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Z1)
<正>文化自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承载者,大学生必须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我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谈及中医青年的文化自信,着重应培养的是对传统中医的文化自信。1培养中医青年文化自信的迫切性中医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和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1):168-169
当前,中国步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必须拥有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信,创新文化自信。爱国主义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核心。学习宣传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开拓文化事业新局面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基本任务。我们应创新新时代中国的认知、中国文化学研究、中国文化成果和中国文化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3.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南京万达茂的设计就是立足于"文化自信"基础上的一次产品创新设计。对万达而言,文化自信既是一种企业责任,也是历史赋予的时代责任。文章论述了南京万达茂是如何围绕文化自信、文化挖掘、文化植入、业态融合、时代精神等几个方面展开设计的。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塑中探寻与世界融合的发展模式,万达意欲创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12)
文化自信指的是民族、国家或政党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对文化自身的应用与发展发挥着积极意义。语文教材中遍布着丰富多样的文化自信内容,这些内容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其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深挖语文教材并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使文化自信渗透到学习实践中。对此,只有充分借助语文教材中的优秀文化展开针对性教学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增强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27)
革命文化与文化自信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革命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有利于强化意识形态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提升道德品质,塑造时代新人。革命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关键是牢牢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创新革命文化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8)
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我国实现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少数民族参与文化建设,共享文化成果的一个重要途径。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同样,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也需要实现载体。本文试图探讨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并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6):130-132
大学生是最主要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其现实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以及拔高大学生自身的品德水平。基于SWOT分析法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培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进行两两结合,形成不同战略,为寻找有助于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提供借鉴意见。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5):277-278
文化自信是近年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一大"热题",文化自信是价值观念的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是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把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并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1)
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努力探索文化自信的途径,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推陈出新,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本文从坚定文化自信的意义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途径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1)
文化自信的根源和底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之所以可能,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独有的特征,根基坚实、特色鲜明,兼容并蓄、深远浩博。不论从时间上、空间上还是内容上,中华传统文化从未间断,延续至今,不论从对内的包容性、对外的开放性,还是同外来文化的融合性而言,又有着其他文化不可比拟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首先要能够用正确的眼光认识、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其次要探索其新型的接受和传播方式,最后,实践才是检验真知的有效方法。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出更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