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pH 7.4),运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邻菲罗啉锌(Zn(phen)2+3)与小牛胸腺DNA(ct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显示,ctDNA对Zn(phen)2+3的荧光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根据修正的Stern-Vomer方程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并结合Van′t Hoff方程计算出相应的热力学参数,焓变值(ΔH=-7.029kJ/mol)和熵变值(ΔS=50.631J/(mol·K)表明静电作用力是维持Zn(phen)2+3-ctDNA复合物稳定的主要作用力。此外离子强度实验和KI荧光猝灭实验也证实了Zn(phen)2+3与ctDNA间通过静电作用的方式结合,而不是沟槽作用和嵌插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小牛胸腺脱氧核糖核酸(ctDNA)对硫堇(TH)荧光光谱的影响,发现DNA对TH的荧光有猝灭作用。对其猝灭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发现荧光猝灭度(ΔF)与DNA质量浓度(ρctDNA)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为消除Rayleigh散射干扰以建立良好的线性方程,选择TH荧光斯托克斯位移(4 nm)为Δλ进行同步荧光猝灭的研究,效果不佳。进一步考察了DNA对TH不同Δλ同步荧光的猝灭作用,分别选择λex/λem=627/638 nm和617/628 nm(Δλ=11 nm)作为参比溶液和样品溶液的工作波长,并建立了良好的线性方程,ctDNA的线性范围为0.015~1.260μg/mL,检出限为0.005μg/mL,回收率为96.5%~104.8%。该方法用于合成DNA样品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光谱技术探讨了邻苯二甲酸和典型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小牛胸腺脱氧核糖核酸(ct DNA)的毒性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与DNA作用后,塑化剂的特征荧光峰强度随着DNA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利用计算出的猝灭常数与结合位点数,结合单双链差异实验,判断该猝灭过程低温状态下为动态猝灭与静态猝灭共存,高温状态下为静态猝灭; DNA与塑化剂以静电结合为主,同时具有嵌插结合等多种结合方式。综上所述,塑化剂对小牛胸腺DNA具有基因毒性,且随着塑化剂浓度升高基因毒性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诺氟沙星-邻菲罗啉-铜(Ⅱ)配合物,并利用红外、电位滴定、电喷雾质谱等表征方法推测了其可能结构。采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方式;配合物与DNA作用时紫外光谱吸收谱带发生了红移和减色效应,荧光发生猝灭,结果都一致表明了该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为嵌入作用。利用纸片法测定了药物配体和配合物对大肠杆菌及枯草杆菌的体外抑制活性。实验表明两个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5.
以直接合成法合成了N,N'-二甲基-5-硝基-2,2'-联咪唑(NO2Me2biim)的锌(Ⅱ)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固体荧光光谱、摩尔电导率和热重分析等方法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以电子光谱、荧光光谱和粘度法研究了配体NO2Me2biim及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配体NO2Me2biim和配合物与ct-DNA以嵌插模式进行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XO-Hg(Ⅱ)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XO-Hg(Ⅱ)配合物对BSA有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为静态猝灭。根据荧光猝灭数据,由Stern-Volm er方程得到了不同温度下XO-Hg(Ⅱ)配合物与BSA之间的结合位点数和结合常数,推出了结合反应的主要作用力类型。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探讨了给体-受体间的作用距离,阐明了XO-Hg(Ⅱ)配合物对BSA的猝灭作用不是由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导致。  相似文献   

7.
以2-(2-氨基苯基)苯并咪唑(L2)和K2PtCl4为原料反应合成铂配合物[Pt(L2)2Cl2]·H2O(L2-Pt),并获得其晶体结构。在生理条件下(pH 7.40),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研究L2和L2-Pt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L2和L2-Pt通过静态猝灭方式引起BSA荧光发生猝灭,在298、304、310 K这3个温度下,L2-Pt对BSA的猝灭率及猝灭常数均大于L2。焓变(ΔH)、熵变(ΔS)和吉布斯自由能变化(ΔG)表明,L2与BSA间的作用力主要是疏水力(ΔH>0、ΔS>0),结合是自发进行的(ΔG<0);而L2-Pt与BSA间的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ΔH<0、...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3种L-赖氨酸多吡啶铜(Ⅱ)三元混配配合物[Cu(L-lysine)(Phen)(Cl O4)](Cl O4)(Ⅰ,Phen=1,10-菲咯啉)、[Cu(L-lysine)(IP)(Cl O4)](Cl O4)(Ⅱ,IP=咪唑并[4,5-f]1,10-菲咯啉)和[Cu(L-lysine)(PIP)(Cl O4)](Cl O4)(Ⅲ,PIP=2-苯基-咪唑并[4,5-f]1,10-菲咯啉),并用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采用电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等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用凝胶电泳法研究了配合物对pBR322 DNA的氧化切割活性。结果表明,随着多吡啶配体平面的增大,配合物与DNA的结合能力大小依次为配合物Ⅲ配合物Ⅱ配合物Ⅰ,配合物可能通过部分插入方式与DNA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水杨酸甲酯与肼反应合成水杨酰肼,再用乙酰二茂铁与水杨酰肼反应合成了水杨酰腙缩乙酰二茂铁Schiff碱。将其与乙酸铜反应合成水杨酰腙缩乙酰二茂铁Schiff碱Cu(Ⅱ)配合物。通过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核磁共振氢谱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0.
在模拟动物体生理条件下,用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吲哚美辛(ID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作用的光谱行为.结果表明,IDT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用Stern-Volmer方程、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和热力学方程等处理实验数据,得到了在25℃、31℃和38℃下,结合反应的生成常数KLB平均值为2.081×105L·mol-1、热力学参数平均值ΔHθ、ΔGθ和ΔSθ分别为-10.43 kJ·mol-1、-31.13 kJ·mol-1和67.94 J·K-1;发现IDT与BSA结合可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复合物,其荧光猝灭作用更符合静态猝灭作用特征,作用力可能主要是静电力;同时探讨了IDT对BSA构象的影响.为研究IDT的毒理作用、生态环境效应和生物学效应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1.
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活性橙122 (RO122)与腐殖酸(H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RO122对HA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根据修正的Stern-Volmer方程计算了不同温度下两者的结合常数,并结合Van't Hoff方程计算出相应的热力学参数,计算结果ΔH=-52.250 kJ/mol0、ΔS=-82.511 J·mol~(-1)·K~(-1)0,表明RO122与HA之间主要依靠氢键和范德华力结合;根据紫外吸收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可知RO122与HA的相互作用可使HA的共轭度降低。  相似文献   

12.
陈玉侠 《精细化工》2014,31(3):358-361
以cis-[Ru(Ⅱ)Cl2(DMSO)4]和杂环醛苯甲酰腙为原料,合成2个[Ru(Ⅱ)Cl2(DMSO)2L1,2]型(L1为4-吡啶甲醛苯甲酰腙,L2为2-呋喃甲醛苯甲酰腙)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并用打孔琼脂扩散法检测了配合物的抑菌效果。用MTT法测试了配合物对人肺癌细胞株A549的抑制活性,IC50值为195.79 mg/L。  相似文献   

13.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用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研究了25℃、31℃和38℃下甲硝唑(ME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热力学特征.采用Stern-Volmer方程、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和热力学方程等分析实验数据,得到了相互作用常数KLB的平均值为3.116×104L·mol-1,热力学参数ΔHθ、ΔGθ和ΔSθ的平均值分别为-1.259 kJ·mol-1、-25.73 kJ·mol-1和80.47 J·K-1,结合位点数的平均值为1.086;实验表明,MET与BSA可结合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复合物,其荧光猝灭作用更符合静态猝灭作用特征,主要作用力可能是静电力.为研究MET的治病机制、生物学效应和生态环境效应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4.
双水杨醛缩邻苯二胺-Ce(Ⅲ)配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一种salen稀土金属双水杨醛缩邻苯二胺ce(Ⅲ)配合物,其结构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及电喷雾质谱进行表征。用纸片法测定配合物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的抗菌活性,表明配合物对大肠杆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初步表明配合物与DNA之间很可能是嵌入作用、静电作用的方式并存,并且配合物还可作为DNA的荧光染料。  相似文献   

15.
戴雪芹  贾春满  张岐 《精细化工》2011,28(3):260-264
合成了一种三齿配体N-(4-甲基苯)-N′-(2-(4-甲基苯氨基)乙基)乙烷-1,2-二胺,并制备了它的3种过渡金属配合物[ML(H2O)2Cl]Cl(M=CuⅡ,CoⅡ,NiⅡ),用元素分析、核磁、红外和摩尔电导等表征了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对Ni—L进行了单晶结构解析,配合物为六配位的八面体结构,配体采用三齿配位。利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方式,结果表明,3种金属配合物可能以静电方式与DNA作用。Cu—L、Ni—L、Co—L3种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2.99×104、9.78×103、3.66×103。  相似文献   

16.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综合利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圆二色谱等方法研究了抗肿瘤药物甘氨酸-水杨醛席夫碱和邻菲咯啉混合配体的铜(Ⅱ)配合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的分析表明铜(Ⅱ)配合物能有效猝灭BSA的内源荧光。猝灭过程同时表现出动态猝灭特征和静态猝灭特征,猝灭机制为混合机制。圆二色谱结果表明随着铜配物的加入,能引起BSA的构象发生改变,其α-螺旋含量有所减少,肽链结构有所伸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5-氯水杨醛与邻氨基苯酚反应得到苯并恶唑配体,并将得到的苯并恶唑配体与氯化钯反应得到相应的单核钯配合物。运用红外光谱对钯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红外光谱表明羟基氧、恶唑环上的氮原子与金属离子钯(Ⅱ)发生了配位。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圆二色光谱等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模式。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模式为插入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伏安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同步荧光法研究了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 MB)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可以得出亚甲基蓝与DNA反应作用主要以静电作用为主同时还伴随有嵌插作用.另外利用电化学立法还计算了MB与DNA的络合比为1:1,以及它们的结台参数.根据斯特恩-沃尔默(Stern-Volmer)方程计算出MB与DNA反应的荧光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且此体系只存在一种荧光体.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一个新型配体,2-甲基-6-(8-喹啉基)-吡啶二甲酸酯(L),并制备和表征了其的Tb(III)配合物,Na4Tb(L)2Cl4·3H2O。荧光光谱显示配体L是一个有效的敏化稀土离子发光的配体。Stern-Volmer分析显示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结合常数研究证明其只有一个结合位点。  相似文献   

20.
以对氯苯磺酰谷氨酸为第一配体,分别以邻菲罗啉和4,4'-联吡啶为第二配体,采用溶剂热合成法合成对氯苯磺酰谷氨酸·邻菲罗啉合锌(Ⅱ)和对氯苯磺酰谷氨酸·(4,4'-联吡啶)合锌(Ⅱ)两个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初步确定成功合成得到了两个目标配合物,并通过荧光光谱测试了其发光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