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北礁凹陷位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被多个凸起包围,值得展开探索,以期能为深水区寻找到新的勘探领域。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精细解剖研究程度相对较高的崖北凹陷崖城组,分析其地震反射特征等,得到北礁凹陷崖城组的沉积及烃源岩特征。再结合北礁凹陷已钻井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凹陷地热特征及凹陷周缘凸起的储盖组合等,深入分析了北礁凹陷的勘探潜力。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北礁凹陷裂谷期为半地堑结构,崖城组洼陷面积为1 400km2,最大厚度为2 150m;与崖北凹陷崖城组具有相似的古地貌、地震反射特征及沉积特征,为海陆过渡相潟湖—潮坪环境,潮坪相煤系地层为烃源岩的主要来源,潟湖相泥岩为重要的烃源岩来源;钻井已证实北礁凹陷崖城组能生成高成熟煤型气,且凹陷周缘发育多套储盖组合,该凹陷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2.
油气勘探揭示,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下渐新统崖城组属于海陆过渡相煤系烃源岩,是主力气源岩之一。选择崖城组煤系烃源岩样品开展全岩热解实验,定量评价生气极限和生烃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崖城组煤系烃源岩的主生气期镜质体反射率(RO)值为0.96%~2.74%,生气极限RO值为4.38%,该值对应处ΔRO的最大值为0.83%,且累积和阶段产率变化不大,预示煤系烃源岩生气过程基本结束。通过实验结果与收集到的钻井实测RO值对比,认为在中央坳陷边缘及其邻区,崖城组煤系烃源岩仍具有生成天然气的巨大潜力。该项研究对于深水区盆地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崖北凹陷主力烃源岩是崖城组煤系烃源岩,而煤系的分布受控于沉积相带.为弄清煤系烃源岩分布特征,为油气勘探工作提供参考,通过对区域地质背景、古生物、岩性组合、水动力条件、古地形及与现代沉积类比等综合分析,指出崖北凹陷崖城组主要发育潮坪—潟湖沉积体系.崖城组沉积时期,潮坪之上地势宽广、平坦,并生长着蕨类和红树林等高等植物,有利于煤系的形成和聚集;而凹陷内相对封闭的水动力条件又有利于煤系的保存.因此,潮坪具备了煤系形成、聚集和保存的有利条件,是发育煤系烃源岩的有利沉积相带.崖北凹陷内的潮坪主要发育在南部和东南部缓坡带,其中东南部缓坡带崖城组埋藏深,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推测其已生成油气. 相似文献
4.
莺—琼盆地梅山组海相烃源岩的树脂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莺-琼盆地崖13-1气田凝析油的五环三萜烷以W和T双杜松烷为主,其先体聚杜松烯是被子植物龙脑香科达玛树脂的主要组成。中中新统梅山组海相泥岩的干酪根分析为Ⅲ型,而饱和烃和芳烃气相色谱和质谱分析检测出高含量的多种系列的树脂化合物,最大系列是十二烷的五杜松烷。因树脂化合物的存在,梅山组岩样的产烃率(HC/TOC)为49-179mg/g,属好-优烃源岩。然而用传统地化方法评价则为差烃源岩。笔者提出与传统看法有别的新认识:海相地层中的有机质可主要来自陆源;陆源有机质可呈超显微状态存在;树脂体的出现和分布具有时代性和地区性。 相似文献
5.
6.
琼东南盆地崖城组煤层的识别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综合分析煤层测井响应和提取测井资料深层次信息的基础上,给出了3种识别煤层的方法,即逻辑判别法、聚类分析法和测井相蜘蛛网图法。逻辑判别法是根据岩心揭示煤层的测井特征来识别未取心段中的煤层;聚类分析法是对多种测井曲线进行主成分分析,找出对煤层识别贡献最大的几条测井曲线(累积贡献率>85%),再对这些曲线进行聚类分析,依据取心段煤层的特征识别未取心段的煤层;测井相蜘蛛网图法是将剖面中(特别是取心段)不同岩性地层的不同测井参数分别展现在一张蜘蛛网图上,即建立不同岩性的标准测井相蜘蛛网图,再用这些标准的蜘蛛网图与疑似煤层蜘蛛网图相比较,以识别真正的煤层,并对识别出的煤层的可信程度进行半定量化综合分析。在充分分析了测井曲线半幅值厚度和1/3幅值厚度与实测煤层厚度的关系后,认为1/3幅值与实测煤层厚度最为相近,而将其作为解释煤层的厚度。 相似文献
7.
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思路,利用已钻井的有孔虫、钙质超微等古生物资料,结合岩性及古地貌,对琼东南盆地渐新统崖城组沉积环境进行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崖城组沉积时期,北部坳陷早期为陆相环境,中晚期古生物开始间歇性出现,丰度与分异度普遍不高,为泻湖—潮坪环境;而中央坳陷从崖城组早期古生物便呈间歇—较连续性出现,丰度与分异度较高,为局限滨海—浅海环境,据此推断位于中央坳陷的长昌凹陷崖城组时期为局限滨海—浅海环境。其中,扇三角洲、三角洲、海岸平原及滨海沼泽围绕凹陷周缘分布,斜坡部位发育大面积滨海沉积,凹陷中央为浅海。根据平面沉积充填特征、典型地震剖面,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认为长昌凹陷崖城组属典型的地堑式沉积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岩心成分、粒度及沉积构造特征综合分析,对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西北部渐新统崖城组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崖城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岩性以粗碎屑岩为主,夹多层薄煤层并含有海相自生矿物海绿石;粒度累积概率曲线类型多样,兼有牵引流和沉积物重力流成因特点;层理类型包括平行层理、沙纹交错层理、均质层理和潮汐层理等,此外还发育冲刷面及变形构造,反映了复杂多变的水动力环境.对测井曲线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了研究区崖城组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模式,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亚相,为断陷早期平衡充填背景下发育于箕状断陷主断裂隐没端附近的海陆交互相沉积,物源主要来自海南隆起和崖城凸起.研究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中的煤层可作为良好的气源岩,与以粗碎屑岩为主的储层组成了有利的生储配置,对崖城13-1气田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琼东南盆地崖城组煤的沉积学特征与聚煤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琼东南盆地钻井、岩心、测井、构造形态等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阐述了琼东南盆地崖城组成煤作用、成煤环境及成煤模式。崖城组的成煤作用主要为凝胶化作用;煤层多发育在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环境和潮坪的潮间带上部、潮上带泥炭沼泽环境;主要的成煤沉积体系在崖城组早期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在崖城组中、晚期主要为潮坪—泻湖体系。在综合研究各种影响成煤作用因素的基础上,从沉积环境和构造形态角度建立了6种主要的聚煤模式,即冲积扇扇前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聚煤模式、泻湖—潮坪聚煤模式、浅海周缘扇三角洲和滨海带聚煤模式、深水半地堑凹陷聚煤模式、浅水半地堑凹陷聚煤模式、深水地堑凹陷聚煤模式。 相似文献
10.
基于琼东南盆地西部崖城地区10余口钻井的实测钻井资料,以及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探针、古压力热动力学模拟、有机地球化学、阴极发光、铸体薄片和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同位素组成等多项测试分析,剖析了超压顶界面分布以及附近的泄压带流体活动特征,同时揭示了流体活动造成泄压带岩场响应。研究区泄压带可能位于超压顶面附近地层;地层测试、泥浆密度、测井曲线和速度谱资料确定了崖城区现今超压顶面深度主要分布在3 000~4 000 m,而且由构造高部位向低部位加深;各井超压顶面附近的泄压影响范围不同,具体范围可由镜质体反射率Ro得到。现今超压顶面与古超压顶面(泄压流体排放期)深度变化较小。泄压带流体具有相对高温高压、含有酸性和烃类等特征,流体活动使得泄压带成岩场的温压条件和孔隙流体介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水-岩作用;主要表现为:①泄压带地层的Ro和黏土矿物出现提前转变趋势;②有机质Tmax异常小和S1/(S1+S2)异常大;③泄压带储层发生的热流体酸性溶蚀导致次生孔隙带发育;④长石颗粒钠长石化,自生石英和碳酸盐胶结物异常发育,其为深部超压有机流体排放的产物。总之,研究区超压顶面附近的泄压带可能为天然气与优质储层及盖层耦合有利聚集带,是今后琼东南盆地天然气勘探的现实区域。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海相烃源岩测井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井评价烃源岩具有分析费用低、纵向连续性好、实用性强等特点。文中以烃源岩理论模型和有机质物理性质为基础,分析了塔中地区奥陶系烃源岩的常规测井响应特征。研究发现该区烃源岩的弹性参数、铀钍含量比、ΔGR等3个参数与有机质丰度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并建立了定量识别烃源岩的声波-电阻率和密度-电阻率2类交会图版。在有机质丰度评价方面,用ΔlogR法和BP网络法2种方法相互印证,较好地反映出烃源岩垂向非均质性,为有效烃源岩划分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琼东南盆地渐新统烃源岩微观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背散射电子成像(BSEI)技术对琼东南盆地渐新统崖城组和陵水组烃源岩微观沉积特征进行了高分辨率研究。结果显示,渐新统烃源岩中的有机质成分既有海相化石,如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又有丝状或纹层状有机质,还有陆源搬运而来的植物碎屑。这些有机质在烃源岩中的分布极不均匀,有些呈连续纹层状分布,有些呈断续纹层状分布,有些呈分散状均匀散布在矿物颗粒中,还有些则呈团块状或絮凝状分布。根据有机质成分及分布形式,并结合烃源岩沉积结构和构造,将琼东南盆地渐新统烃源岩划分为含连续纹层状有机质泥岩、含断续纹层状有机质泥岩、含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泥岩、含陆源植物碎屑泥岩和含分散状有机质泥岩5种类型。同时,根据钙质超微化石组合变化和微观沉积特征,推测琼东南盆地渐新世总体为滨岸、滨海和浅海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3.
酒西盆地是中国最早开发的陆相含油气盆地之一,下白垩统是盆地主要的烃源岩。通过对旱峡地区下白垩统赤金堡组烃源岩孢粉相进行系统研究,首次识别出木质-丝炭组合(孢粉相A)、无定形组合(孢粉相B)和无定形-木质组合(孢粉相C)3个孢粉相,分别发育在赤金堡组的下部、中部与顶部、上部。孢粉相A以丰富的木质组织和较多的丝炭为特征,孢粉相B以无定形为主要组分,含较多孢粉体和木质组织,孢粉相C以木质和无定形为主。有机质母质来源自下而上表现出从以陆源高等植物输入为主到低等水生生物为主,再到显示混源特征,最终又变为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的演化特征。赤金堡组中部及顶部孢粉相B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为主,具有较好的生油潜力;而下部和上部孢粉相A段和孢粉相C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生油能力差。孢粉相分析揭示赤金堡组沉积期湖盆经历了断陷形成、强烈扩张、充填收缩和再次凹陷4个演化阶段,沉积环境依次为近源冲积扇—滨浅湖相、半深湖相—深湖相、扇三角洲相和局部半深湖相—深湖相。其中,沉积中期强烈凹陷阶段和末期断陷复活阶段的深水缺氧环境中发育了较好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14.
酒西盆地是中国最早开发的陆相含油气盆地之一,下白垩统是盆地主要的烃源岩。通过对旱峡地区下白垩统赤金堡组烃源岩孢粉相进行系统研究,首次识别出木质-丝炭组合(孢粉相A)、无定形组合(孢粉相B)和无定形-木质组合(孢粉相C)3个孢粉相,分别发育在赤金堡组的下部、中部与顶部、上部。孢粉相A以丰富的木质组织和较多的丝炭为特征,孢粉相B以无定形为主要组分,含较多孢粉体和木质组织,孢粉相C以木质和无定形为主。有机质母质来源自下而上表现出从以陆源高等植物输入为主到低等水生生物为主,再到显示混源特征,最终又变为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的演化特征。赤金堡组中部及顶部孢粉相B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为主,具有较好的生油潜力;而下部和上部孢粉相A段和孢粉相C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生油能力差。孢粉相分析揭示赤金堡组沉积期湖盆经历了断陷形成、强烈扩张、充填收缩和再次凹陷4个演化阶段,沉积环境依次为近源冲积扇—滨浅湖相、半深湖相—深湖相、扇三角洲相和局部半深湖相—深湖相。其中,沉积中期强烈凹陷阶段和末期断陷复活阶段的深水缺氧环境中发育了较好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15.
16.
琼东南盆地崖城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与煤层形成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系统分析琼东南盆地钻井、岩心、测井、地震、古生物等资料的基础上,识别了崖城组含煤地层层序界面,并进行了崖城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崖城组含煤地层层序边界主要为不整合面、假整合面和下切谷面,界面上、下地层的岩性、岩相、测井特征、地震反射响应都有明显的差异。崖城组含煤地层可以划分为1个超长周期基准面旋回、3个长周期基准面旋回(LSC1、LSC2、LSC3)和至少12个中周期基准面旋回,短周期基准面旋回类型发育较全(A型、B型、C型),但个数变化较大。长、中周期基准面旋回分别可以在全盆地、次级凹陷内部对比,短周期基准面旋回可以在洼陷内对比。在LSC1中,煤层主要发育在海侵期和高水位期的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中,具有层数多、单层厚度小及分布稳定性差的特征;在LSC2、LSC3中,煤层主要发育在海侵期潮坪的潮上带和潮间带上部泥炭沼泽中,其中LSC2煤层层数少、厚度相对较大、稳定性相对较好,而LSC3煤层特征与LSC1的相似。长周期基准面旋回中,海侵期发育的煤层多位于短周期上升半旋回或下降半旋回的底部,高水位期发育的煤层多位于短周期下降半旋回的顶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