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20)
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明清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其中《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明代罗贯中,《水浒传》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人。《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成书以来一直为广大民众所喜爱,究其原因当为两书塑造人物的成功所至。《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个性较固定,终其一生变化不大,有人物本身的鲜明特点。《水浒传》的人物也是个个有自己的特色,但施耐庵和罗贯中的二人创作对罗贯中一人创作的《三国演义》多有超越,至少在人物刻画上《水浒传》中人物比较《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不再是脸谱化的一种性格,其性格往往具有复杂多变性。另外《水浒传》中人物形象刻画比较《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刻画更加注重人物的语言和人物行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4)
《老子》是中国先秦道家哲学的集大成著作,既博大精深又浪漫雄奇,其思想、艺术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圣经》是基督教的圣典,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中华民族和希伯来民族的文化元典,《老子》和《圣经》中所展现的不同的智慧观,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展现中华民族和希伯来民族智慧的深层意味和核心价值。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两书中的智慧观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通之处,这也是中西方文化传统比较有魅力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20)
《竹林的故事》与自然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可以说《竹林的故事》所表现的是作者废名的一种文学观和生命观,而这种文学观、生命观就是以自然为核心精神。本文对《竹林的故事》的自然生命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22)
《暴风雨》与《廊桥遗梦》都是描写婚外恋的旷世佳作,都有着相似的婚外情的主题。本文的通过婚外情的角度来解读这两部小说所体现的不同的爱情观,旨在号召当代社会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6):85-86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常"与"变"对举以突出"通变"之必要,通与变皆在人心灵之上,由人去激发与周遍,以通求变,以虔敬之心通贯源源而流的文学传统,"还宗经诰"以回归可能性最多之本源,进而展开更为广阔的存在境遇之上的艺术个性,变而趋通。本文从通、变两个动力层面探讨彦和参伍因革的通变观,以观其生生不已、运化不息的内在流动结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2)
李渔《闲情偶寄》与亚里士多德《论诗》分别是中西方戏剧理论的代表著作,二者既有共性,也有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戏剧的写作目的、大戏剧观的形成、戏剧选材和戏剧结构。通过比较,可深入了解中西方戏剧理论的异同,并从中吸取经验,指导当今的戏剧创作。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3):13-14
石舒清是一位优秀的回族作家,其作品《苦土》和《清水里的刀子》分别荣获了骏马奖和鲁迅文学奖,是"西海固"乡土文学的领军人物。其短篇小说《果院》更是荣获了人民文学奖。石舒清在这篇作品中从社会习俗和人的生命本能出发,深入探讨人的生与死的问题,显示出对人类本质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9)
《逆世界》是一部讲述一个发生在双重引力的太阳星系,两个各自拥有引力的世界同时绕着太阳旋转的电影。本文从《圣经》的视角对电影《逆世界》进行分析和解读。目的在于说明《逆世界》除了描述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外,还隐含了深刻的《圣经》文化溯源,反映了人神关系从和谐到破裂到通过爱得以恢复的救赎过程。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0)
布莱士·帕斯卡(BlaisePascal,1623-1662)是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帕斯卡生活的时代正是处在始于16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宗教内战后期与17世纪太阳王路易十四专政时期的交接地带。帕斯卡的精神建构始终围绕着怀疑主义、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信仰的三角关系不断展开科学与信仰的辩论性阐释。《思想录》呈现了人的伟大和渺小,帕斯卡旨在为人指出一条可行的道路,即基督教,因此,帕斯卡的人性观背后是深沉的宗教信仰问题。在《思想录》所试图揭示的人性与信仰问题之间,笔者认为帕斯卡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更为现实、清晰的可讨论的纽带,即他在第五编中集中探讨的正义观及其所负载的社会性与政治性。本文将立足于《思想录》文本,试图对人性与信仰框架内的帕斯卡政治观作以逻辑分析和定位,并对其所呈现的悖论性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2)
喀喇汗王朝时期的《福乐智慧》与战国时期《论语》在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对理想的人格追求即"求仁"和"修身正己"上都有很强的一致性。两本经典都在政治,伦理,哲学等方面有精辟的论述,尤其在具体的修身上《福乐智慧》与《论语》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具有很强的可比性。《论语》作为儒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像《福乐智慧》自成一种文化体系,在对比两者异同点的基础深刻的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