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lanning》2016,(4)
读写结合,古已有之,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本文结合教学实例,立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从品尝语言、体会细节、感悟情感三方面探讨了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开展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引导学生高效阅读、有效积累,在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中实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两不误。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3):358-359
文章从分析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入手,对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习兴趣、快速识记和听﹑说﹑读﹑写能力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专业英语教学能有效服务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未来岗位需求。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基础不是太好的情况,复述教学法可以非常有效地为他们提高这四项能力。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13)
以读促写指的是通过阅读,促进学生写作。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课程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且两者紧密相连。在农村教学中,虽然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较为重视,但是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都是将两者分开进行教学的,所以,无法发挥以读促写的教学作用,导致最终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此,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阅读与写作的联系,开展一体化教学。主要探讨的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以读促写能力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19)
<正>所谓群文阅读,就是实现将一组文章用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并指导学生完成阅读。长期以来,教育专家始终强调读写结合的教育方法。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并没有真正地体会到以读促写的内涵,习惯将读和写分离开来讲述。群文阅读可以有效弥补这个短板,有利于激发学生在阅读中自我锻炼和提升写作能力,有力促进以读促写的深入实施。本文试从以下三方面初步探讨如何在群文阅读的模式下开展以读促写,实现读写双赢。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9)
英语写作教学应设置更多的阅读环节还是修改环节这个问题值得探讨。通过对58名英语专业学生实施"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和个别访谈,发现"以读促写"比"以改促写"更能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更受学生欢迎。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
"语文"二字本身就体现了读与写的结合。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需要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本文简单阐述了读写结合教学的内涵,重点从以读促写、以写辅读、积累素材以及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四个方面讨论了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
在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写作教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些年来,许多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中发现阅读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因此,"以读促写"该教学模式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基于此,主要立足初中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谈一谈如何实现"以读促写"模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13)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由于教学中重读写而轻听说,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与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距。选择口语训练为突破口,讲究策略和方法,做到以说促听、以说促读、以说促写、以说促分析整理的能力提升、以说促道德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46)
<正>在实际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实现结合教学案例,实现读前预测导入,理解文章文本框架,然后引导学生们进行创作性的写作,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打造英语课堂中的以读促写环节,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设计。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课堂中展开以读促写教学实践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养成,学生通过思维品质的养成能够建立起科学的英语学习习惯,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将会在本文的论述中简单阐述以读促写教学实践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意义,并且以此为基础展开对以读促写教学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16)
<正>一直以来写作都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初中学生刚接触英语写作更不知道从何着手去写,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以读促写"教学则主要是将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到一起,并通过阅读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初中英语写作水平,在实际教学中的英语效果较高。为此,本文主要对初中英语写作中的"以读促写"展开分析。1.加强阅读,为创造性写作埋下伏笔众所周知,写作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证初中英语教学质量,则必须重视初中英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