到家”已经成为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Internet发展和延伸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0.
宽带IP网技术近一年来发展迅速,千兆以太网技术日趋成熟,其标准已经通过并发布。千兆以太网采用专门传输装置,在单模光纤上传送距离达1000公里。千兆位高速路由交换机已经商品化,它的交换速度高达60Gbps,而交换速度达几Tbps的特位路由交换机也已问世。线速路由交换机与密集波分复用技术结合产生IP优化光学网络,在单模光纤上传输速度可达160Gbps。由于省去SDH和ATM设备,用它做宽带IP骨干网可以降低成本95%以上。未来宽带IP网将形成以IP优化光学网络为骨干网,10/100/1000Mbpa以太网为外围网络的格局。宽带IP网的QoS问题正在和已经得到解决,预期可以达到现在ATM和FR网的水平。网管系统和安全、计费系统也有很大进步,这一切将大大加速各种业务向宽带IP网转移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在电信、电力等信息化建设较早的行业,一般会存在ATM和IP两种技术的网络,但是像中山电力并存ATM、SDH和IP技术的通信网并不多见。广东省  相似文献   

12.
IP over DH是当前IP主干网上普遍采用的传输技术,与其他传输方式相比,它能提供较高的带宽利用率。本文简要描述了IP over SDH的原理及解帧过程,介绍了SATURN开发组制定的POS-PHY系列接口,并分析了基于第三层和第四层的分类模型。  相似文献   

13.
一种基于故障的ATM over SDH网的生存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充分分析了ATM over SDH网在生存性方面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基础上,结合ATM over SDH网特有的网络结构,在这种多层网的恢复方案中,针对网状网结构提出了一种基于故障的生成性机制,即在不同的故障情况下采取不同的恢复/保护措施,从而满足网络对生存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IP Qos是指IP网络的一种能力,即在跨越多种底层网络技术(FR、ATM、Ethernet、SDH等)的IP网络上,为特定的业务提供所需要的服务。  相似文献   

15.
ATM路在何方?     
10年前,ATM(异步传输模式)的诞生,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网络界发出了轰鸣,并以非常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曾一度,大家似乎认为ATM大有取代IP之势,认为ATM什么都可以做,可谓无所不能,如今,对于千兆以太网与ATM的争论仍在持续,双方各执一辞,似乎难有定论。那么,ATM现在怎样?发展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ATM论  相似文献   

16.
如果你的计算机是连接到Internet上的,不管你用的是哪种计算机,也不管你用的是什么连接方式,有两个问题可以肯定:第一,你在使用TCP/IP网络协议;第二,你的计算机有一个唯一的Internet协议(IP, Internet Protocol)号码。没有这两者是不能访问Internet的。一般来说,TCP/IP协议没有什么问题,它通常在安装Windows的时候就一起安装了,或者也可以通过控制面板的网络项进行安装。但是计算机是怎么得到这个唯一的IP号码的呢?这就是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在IP与ATM结合的多种方案,即经典的IP over ATM、MARS、局域网仿真、NHRP、MPOA及第三层交换进行了描述,并同时指出其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络代表着当前信息产业的三个主要方面,在信息网络的各种业务中,以IP业务为主导的数据业务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且大有超过话音业务的势头。未来宽带IP将会架设在光纤网络基础上。在宽带数据通信网络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技术,即ATM和IP技术。由于ATM网络和IP网络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在目前的技术情况和实际条件下,不同的运营商在构建其网络时有着不同的态度和考虑。从初期的在DDN网络上架构IP网络到IP Over ATM、IP Over SDH和IP OverDWDM等多种模式,IP网络  相似文献   

19.
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基于SDH技术,同时实现TDM、ATM、以太网等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并提供统一的网管,它具有SDH、ATM以及以太网/IP处理功能,通过将多业务汇聚并高效适配的方式可以实现多种业务的综合传送.论文首先回顾了MSTP发展、接着报告了MSTP相关的主要技术,从中可以大致了解MSTP的原理和其今后相关技术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基于SDH技术,同时实现TDM、ATM、以太网等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并提供统一的网管,它具有SDH,ATM以及以太网/IP处理功能,通过将多业务汇聚并高效适配的方式可以实现多种业务的综合传送。论文首先回顾了MSTP发展、接着报告了MSTP相关的主要技术,从中可以大致了解MSTP的原理和其今后相关技术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