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杂断块底水油藏含水上升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发育带有隔夹层的复杂断块底水油藏。底水油藏油水界面处隔夹层控制着底水锥进速度及单井水淹时间,如何利用隔层控制油藏含水上升速度对延长单井见水时间及提高油藏水驱开发效果至关重要。在精细刻画油藏隔夹层分布模式的基础上,利用修正的底水油藏见水时间公式,研究了隔夹层对油藏含水上升的变化规律。最终确定油井隔层半径为150 m时,既可以有效传导底水能量,又能够延长油井见水时间,此时计算油井见水时间为2 a;南堡凹陷堡古2油藏应用针对性的控水稳油对策,取得了较好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指导D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综合应用露头、岩心、测井和生产动态资料,应用层次结构分析法,开展隔夹层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隔夹层可分为砂层组间隔层、小层间隔夹层、单砂体间隔夹层和单砂体内夹层4个层次;按成因可分为泥质隔夹层、物性隔夹层和钙质夹层;根据隔夹层剖面、平面分布特征及规模大小,将研究区隔夹层划分为稳定型、次稳定型和不稳定型3种类型。在分析3种类型隔夹层成因的基础上,以泥质含量指数作为约束,采用随机建模方法预测隔夹层的空间展布,建立研究区隔夹层的三维地质模型,为油田中后期开发和综合调整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
H油田隔夹层测井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陆相储层隔夹层是流体在储层中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也是储层精细表征的重要内容。认识和表征储层隔夹层特征,对中、后期油田剩余油分布的研究以及制订油田开发调整方案有重要的意义。以H油田VIVIAN层砂岩油藏为例,探讨了储层隔夹层的识别方法。首先通过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讨论了H油田VIVIAN层的隔夹层性质和测井曲线特征,VIVIAN层的隔夹层主要为岩性和物性隔夹层;然后对这2种隔夹层的识别分别提出SHI曲线法、孔隙度一渗透率交会图法、经验统计法和含油饱和度法,并建立了隔夹层的识别标准。实际应用表明,提出的隔夹层识别方法和标准可以有效地划分H油田VIVIAN层砂岩油藏的隔夹层,识别结果与岩心和开发资料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底水稠油油藏隔夹层的成因、类型及展布特征,从而提升油田的开发效果。本文以LD油田为例,结合岩心、测井、录井和生产动态资料,从目的层沉积类型出发,明确了隔夹层分为三类,分别是泥质、钙质和物性3种,通过统计分析泥质隔夹层最为发育。其次,利用夹层频率和夹层密度2个参数以及隔夹层平面展布规律的研究,明确了隔夹层发育特征,利用更新的精细三维地质模型指导了油田提液措施的实施,并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5.
根据文昌C油田ZJ2I油组储层钙质、泥质隔夹层分布广泛、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对储层钙质、泥质夹层纵向、平面分布进行了分析,用Petrel确定性建模技术建立隔夹层三维模型,以测井解释小层为单元,选取孔隙度、渗透率、渗流系数、储存系数、有效厚度、饱和度、流动带指标等参数做聚类分析,将储层划分为四类流动单元;研究认为,中、底钙质隔夹层和上部泥岩夹层对开发井含水上升有控制作用,结合流动单元划分,能较好解释开发井含水上升特点。  相似文献   

6.
隔夹层是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探讨隔夹层为油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研究奠定基础。以岩心、生产动态数据为基础,综合辽河西部凹陷曙一区1735口测井资料,利用电性及物性测试分析,按照岩心标定测井曲线,编制5种参数(声波时差、深侧向电阻率、感应电导率、孔隙度和渗透率)交会图。将研究区的隔夹层分为泥质隔夹层和物性隔夹层两类,并建立两类隔夹层定量划分标准和识别模板。研究区隔夹层发育主要受控于洪泛期沉积、局部区域水动力减弱、多期河道切割侵蚀、前积(侧积)和河床滞留沉积的综合作用。泥质隔夹层主要集中分布在滨浅湖和分流间湾处,物性隔夹层主要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分支处及分流间湾的局部;在靠近物源区,隔夹层分布较少且较孤立,仅在两期河道叠置间发育,而在远离物源区分布明显增多且厚度增大;隔夹层在垂向上的分布与所处的基准面旋回关系密切,在中期旋回上升半旋回的3个阶段,隔夹层自下而上数量增多、厚度增大。最后提出隔夹层的岩性、物性、厚度及展布特征影响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技术对辽河油田稠油的生产。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东河1油藏滨岸砂岩隔夹层识别及空间展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梓媛  潘懋  师永民  董越 《石油学报》2015,36(8):966-975
塔里木盆地东河1油藏石炭系CⅢ油组为滨岸厚层块状非均质胶结砂体,普通测井技术和编制测井曲线关系图件的研究方法无法识别该地区的隐蔽隔夹层。针对重点研究层段CⅢ1油组,在对测井曲线归一化的基础上开展无量纲标准化处理,识别并评价了隔夹层的发育程度。利用多条测井曲线交叠进行单井隔夹层的识别,识别符合率达80 % 以上;进而在此基础上通过井间插值恢复隔夹层展布形态,对隔夹层平面和纵向上的展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纵向上,CⅢ1-1油组、CⅢ1-2油组隔夹层相对不发育,CⅢ1-3油组隔夹层较为发育;平面上,隔夹层主要位于背斜构造翼部,中部相对不发育。该研究成果可以为东河1油藏顶部重力驱开发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油田勘探开发实践表明,在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复杂多样,其中,储层中的隔夹层引起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新立油田V区块扶余油层307口井的测井及地质资料进行处理,详细研究工区内隔夹层的特征、识别方法,对层间、层内隔层及夹层的展布特征进行描述,通过研究隔夹层的分布规律,找出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从而精细表征油藏地质特征,正确部署后期油田开发方案,提高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9.
油田勘探开发实践表明,在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复杂多样,其中,储层中的隔夹层引起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新立油田Ⅴ区块扶余油层307口井的测井及地质资料进行处理,详细研究工区内隔夹层的特征、识别方法,对层间、层内隔层及夹层的展布特征进行描述,通过研究隔夹层的分布规律,找出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从而精细表征油藏地质特征,正确部署后期油田开发方案,提高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10.
根据密闭取心资料及测井资料,对文昌C油田ZJ1-5油组钙质夹层的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在岩心描述结果及测井响应特征的基础上,运用Petrel建模软件中神经网络方法识别出钙质夹层,通过建立岩相模型明确了钙质层在平面上及纵向上的展布规律,并分析其不同展布规律对底水油藏开发的影响。研究表明:钙质夹层体现出"三低两高"的电性特征;钙质夹层成因受成岩作用控制;该油组钙质夹层呈局部连续分布;油层中钙质夹层在不完全封隔的情况下,具有分布连续性越好、底水锥进越缓、开发效果越好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中东地区M油田白垩系Mishrif组厚层生物碎屑灰岩油藏存在层间产液不均衡、储量动用程度低等开发矛盾.为深化碳酸盐岩油藏内部非均质性认识,基于岩心与岩石薄片、测井资料和孔隙度、渗透率、压汞实验等测试资料分析,对Mishrif组隔夹层的类型、成因及展布规律进行研究.Mishrif组发育沉积型、成岩型和成煤型3类隔夹层,包...  相似文献   

12.
隔夹层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岩心观察,结合评价井的测井资料和取心分析结果,建立了浅 水三角洲相隔夹层的划分标准,将其划分成四种类型。归纳总结了各类隔夹层的成因、岩性、电性和孔渗特征。依 据测井地质资料,对研究区100余口井目的层段的隔夹层进行了划分和统计。通过分析各层段的隔层厚度等值线 图,建立了研究区浅水三角洲相隔层的四种展布模式。针对各种模式的展布特点,对开发层系的划分和井网的布 置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MXZ构造Z1区块三工河组二段(J1s2^2)为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多期分支河道的叠加构成了J1s2^2 砂体的主要微相类型,通过岩心观察和储层物性分析,结合岩石的电性特征,对J1s2^2 隔夹层进行了划分,并研究了隔夹层分布频率及分布密度,建立了该区隔夹层模式,对其空间展布进行了研究,为下步地质建模和开发方案的编写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充分利用测井资料和动态生产数据,结合岩心观察,对三叠系储集层进行了详细研究,建立了储集层参数的地质模型,并对砂体的连通情况作了地质成因上的解释.研究发现,轮南2井区的隔夹层分为泥质隔夹层、钙质胶结细粒岩性夹层及细粒岩性紧邻钙质胶结层夹层.在储集层精细描述基础上,完成了轮南油田2井区Ⅰ油组细分层系开发调整方案,方案实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水平井参与下的油藏隔夹层描述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田开发中后期井间隔夹层分布预测成为油藏精细描述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由于隔夹层导致的渗透差异成为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针对复杂的、非均质性很强的油藏类型,仅依靠露头地质资料、有限的直井信息、地质经验难以精准、合理地表征复杂油藏中的薄隔夹层。本文充分利用水平井开发区丰富的水平井信息,提出一种新的直井与水平井联合的隔夹层描述新思路与新流程,引入了隔夹层敏感测井曲线的变化幅度参数值交会分析新技术,利用直井(段)的隔夹层识别、划分标准和地震构造面约束下的地层产状水平井曲线预测技术,构建出直井(段)与水平井的隔夹层等时对比格架、直井与水平井隔夹层测井响应关系,确定了水平井单井隔夹层类型和定量解释标准;探讨了水平井沿轨迹方向的隔夹层分布;综合多种信息和地质模型指导完成了水平井参与下的油藏隔夹层剖面对比分析、隔夹层平面展布规律的研究,验证和修正了前人基于直井(段)隔夹层解释结果、明显地提高了隔夹层预测精度,最后结合动态开发资料综合分析了在隔夹层控制下的油水运动过程以及剩余油分布富集特征,为后续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以及新井部署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储层中隔夹层发育情况制约着剩余油的分布,针对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面临长期水驱开发后注气提高剩余油采收率的难题,以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Ⅳ-3—Ⅳ-5小层为例,通过对岩心、测井和测试分析等综合研究,明确隔夹层类型特征及成因,建立隔夹层识别标准,在此基础上刻画了隔夹层的空间展布特征。研究表明:尕斯库勒E31油藏主要发育泥质和钙质2类隔夹层,以泥质隔夹层为主,其成因主要受高频旋回所控,钙质夹层分布相对较少,多形成于胶结作用。基于构型层次结构分析,尕斯库勒E31油藏隔夹层可划分为小层间隔层、单砂体间夹层和单砂体内夹层3个层级。在对GR、SP、AC、RLLD等测井曲线归一化的基础上建立了泥质隔夹层和钙质夹层的定量识别标准。小层间隔层连续性好,基本在全区均有分布,厚度大;单砂体间夹层连续性较差,仅在局部地区连续分布;单砂体内夹层零星分布,厚度最薄。该研究成果可为尕斯库勒E31油藏气驱开发提供一定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7.
海相碎屑岩油藏内部常发育不同程度的白云化隔夹层,影响油气水系统的识别及开发策略的制定,同时也严重影响后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综合识别白云化隔夹层的特征,阐明不同程度白云化砂岩机理,刻画白云化砂岩展布特征,对海相碎屑岩油藏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丰富白云化成因机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选取中东地区典型海相碎屑岩油藏UK,综合应用测井、岩心分析及生产动态资料,系统开展不同程度白云化隔夹层岩石分类、识别、形成机理及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海相碎屑岩油藏岩性除纯砂岩和泥岩外,不同程度白云化隔夹层岩性主要为含云质砂岩、白云质砂岩、砂质白云岩和含砂白云岩,其中白云质砂岩和含砂白云岩是常见的两种类型;②建立了不同程度白云化隔夹层岩性的定性及测井定量识别模板,随着白云化程度的不断增强,岩心在常光下表现为逐渐变亮,同时自然伽马、密度及电阻率呈逐渐增大的特征;③原始地下富镁卤水及泥岩压实水为主要的离子来源,物性较好的砂体及不整合面为主要的流体运移通道,储层物性差异导致孔隙流体与颗粒接触(水岩接触反应)时间的差异最终导致不同程度的白云化作用;④刻画了不同级次白云化隔夹层的展布,宏观层次白云化隔夹层易于发生在海平面上升半旋回及下降半旋回的中期,中观层次易于发生在河道顶部、侧翼及河口坝底部物性较差的部位,微观层次易于发生在孔喉连通不畅的区域。  相似文献   

18.
对于特厚层稠油油藏,隔夹层的存在是影响蒸汽腔发育和扩展、汽(气)液渗流差异的关键因素。以杜84块兴Ⅵ组为例,基于岩心资料、高密度井网资料以及开发动态监测资料等,对隔夹层进行定性识别。利用压汞和物性分析资料,采用Wall法确定隔夹层物性上限,结合测井响应特征,建立隔夹层定量识别标准,描述了隔夹层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包含泥质隔夹层和物性隔夹层,平面上主要分布在试验区东南部和水平井部署区的东北部,其他区域零星发育;纵向上2小层发育多套隔夹层,隔夹层频率及密度大。针对隔夹层采取驱泄复合和压裂改造措施,可以有效扩展蒸汽腔的波及范围,增加可动用储量。该研究对改善稠油SAGD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辽河盆地 38-32 块大凌河油层经过多年的蒸汽吞吐开发,开发矛盾突出,亟需转换开发方式。 通过岩心刻度测井,建立单井隔夹层的电性和物性识别标准。 利用不同厚度隔夹层在地震波形响应特征上的差异,建立厚度大于 3 m 隔夹层的地震识别方法,确定隔夹层井间发育特征。 研究发现,38-32 块隔夹层主要分布在区块边部,且沿河道方向隔夹层发育较差。 井震结合,精细刻画了 38-32 块大凌河油层隔夹层分布特征,为区块转换开发方式提供了技术参数,对剩余油分布研究及开发方案的编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尕斯库勒E3^1油藏水淹层机理实验研究及测井评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岩心资料,通过模拟地层条件进行岩电机理实验,研究尕斯库勒E3^1油藏水淹特点,提出了分岩性类型认识储层孔隙结构和原始油藏饱和度特征;基于电测井响应划分油层润湿性并选择测井评价模式;采用混合液矿化度特征确定地层混合液矿化度;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中高含水期测井水淹层分级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