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墨西哥Burgos盆地Perdido构造带Wilcox组源-汇体系及勘探前景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梁建设  黄兴文  蔡文杰  王颖  陈亮  张义娜 《石油学报》1980,40(12):1439-1450
为了进一步研究源-汇系统模式及相关因素,在双层盐岩结构广泛发育的墨西哥Burgos盆地Perdido构造带,以Wilcox组为研究对象,在有限井控条件下,基于测井、岩心、岩石薄片及三维地震资料,研究了板块活动历史与主要水系分布。通过地震沉积充填结构、岩屑组成明确物源方向,依据单井相、地震反射与属性特征分析刻画了深水沉积体系特征,综合分析了Wilcox组物源及其控制下的深水扇沉积体系,探讨了源-汇各要素间相关性并建立了耦合模式。研究结果表明,Wilcox组物源主要来自于西侧落基山脉,经Rio Grand、Colorado两大水系搬运至研究区,具有双向物源的特征;主要发育水道化朵叶、近端朵叶和远端朵叶,其中水道化朵叶粒度更粗,储集物性更好,是最为有利的沉积相带;Wilcox组上覆巨厚的盐岩沉积密度较低,其导热率较高可降低地层温度,减缓压实和胶结作用,更有利于盐下储层原生孔隙的保存;充足的沉积物供给量和高效的陆架搬运体系为Perdido构造带深水扇沉积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源-汇模式表现为落基山脉—Rio Grand、Colorado水系—陆架边缘三角洲—大型峡谷—深水扇模式;由于Perdido构造带勘探程度较低,烃源条件优越,砂体分布广泛,双层盐岩构造为油气成藏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因此具备广阔的勘探空间与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古新统—下始新统Wilcox组为墨西哥湾盆地陆上和深水区的重要产层。利用地震、钻井等资料,结合前人认识,分析了墨西哥湾北部深水盐盆Wilcox组油气成藏条件及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Wilcox组的油气主要来自上侏罗统提塘阶优质海相烃源岩;上Wilcox组深水扇沉积为主力储层,其埋藏西浅东深,储层物性西好东差;上始新统—渐新统厚层深海相泥岩和厚层异地盐蓬为Wilcox组储层提供了优质盖层。Perdido褶皱带、Keathley褶皱带和Walker褶皱带对Wilcox组油气富集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与盐拱相关的断裂和微裂隙、盐株边界为油气垂向运移通道,盐蓬底面渗透层为油气提供了侧向运移通道。Keathley褶皱带和墨西哥湾海域的Perdido盐核挤压褶皱带、深层逆冲带为该地区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3.
深水沉积储层特征——以尼日利亚OML130区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水沉积体系的研究正处于不断探索和认识阶段,近年来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认识。尼日尔三角洲位于非洲大陆西部,深水沉积体系特征明显,通过对二维地震剖面的反射结构、三维地震的切片及属性,岩心沉积结构、构造、含有物,钻井岩性剖面,测井曲线反映的粒序变化及旋回特征等现象的综合分析,总结出了研究区主要的沉积模式。海底扇可分上扇、中扇、下扇,其主要沉积和储层类型为水道、朵叶和水道叠加或水道—决口扇复合体。并对各类储层的特点和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根据琼东南盆地陵水凹陷三维地震、钻井及岩心资料,对中新统梅山组发育的深水扇特征、沉积模式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梅山组中发育着多种典型重力流构造,沉积物为半深海环境下的重力流沉积;通过对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岩矿特征、粒度分析、沉积构造、测井相等分析,可识别出水道、水道间、席状砂等沉积微相;陵水凹陷梅山组深水扇为陆架边缘三角洲—峡谷(下切谷)—深水扇的沉积模式,其形成受三亚组沉积晚期古构造地貌、相对海平面变化、坡折带及三角洲物源供给能力等多种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西非深水沉积类型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水沉积储层是目前世界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目标,西非深水油气资源丰富,占全球深水油气总资源量的14%。根据深水沉积所处位置、沉积相带、沉积物组合及平面展布特征等差异,将深水沉积类型分为水道(单支水道、复合水道)、朵叶(单期朵叶、叠合朵叶)、天然堤(近端天然堤、远端天然堤)和深海泥。通过对不同类型深水沉积的岩相、测井相、地震相和沉积相进行分析,以深水沉积模式为指导,结合物源供给和运输通道等因素的影响,阐明了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和下刚果-刚果扇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储层类型及分布。综合研究表明,复合水道浊积砂和叠合朵叶席状砂是深水沉积的主要储层,储层物性良好;近端天然堤席状砂是较好的储集体;单支水道和远端天然堤受到砂体规模和厚度的限制,储层性能一般。在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区勘探中,首选低缓构造背景下的叠合朵叶席状砂体,其次是寻找高陡构造背景下的叠合朵叶席状砂体,最后是寻找低缓构造背景下的复合水道浊积砂体。在下刚果-刚果扇盆地深水勘探中,以寻找复合水道浊积砂体为主,其次为叠合朵叶席状砂体。  相似文献   

6.
深水扇是重力流搬运陆架—上陆坡沉积物至深海平原的结果,不仅记录了区域古气候环境、构造运动、相对海平面变化信息,也储集了巨量的油气资源,开展深水扇识别和发育特征研究同时具有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应用新采集的大量三维地震数据,结合钻井和稀土元素数据,分析了琼东南盆地宝岛—长昌凹陷深水扇的发育特征和沉积物源,并总结了影响该深水区深水扇发育和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宝岛—长昌凹陷中中新统梅山组发育多个深水扇,依据沉积微相组合可以划分为3类,包括陆坡峡谷—朵叶体型深水扇、深水水道—朵叶体型深水扇、深水水道化深水扇。陆坡峡谷—朵叶体型深水扇和深水水道化深水扇分别发育于宝岛凹陷和长昌凹陷北缘,物源来自海南隆起区。深水水道—朵叶体型深水扇发育于长昌凹陷南缘,物源来自凹陷南东方向的永乐隆起区。影响宝岛—长昌凹陷中中新世深水扇发育和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陆架地形和古水深、坡折带类型和坡度、古海底地貌和相对海平面下降等。  相似文献   

7.
深水水道体系沉积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是揭示大陆边缘“源—汇”过程和取得深水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中新统发育有大型深水水道沉积,基于A区块的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利用地震属性分析等手段,阐述了中新统层序地层格架内深水水道体系的沉积特征、演化规律并讨论了其控制因素。区内中新统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SQ1-SQ4),大体对应于下中新统、中中新统下段、中中新统上段及上中新统。深水水道体系岩性上以砂岩为主,沉积单元包括水道、天然堤—溢岸、末端朵体和块体搬运沉积等。SQ1以发育弱受限—不受限的加积型水道或末端朵体为主,SQ2主要发育弱受限的侵蚀型—加积型水道,SQ3以受限侵蚀型水道的发育为主导,SQ4多见孤立侵蚀型过路水道。构造隆升与剥蚀、冰期气候以及海平面变化等因素,为深水水道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物源并可能导致了该地区古地貌的坡度变化,从而影响了重力流作用的强弱并控制了深水水道体系的发育和演化,盐构造活动对深水水道的发育具有重要的改向、限制、封堵、迁移或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西洋两岸深水区是当前热门的油气勘探领域,已发现的大中型油气田多为盐岩相关构造,而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未沉积盐岩,发育泥底辟和泥火山等泥相关构造。为理清深水挤压构造区油气成藏规律,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原油物性等资料,运用综合地质分析法,从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区构造沉积演化入手,开展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研究表明,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区晚白垩世至今始终处于深海—半深海沉积环境,主力烃源岩为上白垩统—古新统海相烃源岩,于晚中新世进入生排烃高峰,随着尼日尔三角洲不断向海进积,中—下中新统以朵叶沉积为主,上中新统以水道复合体沉积为主,断层和裂缝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深水区"树形"近源油气成藏模式,指出汇烃面积是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区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深水区北部泥底辟构造区成藏条件好,未钻探的构造圈闭数量多,具有较大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9.
尼日利亚深水区海底扇沉积模式成因探讨及勘探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吕明  王颖  陈莹 《中国海上油气》2008,20(4):275-282
尼日利亚深水区地貌形态、层序地层结构、钻井岩性及岩心特征、三维地震振幅图等资料显示,深水沉积以低位海底扇为主。浊流具有重力流和牵引流的双重属性,不仅形成了扇状的朵叶和分枝状的水道体系,还通过其内部环流形成高弯度的水道体系。浊积水道的形态主要受地形坡度控制,其中高弯度水道主要发育在缓坡地段。区内陡缓相间的阶梯状地形使海底扇总体呈拉长状,其中上扇区以水道为主,下扇区以朵叶为主,中扇区为水道与朵叶的叠合体,且视海平面变化和物源的供应情况而出现活动、前积与废弃、退积等不同的组合方式。水道、决口扇、决口朵叶以及各类侧向或垂向叠加复合体是区内主要的储集体类型。根据重力流水道及扇体的成因特点建立的沉积模式,能够使该区储层研究更加准确和高效。  相似文献   

10.
应用地震资料对珠江口盆地荔湾凹陷恩平组地层进行地震相分析,恢复其古地貌,并结合浅层井-震对比分析,在该区发现了一个大型水道—浊积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水道在平面上呈“蛇”型沿NW—SE方向展布,受物源和古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水道不同区段的剖面形态与沉积演化特征不同,上段呈现“V”型,向中、下段逐渐转变为“U”型或“W”型;根据地震反射特征将该水道—浊积扇体系划分为3期,每期水道内部发育次级小水道。早期水道以侵蚀作用为主,中期水道以侵蚀-沉积共同作用为特征,晚期水道基本为沉积作用,而且中—晚期水道广泛发育天然堤-溢岸沉积,属于典型的侵蚀-沉积型水道。分析认为,其物源来自白云凹陷北部的三角洲。该深水扇体系的发现为深水区深部地层大型储集体的寻找及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源-汇系统格架下,以地震构形分析为基础,对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沉积相、古地貌和地震构形属性切片进行了研究,划分了沉积单元,定性—半定量指出了各沉积单元边界,并优选了2个勘探潜力区带。研究结果表明: ①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源-汇系统分为3类,西北部发育缓坡发散型源-汇系统,纵向上呈扇三角洲—湖泊—辫状河三角洲动态演化特征,地震上由中—强反射过渡到中—弱振幅平行反射,再演变为高频中振幅前积反射;西南部发育长轴汇聚型源-汇系统,辫状河三角洲稳定发育,以楔状展布为主;陡坡平行型源-汇系统在控洼断层上盘发育多期叠置的扇三角洲沉积,整体上呈楔形,反映了物源充沛背景下的扇三角洲平原—前缘的沉积特征。②研究区文昌组沉积期的古地貌整体上具有“东断西超”的格局,文五段—文四段沉积期,研究区为强烈断陷期,局部构造运动使西北和东南抬升,中部形成了构造脊和2个次洼;文三段—文二段沉积期,进入断坳期,沉积中心整体向东迁移,湖盆萎缩,西部遭受剥蚀。③研究区缓坡发散型源-汇区发育7个沉积单元,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叠置连片的水下分流河道和薄层席状砂;长轴汇聚型源-汇区发育4个沉积单元,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分布广泛的前缘席状砂为主;陡坡平行源-汇区发育水下扇、扇三角洲前缘和浊积扇等4个沉积单元。④西南部的长轴汇聚型源-汇系统和西北部缓坡发散型源-汇系统为研究区的勘探潜力区。  相似文献   

12.
沉积物源分析是沉积相分析、砂体分布预测及岩性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研究的核心内容。前人研究认为,南堡凹陷柳赞地区储集相类型单一,物源仅来自于NE向边界断层,然而钻探揭示的相序特征与NE向扇三角洲唯一物源的观点并不完全相符,导致砂体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制约了油气勘探。综合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和地震资料,通过高频层序地层分析、地震相和地震属性分析、有色反演等技术,在三级层序地层格架内对沉积物源分布、充填演化及砂体迁移特征进行研究,取得了以下新认识:(1)柳赞地区沙河街组三段除扇三角洲沉积以外,存在第二种有利储集体——近岸水下扇;(2)根据前积地震相反射特征分析发现,沙河街组三段中—晚期陡坡带物源方向变化剧烈,受构造沉降控制明显,呈现"顺时针旋转"演化:即SQIII沉积期,湖盆整体北高南低,发育来自NW向物源的扇三角洲相;SQIV沉积期,NE向剧烈抬升,形成NE向的扇三角洲相;SQV沉积期,湖盆东部开始抬升,发育来自东部物源的扇三角洲相;(3)建立了南堡凹陷柳赞地区沙河街组"三级控砂"模式:断层差异活动控制沉积物源发育特征;坡折带和湖平面变化控制储集体类型;沉积相类型控制砂体类型和分布。研究深化了陆相断陷盆地陡坡带强烈构造变动控制物源迁移的理论认识;同时,对于南堡凹陷老区的进一步挖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塞纳加尔盆地深水区白垩系广泛发育陆架三角洲及斜坡扇体系,是近期全球油气勘探发现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通过地震相和井资料分析,对塞内加尔盆地陆架边缘斜坡带的层序格架、沉积-地貌演化,及其对构造、海平面和沉积物供应变化的响应关系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研究表明盆地的白垩纪沉积充填可划分出以阿普特末期和塞诺曼末期区域性不整合面为界的2个复合层序CS1和CS2,进而划分出8个三级层序;识别出具有“源-汇”关系的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斜坡扇体系,并根据地震相划分出3种沉积亚相: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以及4种斜坡扇沉积单元:滑塌泥石流朵体、侵蚀-充填水道、前缘扇朵体和远端扇朵体;依据不同时期斜坡扇的演化特点(坡脚型—侵蚀型—宽缓型),划分出3个演化阶段。塞内加尔盆地白垩纪的沉积格局与物源供给、古地貌和海平面变化密切相关。斜坡扇的发育位置及三角洲的后期充填受古地貌的影响。海平面变化和沉积物供给控制着陆架三角洲和斜坡扇的推进和发育形态。西非毛里塔尼德的持续性构造隆升,中大西洋海底扩张增速,及早白垩陆缘翘倾等区域性构造事件,使塞内加尔盆地物源供给和古地貌发生变化。发育于陆架边缘的白垩纪三角洲-斜坡扇碎屑沉积体系构成了塞内加尔盆地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14.
利用重矿物的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 Q 型聚类分析、稳定系数分析、平面组合特征分析以及古地貌 地形分析等,对吐哈盆地鄯善弧形带三间房组二段的重矿物组分进行了统计研究,认为该区母岩类型主 要为沉积岩和变质岩,分别对应南部塔克泉凸起主要物源区和东南部了墩隆起次要物源区,其中塔克泉 凸起物源区主要控制弧形带丘陵地区辫状河三角洲扇体展布形态,了墩隆起物源区主要控制温吉桑地区 辫状河三角洲扇体展布形态,丘陵东部地区则为两大物源交汇区。  相似文献   

15.
下白垩统下沟组沟零段(K1g0)、沟一段(K1g1)为酒泉盆地青西凹陷窟窿山构造带的主力产层,为明确其沉积特征及有利储层分布,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开展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物源分析、沉积微相展布研究,阐述了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基于储层综合评价划分了储层类型,并运用深度学习非线性反演技术预测了有利储层...  相似文献   

16.
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深凹带戴南组一段-戴南组二段五亚段为研究对象,以岩心精细观察和岩石薄片镜下鉴定为主要手段,结合测录井资料解释等描述重力流沉积特征和岩相特征,综合考虑沉积特征、形成过程、支撑机理及沉积机理等因素划分重力流类型,根据古构造和古地理背景、重力流类型和转化特征综合分析建立重力流发育与转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高邮凹陷深凹带戴南组主要发育碎屑流、浊流和液化流3种沉积物重力流和滑动-滑塌这一重要的斜坡沉积物重力流触发机制;其中以碎屑流最为常见,根据其沉积物粒度构成特征划分为砾质碎屑流、砂质碎屑流和泥质碎屑流,根据其物质来源划分为外源型碎屑流和内源型碎屑流。识别出8种重力流沉积岩相和4类重力流沉积典型岩相组合。建立了不同物源条件下的重力流发育与转化模式,包括断阶带物源方向的双断阶混源型、多断阶混源型和斜坡带物源方向的内源型模式。断阶带重力流来自物源老山,以砾质碎屑流、砂质碎屑流、泥质碎屑流、浊流为主,所属沉积相类型包括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和湖底扇;斜坡带重力流物源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物,以滑动-滑塌、液化流、砂质碎屑流、浊流为主,形成风暴浪基面之上的事件沉积体和深湖区的湖底扇。  相似文献   

17.
大量地震、录井、测井资料沉积学分析表明,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断陷带登娄库组三段发育的沉积体系有扇三角洲、湖泊和湖底扇。在平面上,靠近沉积东侧边界和西侧边界奋发育5个和3个裙带状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扇三角洲沉积区之间的中央部位为大片的湖泊体系沉积。水体相对较深处为浅湖沉积,其余为滨浅湖沉积。浅湖沉积物中央有湖底扇粗粒沉积物。这一沉积特征展示了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断陷带登娄库组三段储层十分发育,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8.
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是南海北部油气勘探重要的前景地区,但是目前对白云深水扇的体系域构成及沉积演化过程的理解仍有待加强。基于三维地震剖面、钻测井数据和平面属性综合分析,探讨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13.8 Ma前后FSST和LST的划分识别依据,描述并对比了两体系域内深水扇的沉积展布特征和时空演化过程。分析后认为FSST为垂向上砂质单点源供给的小型舌状扇体,而LST扇体脱离三角洲主物源,为砂泥混合、多线源供给的大型不规则多期叠合扇体。多因素耦合条件下前者可向后者逐渐转化,推测陆架坡折处充足的沉积物供给和相对海平面变化等综合因素提供了背景基础,同时,强烈的自西南向东北的沿岸流是转化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王越  陈世悦  张关龙  张奎华  林会喜  梁绘媛  汪誉新  李佳 《石油学报》2017,38(9):1021-1035,1065
通过露头精细观察、薄片鉴定与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具有咸水沉积背景的准噶尔盆地南缘芦草沟组与吐哈盆地西北缘塔尔朗组的混积特征进行研究,提出"混积相带"的概念来表征"湖盆中发育混积岩和混积层系的相带",并厘定了研究区"混积岩"的定义,建立一种新的混积岩分类命名方案,进而系统研究了混积相带的岩相、沉积相特征,并预测了有利相区。"混积岩"为"陆源碎屑与内源非后期成岩作用形成的碳酸盐组分在同一岩层内混合形成的沉积岩",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组分的含量不存在一个具体的下限标准。研究区混积相带内大部分粉砂岩、碳酸盐岩与泥页岩和少部分砂岩主要由陆源碎屑颗粒、碳酸盐组分和黏土矿物构成,属于混积岩,以三组分的相对含量50%为界将混积岩划分为(粉)砂岩、碳酸盐岩和正混积岩3大类,进一步划分为9小类。在此基础上,根据露头的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和颜色等特征在混积相带内共识别出21种岩相类型和9种岩相组合,依此将混积相带划分为近岸水下扇外扇、扇三角洲前缘、浊积扇和半深湖—深湖。综合露头观察、有机碳测试、物性测试及扫描电镜观察等方法,认为半深湖—深湖与浊积扇为混积相带内的有利相区,二者内部的烃源岩、储集岩条件相对较好,可形成良好的生储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