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Planning》2022,(4):49-58
托尔斯泰心理描写的最突出特征即是“心灵辩证法”。在《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男女主人公卡列宁和安娜的心理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心灵辩证法”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6):41-45
对经典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研究中,以往论者大多只关注和探讨安娜的形象及意义,对列文却少有提及和分析,其实列文在作品中是与安娜同等重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主要人物。对比安娜和列文的爱情观差异,及由此派生出的两人不同的爱情理解及角色定位,深入分析安娜和列文所隐喻的爱情哲理,解读《安娜·卡列尼娜》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9)
曼斯菲尔德被誉为新西兰文化的奠基人,她以精致隽秀的短篇小说见长。《园会》是其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本文着重探讨了《园会》中主人公劳拉从无知天真到领悟生活的过程,揭示了劳拉经历阈限获得顿悟的心理历程,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园会》,理解阈限和顿悟。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2,(4)
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是父权制度,女性异化是资本主义父权制的必然产物,女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主要被异化成三种身份:性伴侣、母亲和妻子。《金色笔记》是多丽丝.莱辛的第二部小说,主要记录了女主人公安娜的生活经验,揭示了包括女性在内的整个社会群体的分裂。安娜的精神混乱状态是资本主义社会女性异化的最终结果,这种异化具体体现在性体验、母职和精神智力三个层面,对这三个层面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探索女性的最终解放途径。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2)
《变形记》以突兀的描写为开头,向读者描述了主人公格列高从人变成虫之后试图重新进入人类圈子的艰难;以悲剧结尾,引起读者对现代高压社会下小人物的处境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5)
本文通过介绍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和防卫机制理论,分析了《达洛维夫人》中两个主人公对于生或死的不同选择及原因。通过对生死主题的讨论,沃尔夫揭示了一种完整的生命模式,向读者诉说生与死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9)
《鲁滨逊漂流记》中蕴含了大量的现实主义元素,笛福用回忆里的模式成功的表现出了主人公的奋斗历程,并将英国殖民主义、宗教迫害成功的应用在了《鲁滨逊漂流记》中,将现实主义元素与荒岛文学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为读者表达出坚韧不拔、不断进取以及勇敢开拓的精神,本文主要分析《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现实主义元素。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2)
艾丽斯·沃克的《紫色》和威廉姆·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女主人公同样生活在男权主导的社会,她们的命运有着不同忽视的相似和联系。本文采用女性主义视角,对两位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之路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两者结局不同的深层原因,以期给女性主义的觉醒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3)
《简·爱》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作家、文学评论家、女权主义者及读者的关注,不同的时代又赋予它不同的意义。本文拟从主人公简·爱居贫寒而自重、自尊自强自立、追求平等自由等五个方面,解读《简·爱》对于21世纪女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3)
本文试图从文本和主人公形象两方面来分析苏青的小说《结婚十年》和《续结婚十年》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和价值追求,并对女性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与独立进行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