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英国剑桥Splashpower公司发明一种无线充电解决方案,可使手机不用接到电缆上就能给手机电池充电。该方案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SplashPad充电板和SplashModule电力接收器。充电板与设备之间没有、物理连线,电能是通过安放在充电板和电力接收器中的感应线圈传送的,接收器被安放在手机、掌上电脑或其他类似装置中。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发展,新能源无线充电技术应运而生,满足了电动汽车节能、环保及低碳经济的发展需求,未来将成为电动汽车供电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本文主要阐述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相关知识,希望对电动汽车发展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电动汽车的普及有助于减轻环保的压力.与常规的电动汽车相比,基于无线充电技术的电动汽车具有充电时间短、电池开销小等优点,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设计了一种面向无线充电的电动公交车优化充电策略,提出了一种两阶段的无线充电电动巴士充电策略.综合考虑电力价格在时域和空域两维度上的波动性,最小化无线充电公交系统的总的开销.最后,基于真实世界数据集"合肥快速公交系统"对本文提出的算法和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前大部分智能门锁都需要更换电池,而且很少能够实现远程控制门锁。提出了一种可无线充电远程控制的智能门锁。通过电磁耦合谐振技术对门锁进行无线充电,利用WiFi与射频网络实现门锁的远程控制。该文设计了无线充电部分,远程控制部分以及相应的软件部分,并进行了系统的实际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可以完成以上两功能。  相似文献   

5.
针对电动汽车的动态无线充电方式,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控制算法,对电动汽车的充电功率及其供电来源的供电配比进行优化调节。在代价函数中综合考虑了电动汽车用户的充电满意度、无线充电道路的负荷压力、供电成本以及供电稳定性,通过自适应动态规划(ADP)算法,训练神经网络估计并最小化长期代价函数,得到近似最优的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兼顾用户充电满意度和充电道路的负荷压力,同时满足供电成本和供电稳定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感应充电电源是通过电磁波进行电能传输的装置,其包括高频激发和接收两个部分.文中以推挽式电路结构为原型,设计了感应充电装置,并利用耦合感应器的漏感与串联补偿电容实现串联谐振.控制电路中采用了脉宽调制芯片与单片机技术,完成了感应充电谐振点频率的跟踪与输出功率的稳定控制.这样克服了松耦合变压器的漏感大,耦合系数随着耦合的松紧而实时改变,电磁干扰大,变换器效率低等缺点.经实验验证,在24V交流电源供电下,初级次级线圈耦合的距离从2mm至100mm都能完成充电控制,结果表明该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具有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自行设计车模结构、无线充电智能寻迹的节能智能车为对象,通过快速成型技术打印车模结构、设计无线充电接收电路以及电磁运算放大电路等硬件电路的方法,基于S9KEAZ128ZAMLK系统,设计以超级电容为电源的智能寻迹小车.该小车能够实现无线充电自启动、自动寻迹、自动避障、自动停车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9.
正德国大陆集团即将推出其电动车无线感应充电技术。据介绍,该技术采用无线充电方式,借助安装在地面上的充电板,将电能传输到车辆底部的电力接收板,为电动车充电。该技术可提供11k W的功率,每分钟可为电动汽车补足行驶1km所需的能源。在充电前,驾驶员可借助大陆集团的微导航创新方案,将车辆停泊到充电板的上方。当车辆接近配备了  相似文献   

10.
基于原副线圈耦合程度对原边LC串联谐振电路电压产生影响,设计了一种低频的身份识别电路.在身份识别阶段,按照一定的频率有节奏地改变副边电路补偿电容的大小,促使副边电路谐振频率发生改变,同时改变了原副线圈的耦合系数,进而改变原边LC电路的Q值和电感峰值电压.单片机通过检测原边LC电路是否产生相应频率的高低电压来达到身份识别的目的.若副边电路通过身份识别,则原边电路正常工作;否则原边电路进入低功耗的待机状态.  相似文献   

11.
针对无线充电系统中,最重要的传能部件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制作问题,提出了一种用印制板制作高品质因数的无芯圆形螺旋电感线圈的方法;并搭建了无线充电系统实验平台,实验结果表明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针对无线充电系统原边线圈嵌入路面结构后耦合线圈之间的距离增大、耦合程度减弱的问题,对线圈结构进行优化,以实现大传输距离下无线电能的传输。通过电磁有限元仿真对线圈的内径、外径和匝数进行优化,提出以耦合系数为优化目标的线圈结构参数优化流程,同时,在Simulink中搭建无线充电系统的电路仿真平台,对采用优化后线圈结构的无线充电系统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线圈内径增大,耦合系数先增大,达到峰值后迅速减小;随着线圈外径增大,耦合系数逐渐增大;在不同外径下,线圈的最优匝数均为9匝;3个参数中,增大外径是提高线圈耦合程度最有效的方式;最终优化后线圈的参数为外径480 mm、内径210 mm、匝数9匝,可以实现300 mm距离的电能传输,系统输出功率保持在2.96~3.70 kW,传输效率达到86.54%,横向容许偏移距离可达60 mm。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保证无线电能传输(WPT)系统的安全可靠性,针对金属异物掉落电动汽车充电区域影响系统电气特性和产生涡流发热的问题,提出不影响WPT系统功率传输能力且无检测盲点的异物检测线圈阵列. 设计检测线圈谐振电路和控制电路,提高检测敏感度和准确度. 搭建具有金属异物检测功能的电动汽车WPT系统实验样机,通过多种常见金属异物验证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经实验验证可知,从检测线圈上移除易拉罐、回形针和硬币等,检测电路输出电压均有明显的变化,各种金属异物的尺寸及材质各不相同,输出电压变化率存在差异,验证了提出的金属异物检测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无线充电技术(WPT)应用于电动汽车(EV),为电动汽车提供了新的充电方式,为解决充电安全和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短的弊端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介绍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架构,分析无线充电技术的基本原理、控制方法、补偿结构和线圈结构.重点分析了适用于电磁共振式WPT的一次侧串联二次侧串联(SS)的补偿结构,给出了适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补偿结构的选择和设计方法,以及矩形线圈结构的设计方法,并给出仿真结果,为搭建演示实验台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德国宝马汽车公司旗下的配件制造商将为宝马新车装配一款名为“Path Find IR”的军用红外热像仪,这将大大提高车辆在夜间行驶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正美国海军空间与海战系统司令部太平洋中心(SSC Pacific)的研究人员正在研发一种可以在水下为无人潜航器(UUV)充电的技术。研究人员称,这种水下充电技术将拓展UUV可执行任务的范围。UUV无需人员操作,但需要适时补充能源。目前,潜航器充电需要上浮至邻近的舰船或陆上基地。使用长航时UUV可收集水面舰艇和潜艇无法到达的环境的数据,提高UUV的效用,也可增加UUV执行任务的安全性。据悉,这种水下充电技术是基于共振无线充电技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谐振耦合式电能无线传输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构成,以及谐振耦合式电能无线传输系统的各部分的选型和设计,其中包括高频逆变电路、谐振耦合环节、整流滤波电路的选型与设计和光伏系统的设计。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进行了性能检测,证明了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内的捷运系统已开始试运行,无人驾驶的小火车也正式“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9.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金属异物检测线圈电磁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中,为实现较大范围内对小型金属异物的有效检测,提出一种金属异物检测线圈电磁特性的分析方法. 基于谐振电路在受到金属异物干扰后会产生失谐现象,论述金属异物检测的基本原理;分析检测线圈电磁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给出将若干个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型小线圈通过串并联构成线圈组的线圈设计方案;用Maxwell软件仿真分析金属异物进入检测线圈上方对线圈磁场的影响,得到不同的线圈结构参数和线圈连接方式对检测线圈电磁特性的影响规律;在无线充电环境下,用检测线圈组的感应特性仿真实例验证所提出的检测线圈组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设计方案能够有效抑制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过程中环境磁场引起检测线圈的感应电压噪声,金属异物检测线圈电磁特性的分析方法能够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中金属异物检测线圈的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磁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Electromagnetic Resonance Power Transmission)简称ERPT)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电能传输技术,该技术是利用接收线圈固有频率和发射线圈电磁频率相一致时引起强电磁耦合的原理来实现无线充电的.本文以电动汽车磁谐振无线充电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其构成、工作原理以及市场应用研究,为该技术市场推广提出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